墙外是繁华都市,墙内是垃圾杂草。打开围墙,去丑化美,3个月不到,整治59块闲置地块,累计拆除围墙25.4公里,拓展城市空间200多万平方米——

三场战役,打赢新城“拆围”攻坚战

陈颖丹 韩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6日 第 01 版 )

浦西大桥西侧,打开围墙大片植绿后,让过路的司机和行人心旷神怡 摄影 记者 张磊

  □记者 陈颖丹 通讯员 韩锋

  今年元旦假期,许多市民带上露营、野餐装备,不约而同地奔赴新晋网红打卡地——新城南瓜山。

  这里有新“长”出的一片草坪,面积目前本岛最大,因此被网友亲切地唤作“舟山的呼伦贝尔”。

  而一年前的这里,市民只能看到一大圈几米高的围墙。

  去年初,站在金鸡山顶,远眺新城,高楼大厦间的点点“疮疤”,不仅在南瓜山旁的临长路,还出现在海天大道、新城大道、定沈路……

  打开围墙,治好“城市疮疤”,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的“旮旯”秒变“网红”,这源于去年新城下定决心启动的一场“拆围”攻坚战。

  首战:59处围墙被打开

  去年2月15日,新城打响“打开围墙”专项整治行动的首场战役:

  五六十台挖掘机同时开动,随着铲斗挥舞,一排排竖立的围墙被推倒,墙内不堪的景象暴露人前——

  建筑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流;白色垃圾遍地,杂草丛生;一垄垄菜地横七竖八,颇煞风景……

  “一开始我们发现了29个闲置地块、死角盲区,就马上发起了第一轮整治。”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朱维军说,后经多轮排摸,在新城全域共揪出59个“野蛮生长”的闲置地块。

  迅速召开专题会,制定整治方案,跟踪部署整治任务,持续挂“钉”作战……新城管委会创建办副主任何志刚回忆,“随着整治的纵深推进,不断有新地块被纳入进来,方案也需要不断调整细化。”

  方案拟定后,负责“前线作战”的人员火力全开,全速推进。舟山海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佳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和推进,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天天跑地块,一个人通常要跑六七块地,从天亮待到天黑,一出门就是六七个小时。

  城管队员是一线“主战”力量之一。整治之初,有些百姓不理解,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新城分局千岛中队副中队长戴叶辉和同事们,没少耗费心力。

  茶山浦水街附近区块,有不少私自开垦的菜地,还有一些私搭乱建的棚。城管人员通常会依法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让他们自行清理。

  “多数居民还是支持配合的,有些却怎么劝都不听。为了尽量避免矛盾冲突,我们只能叫上街道社区干部,一趟趟‘组团’做说服工作。”戴叶辉说。

  在临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飞刚看来,菜地整治、环境洁化和一般的乱搭乱建还相对容易处置,砖瓦厂、汽车修理厂、废旧品收购站这几块“硬骨头”,才是最难“啃”的。

  新城临长路边原有一道约2公里长的围墙,其中西侧一处围墙地块内,堆放着三四万吨废旧钢铁。这处废品收购站已占据此地十余年,面对上门引导搬迁、整治的干部,经营户情绪激动:“我一直都在这里经营,之前怎么没问题?”“时间这么紧,让我往哪搬?”

  那段时间,李飞刚几乎天天要去那里“报到”,给经营户讲解政策,分析现实状况,商议解决办法。经营户终于同意搬走,但是收购站体量大,往哪搬又成了难题。

  “你这个企业不算小,接下来要走规范经营的路子,我们一起帮你找地方。”整治专班的工作人员各展所长,为废品收购站找“出路”。

  最终,该废品收购站在时限期内完成了搬迁,经营户又通过正常招拍手续在定海小沙购置了约1.3万平方米的土地,新建厂房安置废钢旧铁。

  至去年4月底,新城区域内59个闲置地块围墙全部打开,累计共拆除围墙325处25.4公里,拓展城市空间200多万平方米。

  再战:地尽其用不留白

  打开围墙后,闲置地块怎么用?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市民需求,新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响了提升品质、地尽其用的“第二战”。

  锚定全域洁化、序化、绿化、美化的目标,新城管委会将59个闲置地块划分成三类:一类是近期准备开发的地块,以环境整治或农业种植为主;第二类是未来2年内无开发计划的地块,实施覆土复绿,栽种各类树种、花卉;第三类是暂无开发计划地块,将一步到位打造花海彩林,并合理设置便民设施。

  环境整治、覆土复绿的工作,时间紧、地块多、任务重,舟山海城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们,二话不说再度冲向“前线”。

  “地块平整后,我们要拔草、杀虫,还要尽快把该铺的草坪都铺好,该播的花籽都播好。”王永佳说,为了抢工期赶进度,只要不下雨就不停工。

  打开围墙后的新城,共计铺设草坪18.2万余平方米,播撒草花籽131万余平方米,种植乔木、灌木和球类绿植2.2万余株。这也让新城仿佛开了美颜滤镜一般,曾经的城市疮疤变成了赏心悦目的风景。

  千岛路东北侧、茶山浦西侧等处,铺设了上万平方米的大草坪,成为市民露营、踏青的好去处;里桃湾菜场西侧地块,建设成1.4万平方米的花海,周边还修建了停车场;临长路西侧地块,引进种植大户,统一耕种高粱、油菜花、向日葵等;在高云水库下方、长岙公路沿线等处,在不影响周边环境的前提下,保留个人分散种植区域……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临长路西侧、昔日废品收购站的地块上,如今已平整一新,原先大片荒地已铺上草坪,部分地块的冬小麦正陆续出苗,发芽吐绿。

  “后来我们对这一片地块进行了翻新,又通过招标租给了种粮大户,统一耕种小麦、高粱、油菜花等粮油农作物。”李飞刚说,这样一来,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使原本被污染、破坏的土地完成了生态修复,实现农地产出的效果。

  望着眼前这些出苗见绿的土地,种粮大户茹晓燕笑着说:“我在这里租了570亩土地,前段时间刚收割了一批高粱,今年5月第一季小麦也能收了,预计亩产量能达到1000斤。”

  家住锦澜公寓的市民金叶儿,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一大片绿地,家门口的诗意与浪漫扑面而来,“特别是夏天的时候,这一路上都是花香,以前全是烂泥地、烂菜叶的气味。”

  开车往返海天大道的市民吴倩,每每看到新城客运站对面的休闲绿地,也会由衷点赞:“那里原本是围起来的一块地,现在整个视野都变开阔了,心情也变得舒畅。”

  拆围见景的新城,不仅拓展了空间、消除了死角,还整理出农地2000余亩,其中整治抛荒土地858亩,集中流转土地310亩。

  三战:长效管控不反弹

  还城市通透的景观格局,还百姓舒适的自然空间。新城这场“拆围”攻坚战,以实干实效交出了人民满意的“答卷”,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如何巩固前期成果,确保逆袭不反弹?新城再擂战鼓,开启了新一轮长效管控战。

  今年元旦过后,朱维军迅速召集新城管委会下辖的各街道、各部门,召开了2024年的第一次“打开围墙”环境整治情况汇报会。

  “拆围整治未完待续,我们需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必须每周梳理研判,每月开一次例会。”朱维军说,针对59个拆围地块新近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痛点,与会者共同商量解决方案,提出下步整改方向、建议,形成问题交办单,督促整改落实,“每个部门、每个街道、每个网格都有‘包片’联系制度,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联动整改。”

  早在去年6月,新城就出台了《新城环境整治地块长效管理办法》,要求各部门、各属地街道,做好整治地块的环卫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日常管护工作。

  从去年6月至今,新城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园林绿化管理科科长赵伟君,隔三岔五地就会去整治地块,巡查长效常态机制落实情况,有时下班了,也会骑着电动车,习惯性地沿途看一眼。

  “如果发现白色垃圾或是一些小问题,我们马上着手处理,如果发现又出现私自开垦或是人为破坏,就及时拍照、上报处理。”赵伟君说。

  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新城还启用了数字化监管手段,将整治地块全部纳入智慧城管监管体系,在重要点位安装监控摄像头,接入智慧城管平台,实时监控整治地环境状况。

  无人机也成了动态监管的一大“利器”。汪思宇是新城管委会创建办的一名年轻干部,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带着无人机到各整治地块,拍摄高空鸟瞰图。整治情况汇报会上的PPT汇报图,基本都出自他手。

  “现在地块点位太多,而且每块地面积都很大,人不可能全部走遍,用手机拍也可能拍不全,无人机正好可以弥补。”汪思宇说。

  “这几场硬仗,不仅打出了好风景,打出了网红点,更打出了凝聚力。”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施佳波说,整治开展以来,管委会主要领导躬身入局、靠前指挥,带动大家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围绕查处违规占地、攻坚钉子户、推进土地流转等棘手问题,我们各级干部跑断腿磨破嘴,在实战中反复摔打磨炼,破解了一批制约新城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办成了过去难以办成的事项,干部的攻坚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强化。”

  下一步,新城将持续确保打开围墙地块的整洁有序,持续擦亮海上花园城市核心区的环境底色,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