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纳百川 益寿延年
——写在王家恒同志生日之际
赵乐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4日 第 02 版 )
记者张磊摄于2017年
□赵乐好
“父亲生肖属蛇,真正的出生日期是1917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我们家里人一般是按照这个时间给他过生日的。不过外界更了解的生日是1918年的1月15日,这是他身份证上登记的出生日期,这个属于登记的时候出错了,但我们后来也没去纠正。我父亲他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生日,是每年的1月1日。所以说起我父亲的生日,说法还挺多。按照身份证上来说,我父亲即将迎来106周岁的生日,按照父亲农历生日来算,到了龙年他就虚岁108岁了。”王家恒儿子王凯说。
按身份证上日期来算,1月15日是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原舟山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王家恒同志106周岁生日。106岁的王家恒每天上下楼行动自如。
俗语说:“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家恒同志的长寿和他革命道路上的德政、善举、仁爱是分不开的。
回望家恒同志的革命生涯,并非一路凯歌。有苦楚、有委屈、有伤痛,而家恒同志却总能虚怀若谷。他能容人、容事、容言,受到恶意的诋毁时,不悲愤、不争辩、不怒气横生。他有句名言:“我不会愚蠢到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摧残身心,岂能让情绪驾驭理智,沦为情绪的奴隶?”
家恒同志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精通古典。他有超强记忆力,对经典著作及伟人、领袖的教导,第一遍通览,第二遍看重要章节,之后便可以基本背诵要点。他有非凡的理解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与儒家的道德观、庄家的天人合一观等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在国事、政事、家事中践行,并将其精华贯通起来。这就是家恒同志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行动规范。
下面我用我了解的部分事实来佐证上述观点。
修身齐家,厚德载物
家恒同志与其夫人吴梅英琴瑟和谐、相儒以沫,是一对莹洁无瑕的恩爱夫妻。吴梅英通情达理、勤劳节俭、温顺贤淑、孝敬父母,与家恒同志一起,全力扶养一双儿子。
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梅英知道丈夫全力专注抗战事业,当家恒同志在家中与多人秘密集会,她便负责门外站岗放哨。
1948年,党决定由定海县党工委书记詹步行同志(花名小王先生)在其家乡,即岱山念母岙开设美丰杂货店为掩护。当时驻岱山东沙的家恒同志为此特别关照夫人吴梅英,平日里要多多照应小王先生,所以吴梅英经常以纳鞋底为由,等在商店门前注意可疑人员,并时常帮小王先生将“东西”传递给丈夫。此时的吴梅英已经知道丈夫和小王先生是干“大事”的,所以全心全意为小王先生“办事”,无一差错。
解放后,詹步行同志任宁海县委书记,带着曾经同样是地下党员的妻子童春梅回秀山省亲,顺便赴念母岙瞻仰革命旧址。过程中就近拜访了吴梅英同志。
旧友相见,分外热情,主人定要留客人吃饭。当两位女人忙于饭菜时,詹步行同志偷偷掀开食罩,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碗土豆咸齑。顿时,他心里一紧,眼含泪花,不禁在心中埋怨:“家恒啊家恒,母子三人过得这样清苦,你没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我老詹也有责任。”
为了招待客人,梅英将家里唯一的生蛋鸡杀了,做了一碗白斩、一碗生炒鸡,端上桌子时孩子们喜笑颜开,想要动筷却被母亲制止。詹步行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泪水忍不住奔流而下。妻子问他怎么了,他说:“眼里被风吹进沙子,我出去透透气。”出去后,他独自坐在院子里掩面哭泣。
当天詹步行和妻子要返回海宁,途经宁波时,巧遇时任《浙江农民大众报》经理的家恒同志前来采风,王起同志也刚调任宁波担任地委书记,这是三位老战友解放后的第一次相聚,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往事。
吴梅英为革命做出了贡献,但当时工作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为此詹步行同志直截了当地批评家恒同志,王起同志不时添把火。后来王起同志提议:“给吴梅英一个‘饭碗’吧。”“家恒同志你写个报告,我批一下,送地委组织部办理。”家恒同志却说:“她不识几个字,不要为革命办几件事就向党伸手。”王起同志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让她去托儿所工作吧。”詹步行同志也说:“这就对了嘛。”
事后,詹步行同志赴杭州开会之际,多次催促家恒同志办理此事。家恒同志总拖着不办,催急了,他还是那句话:“不能因为为革命办点事,就向党伸手。”
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起同志1981年8月病重期间,詹步行同志前往探望。王起同志梳理了往日战争岁月的战友情,惋惜对家恒同志关心不够:“其妻吴梅英同志为革命做出非凡贡献,我虽答应给她个‘饭碗’,但未抓紧落实,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詹步行同志说:“好在他们两个儿子皆大学毕业,事业有成。”“你的关怀我会转达,你放心养病好了。”
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在别人需要之时,家恒同志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原地专机关大院有一位普通干部,工资低且家庭负担重,老母亲和妻子拖着病体在农村参加劳动,一家人艰难地养育一儿一女。家恒同志知晓后,总是隔三差五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即使自己经济拮据,仍不忘给予帮助。有位同志不明其中缘由,批判家恒同志“这是小恩小惠,抬高自己收买人心”,更污蔑他是“伪君子”。但后来得知事情真相后,这位同志知道自己做了亏心事,对家恒同志总是能避就避。
有一次在楼道相遇,见实在避不开了,对方只能低下头弯下腰系鞋带,家恒同志站在他面前,看着他将鞋带系了拆、拆了系,反复多次仍不敢抬头。家恒同志伸手把他拉起来说:“我有新茶,一起来品品。”
当时,我正在家恒同志办公室看文件。他从抽屉里拿出尚未启封的明前龙井递给我,让我给那位同志泡杯茶。当时邮寄品尚无塑料泡沫做包装,是用稻壳作填充物的。想到他以前对家恒同志的污蔑,我怒中生智,认为“报复”的机会到了。我给他泡了一杯稻壳,寓意是“没粮(良)心茶”。他哑巴吃黄连,闷声不响。
他走后,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喜笑颜开地把那杯茶拿给家恒同志看。家恒同志惊诧地说:“亏你想得出这馊主意。”我的行为遭家恒同志的批评。我反驳说:“这种人只能喝这种没粮(良)心茶。”家恒同志却说:“他为什么对我避而不见?说明他已认识到自己错了,对同志的错误要拉一把,而不是推一把,要用革命温情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冤冤相报何时了,你这种睚眦必报的脾气要改一改。”
我不解家恒同志的以德报怨,于是问他:“这种伤害你尊严、污辱你人格的恶劣行径,你为什么能一忍再忍?”家恒同志说:“暴怒伤心,郁伤肝,气伤肺,恶思伤脑。我不会愚蠢到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摧残心身。岂能让情绪驾驭理智,沦为情绪的奴隶?”
自始自终拥有一颗真诚、善良、宽容的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家恒同志给我上的一课。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曾经有一伙学生,专门派人踩点,摸清家恒同志的活动规律,在他必经之路上进行埋伏,他们将麻袋套在家恒同志头上,把家恒同志关在事先布置好的房间内。
事后相关部门掌握了他们的行径,打算对这些学生进行处罚教育。得知情况后,家恒同志却特意来为这些学生求情,说他们不过是一时贪玩。我说:“家恒同志,学校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是了解他们如何迫害你的,怎么能与玩闹扯到一起?”家恒同志却说:“这怎么能算迫害呢?是玩游戏嘛,不过他们玩得不到位罢了。”
别为小小的委屈念念不忘,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不能让委屈揪住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懂得宽以待人,就是善待自己。他引用《论语·八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就是说已经过去的事情无须花费时间纠缠,与其纠结万分,不如早点放手。
他是这么开明、豁达、不计娃娃们的错误。后来,我也告诉学校有关同志,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查了,家恒同志已经原谅他们了。
不计报酬,不争待遇
1949年后党中央对干部的工资进行了多次重要改革。2004年时,家恒同志的基本工资要比另一位同志低上一些,但实际上,无论是从参加革命的时间还是从原先的职务、级别来看,都应该是家恒同志的资历更深、工资更高。明显,这其中有错误。
我了解后,立即向当时的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同志提出意见,他也认为这是明显的错误。我们一起向家恒同志提议,请他写个申诉,到时由我负责找有关部门纠正错误。
但家恒同志得知后,却淡淡地说:“知道了。”我知道他的性格,这句话的潜在台词就是他不会主动提出申诉的。于是当晚我代写了份申诉。由于第二天我要回宁波,一大早我便把申诉送到他家里,让他签个字。
看着那封申诉,家恒同志又是淡淡地说:“放在桌子上好了。”见他没有要交上去的样子,我催促他,他却说:“总得让我看看。”我着急地表示,短短一页纸,弹指时间就能看完。
在我的催促下,他勉强地看了看说,但也难免抱怨:“言词何必那么激烈?”我与他争辩说:“这是事实,文中只说不公平、不合理、不符合工资政策。有何不当?我马上改写。”
最后只好按照他的要求。把“三不”改成由于“操作者错误所致”,他看后还通不过,我再改为“操作者的疏忽所致”,我说:“这总可以了吧。”他却还是那一句“放在桌子上吧”,就是不签字。看着他与世无争的样子,我难免与他争吵了几句,他说:“你这爆脾气总是改不了。”我说:“你说我改不了,我看你是谦让无度、忍让无边、积习难改。”他笑笑说:“噢,你倒是学会激将法了。”
这次交谈不欢而散,回到车里,我们共同的多年好友曹孟陔同志问我:“谈得怎么样了?家恒同志签字了吗?”我无奈说:“冥顽不化。”曹说:“不见得。”我说:“走着瞧吧!”
来年春节再赴舟山参加团拜会。晚上我同曹孟陔同志一起到家恒同志家里祝福他新春快乐、健康。我直白地质问他:“工资的错误为何不申诉?”他说:“衣服不在漂亮,能保暖就行;房子不在大,能遮风挡雨就行,再豪华的别墅也是三尺床;钱不在乎多少,够用的就行。何必为几张票子锱铢必较呢?”我也直说:“多要是错误的,少拿也是违反政策的,你这是违反规矩。”他说:“好小子,进步了,学会用政策来教训我了。”我嬉言道:“名师出高徒嘛,这是阁下教导有方的结果。”
家恒同志后来一直没有去进行申诉。
对这一节,是答友人《家恒长寿秘诀》其中疑问之一。有人对此似信非信,有人干脆说:“这怎样可能呢?”好在我保存2006年、2007年、2010年的官方文件,有兴趣者或疑者,我可以将原件奉览,以正视听。
心系家乡,心系人民
我在地委农工部任秘书期间,张贵琛部长通知我:“省委下派干部王家恒同志任我部副部长,今晚到舟山,你去码头接一下,我在家包饺子,请他吃饭算是接风。”他特意强调:“这位副部长可不一般。”我说:“此人我认识,1949年解放金塘后,我们一起渡海参加接管工作。此人温文尔雅,谦逊宽和,一派学者风范,不像军人出身。你说的‘不一般’是什么意思?”
张贵琛部长说:“地委组织部部长告诉我,家恒同志解放前受浙东党组织的任命,在定海县当县长。解放后,军管会任命其为副县长。对于从县长到副县长的‘降级’,他愉快接受、毫无怨言。后来省委打算任命他为台州专署副专员,征求他意见时,他却说:‘最好能回家乡定海,职务高低不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多亏了家乡人民的支持,我要报答人民。’”这就是组织部长讲的“不一般”,家恒同志的思想境界的确“不一般”。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事早已被我淡忘。
后来,詹步行同志任省林业厅长时,我任舟山地区农林局长。在全省林业会议结束后,詹厅长找到我,详细了解了舟山的政情、农情、商情,我一一做了汇报。当他问我还有什么困难时,我不好意思再张口,但詹厅长说“有话直说无妨”,于是我说:“我们舟山是农业、林业、农机合并为一个局,普陀山林场是我局的直属单位,在接待方面还有不少困难,没个招待所甚感不便。”詹厅长当即拍板决定给我们办个100人以内的小宾馆,这就是紫竹林宾馆的由来。
我们的话越谈越多。谈起他当年任定海工委书记时,家恒夫妇对革命做出非凡的贡献。这时我想起张贵琛部长讲家恒同志“不一般”的往事。詹厅长说:“敌海军司令桂永清诱捕家恒同志后,经组织全力拯救,家恒同志于1948年底出狱,并立即前往浙东党组织报到。经党委研究决定,任命王家恒同志为定海县县长。我时任组织部长,这个任命是由我向他宣布的,并颁定海县人民政府大印,还发放了一些银元作活动经费。至于后来省委有意任命他为台州行署副专员一事,我是听王起同志讲的。王起同志是家恒同志入党介绍人,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浙东党组织领导人之一,直接指挥舟山的对敌斗争,征求他的意见是合情合理的。听说家恒同志要求回家乡舟山工作,因舟山行署副专员名额已满,所以任命其为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他很高兴地赴任。”
朴实无华,顺其自然
朴实无华的生活是家恒同志健康长寿另一重要因素。家恒同志一生不吸烟、不饮酒、不打牌,从不涉足无聊的娱乐场所,不参加任何人的宴请(接待贵宾除外),不接受任何人的礼品。
他的饮食习惯有“三多”:多菜、多豆制品、多鱼;也有“三少”:少盐、少肉、少糖。每餐通常是一两米饭、一条小黄鱼、一盘青菜、一碗咸齑豆腐汤,其品种经常轮换而已。他从不挑食,做什么吃什么,问他买什么菜,他总是一句话:“看着办好了。”一日三餐荤素搭配,五谷杂粮,百无禁忌,偶尔鸡、鸭、牛、羊、猪肉也不拒绝。
百岁以后, 他更是一切顺其自然,从不折腾。垂暮之年总有些病痛,他淡然待之。他常说:“人的生命有它的自身规律,兴皆自然,强求不得。”
他唯一的乐趣是书。古今中外的名著、当今的政治书籍都在他涉猎之内。近些年来思维衰退,看书少了,但他牵挂多了,天旱了、雨水多了、台风来了,他总不时嘀咕,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话。他在担心什么?他的儿子王凯偶尔偷听他在讲些什么,原来他在心系这座城市发展。“台风来了,××海塘要加固。” “多少天没落雨了?高田的稻子缺水了。”“东海学院毕业生都工作了没有?”……
向家恒同志致敬
家恒同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外不愧于人,内省不疚于心。为党、为国奉献毕生的精力,胸怀博大、德行善举、廉洁奉公、克己为人。在物欲横流的岁月,从未迷茫,依然朴素干净。从不越界违规,光明磊落,是堂堂正正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始于才华,久于善良,惠于人品,忠于人民,是他一生最闪光的通行证、最漂亮的招牌。离休后,他本有机会过着优渥安逸的生活,在家颐养天年,彻底休闲下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如果按照他尊敬的王维的观念去做,必然是“宴安鸠毒不可怀也”的后果,渐渐失去奋斗的目标,人自然也颓废了,精神沮丧无所事事。而他一反常态,仍要拓展自己的工作宽度,在人生下半场时间为党为人民再干一番事业。
故在花甲、古稀、耄耋的几个年龄段,他倡议或牵头举办事业有:建立东海业余大学;筹建舟山慈善总会并任首任会长;组建新四军研究会并任会长;建立舟山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并任首任会长;组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促进会并任会长;并先后筹建上海、北京、南京、宁波联谊会;担任东海中学首届名誉会长;组建东海职业专科学校并任首任校长;组建东海教育基金会并任会长;创建东海职业学院并任名誉院长,前后几十年间培养专业人才几万人。
诸项工作的开展,家恒同志也遭遇了重重困难。他上北京、下香港、跑杭州,寻找支持、招纳人才、筹集资金。众多友人、领导、亲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有的海外华人为支持其办学变卖祖产,赞助他的办学事业。他本人更是在每一项活动中均带头捐款。
在此期间,笔者已离开舟山移居甬城,希望参与上述工作的同志为家恒同志人生下半场的事迹大书特书,为子孙后代留下坐标。
向家恒同志学习,向家恒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