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夏志光:理清历史“账本”,争取更多建设用地
丛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08日 第 01 版 )
□记者 丛琳
海洋,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舟山践行“八八战略”的主战场。从以前的海岛渔村,成长为现代化的新型港口城市,舟山不断前行发展的背后,有一群“海洋人”在勇挑重担,默默付出。
夏志光就是这样一名“海洋人”,在担任市资规局副局长4年间,他登上舟山大大小小岛屿,带领团队理清了舟山用海“账本”,为城市建设、产业项目开发争取了更多用地空间,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深入调查填海现场
理清围填海历史“账本”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岛屿2085个,海岸线2788公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舟山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夏志光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舟山从陆地不断向海发展、向海要地,以前人们进行围填海活动,造成一些区块未批已填或已填未利用,遗留下了围填海历史“旧账”。
为了理清围填海这本账,2022年开始,夏志光带领工作团队,深入全市各个填海现场,常常漂泊海上与船为伴,与有关部门协作,利用卫星遥感、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全力摸清全市填海现状。
“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复杂的,还带有危险性。”夏志光说,不少填海点处于偏远的无人小岛,且形成数十年之久。要清晰掌握这些填海点的审批状态、用海主体、用海面积、利用现状等情况,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举证,还要与海洋执法、水利、农业、乡镇等部门反复对接沟通。
面对我市海岛多、分布零散、填海活动形式多样的状况,勘测人员需要登上几百个岛屿寻找填海点。有的无人岛没有公路,有的勘测点位还处于海岛边角处,需要勘测人员徒步翻山越岭摸索着到达。有些作业点在海上,人站在礁石上,一个海浪打来可能就被带进海里。夏志光多次上岛参与指挥勘测工作,他用“苦干”形容那段时光。
正是凭着“海洋人”这股踏实苦干的精神,夏志光带领工作团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一年内完成全市3.3万亩的围填海现状调查,迅速查明违法违规围填海和围而未填情况,形成了精确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清单,并制作成清晰的图表数。有了这样一本“明白账”,舟山有多少填海用地便一目了然。“这代表我们有了更多向国家争取建设用地的‘资本’。”夏志光说。
积极向上对接争取
助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
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这是新一代“海洋人”努力保持的作风。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期和二期规划建设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2018年7月获自然资源部用海用岛批复,其中填海总面积约14.79平方公里,批复文件要求对批复范围以外的已填区域和堤坝予以拆除。
夏志光带领工作团队,积极向上对接,聚力攻坚,制订了相应整改措施并经省政府同意报自然资源部备案。在完成用海用岛整改复核和积极推进生态用海用岛修复工程的基础上,以最小代价、最短时间、最优方案,于2020年2月、2022年7月分两次取得自然资源部验收批复,全面完成填海项目竣工验收。这是我省重大项目用海用岛要素保障的标志性成果,为石化基地顺利投产打下坚实基础。
在国家战略储备基地报批过程中,夏志光作为责任领导,把任务清单细化到岗位、量化到个人、精确到具体工作日,以最快速度,最大合力助推重大项目早落地、快建设。几十次带队赴省厅、东海局、部进行汇报,争取支持。下紧转第3版▶
▶上紧接第1版 原本需要两年多的时间,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基地项目国务院的用海用岛审批,刷新了“最快速度”。奔波往返多个城市
为舟山建设发展“争地”
去年初,全国海岸线修测补报工作启动。“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由于多年来围填海活动,造成原海岸线与实际海岸线存在偏差,以及国家实行新的岸线划定标准,舟山海域和陆域的实际面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夏志光介绍,开展海岸线的修测补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我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岸线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舟山争取更多的陆域面积,拓展未来可建设用地空间。”
我市海岸线修测补报集中在高新区钓梁区块,要想把原先的海域面积更多地争取成为陆域面积,不仅要严格遵循国家现行标准规定,还要通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岛中心、国家海洋咨询中心等多个国家级专业部门的一一认证。这中间如出现任何一个疏漏,一切都要重头来过。
为确保补报工作顺利进行,夏志光带领工作人员查阅收集大量的区域历史资料,开展围区地形勘测、现状正射航拍等工作,并与部、东海局、省厅、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部门反复对接协调。他不辞辛苦,2个多月内20余次来回奔波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晚上赶飞机,白天跑部门,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为我市再拓新增建设用地空间13000多亩,并于去年3月获批。
即使工作有了阶段性进展,夏志光却认为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争取下来的这些建设用地弥足珍贵,未来如何好好利用,为舟山发展带来实效才是更需思考的。”工作项目完成有节点,但“海洋人”的使命没有终点。“我只是众多‘海洋人’中普通的一员,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去践行这个职业的信仰。”夏志光说,未来他将尽自己的一分力量,继续为我市用海用地规划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