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王朝宝,用粉笔书写奉献

何菁 刘生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06日 第 03 版 )

王朝宝生前用粉笔书写黑板报

王朝宝生前经常阅读《舟山日报》《舟山晚报》

竞舟新闻视频号

  □记者 何菁 通讯员 刘生国 文/摄

  在普陀区六横镇双塘新村老年协会月亮边分会,2块黑板报上还摘录着去年4月《舟山日报》刊发的2篇新闻稿件,分别是《六横殡仪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我市调整高龄津贴发放》。

  新闻早已“过时”,但没人舍得将这2块黑板报擦掉,因为这是“板报爷爷”王朝宝最后的馈赠。这位老人,已于今年1月2日上午11时40分与世长辞,享年102周岁。

  王朝宝是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年轻时,他是供销社的挑货郎,用一根货郎担“挑成”了浙江省、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退休后,他坚持读报学习,自发在村里办起黑板报。18年间,王朝宝共出了1887期黑板报,写下了56万多个粉笔字。

  青山依旧,斯人已逝。一笔一画间,王朝宝用一根根粉笔,书写了一名老党员最后的奉献。

  去年4月

  他写下最后一期黑板报

  2005年开始,王朝宝成了双塘新村老年协会月亮边分会的黑板报“采编负责人”。

  王朝宝虽然只读过三年小学,但写得一手好字。退休后,他一直坚持读书看报,每年都会订《舟山日报》《舟山晚报》等刊物。他每次都从协会办公室拿来《舟山日报》仔细研读,并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刊登”在黑板报上。

  黑板报每周更新,几乎从未间断。每期黑板报都会吸引村民们聚集阅读。小小黑板报,将党的声音、国家大事、民生小事传递给海岛居民。

  去年开始,王朝宝身体大不如前。但除了生病住院,他仍坚持每周出一期黑板报。

  从半山腰的家里出发,沿着村道到协会,王朝宝要走下50多个台阶。为了方便出门,他特地找人在沿路装上了护栏。但是从家里出来还要下几个台阶,才能够到护栏,他又在家门口栓了根绳子。每次出门,他都要先抓着绳子下几个台阶,再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护栏前行。

  去年4月26日,是王朝宝计划出黑板报的日子。那一天,他走下50多个台阶,下紧转第3版▶  ◀上紧接第1版 颤颤巍巍走到了村老年协会,来到了自己最心爱的那2块黑板前。一笔一画认真地写下自己从《舟山日报》上摘抄的2篇文章。

  此后,王朝宝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也成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期黑板报。

  每周更新

  18年写下56万多个粉笔字

  在双塘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华波的记忆里,王朝宝黑板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政策、新闻、养生等,紧跟时代潮流。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王朝宝第一时间阅读报纸,还守在电视机旁收看有关疫情防控的宣传报道,把新闻中老百姓最关注的内容记下来,作为出黑板报的素材。

  2020年1月31日,他从《舟山日报》上看到一篇“浙江每日再增50万只口罩供应”的相关报道,便立即起身,拿着报纸、拄着拐杖到村老年协会出黑板报。

  王朝宝时常在黑板报里提醒大家不出入人员密集场所、不聚集在一起打牌等,向广大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宣传自我防护知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王朝宝”“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永向前”……这些都是王朝宝生前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心里的话。他也把这些话写在纸上挂于墙面,以此来勉励自己。

  1887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而是王朝宝一生奉献的缩影。

  村里的老人们是最忠实的读者,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因为不会画画,王朝宝特意买彩色粉笔,就是为了让标题有色彩,让板报更好看;

  每次出报前,他都会把内容先誊写下来,誊写下的草稿已攒了好几个抽屉……

  村里的老人们算过这样一组数据:按每期黑板报300字计算,18年间,王朝宝已写下56万多个粉笔字,1年就要写3万多个粉笔字。

  “这么多年了,老人家一直坚持来这里办黑板报,粉笔都是自己掏钱买的。除了生病住院,几乎就没耽误过出黑板报。思想真是太好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李华波说。

  曾获全国先进

  既是“板报爷爷”也是“货郎劳模”

  在成为“板报爷爷”之前,王朝宝还有个响亮的身份“货郎劳模”。

  1956年10月,王朝宝从当时的六横供销社调到虾峙湖泥岛供销分社工作。在湖泥岛供销分社工作的3年里,他都会把货挑到田头、船头、食堂。渔民兄弟要什么货,他就送什么货,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鞋,挑断了多少根扁担,从无半句怨言。

  王朝宝的一本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他在湖泥岛供销分社的工作:1958年到1959年9月,送货871次,送货金额9455元,占分社总营业额的30%;其中1958年就达464次,送货金额5150元。

  王朝宝一天至少2次挑货郎担进渔村下船头,被当地渔民亲切地称为“货郎担师傅”“阿拉渔民的后勤保障部长”。

  1959年4月,王朝宝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同年10月又获评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王朝宝的孙女王萍眼中,爷爷一生俭朴,从不乱花钱。

  “他穿着普普通通,每餐只有一菜一汤。但在百岁生日前,他却将一叠用红纸包裹着的2万元作为党费上交了。”王萍回忆,当时与钱放在一起的还有爷爷手写的纸条,那几句话她一直记得:“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我一百岁。在此欢乐之年,我要增交一次党费2万元,感谢党对我的教育和关怀……”

  王朝宝一生热衷公益。在担任应家村老年协会会长的9年时间里,他没拿过村里和老年协会的一分报酬。村里的老年人喜欢看越剧,他拿出6000余元购买了160多张越剧光盘,同时还购买了电视机、音响、象棋等文化娱乐用品。97岁那年,他看到河道旁的护栏生锈,立马自费买来了油漆。

  “我劝他说,找个人帮着干,他坚持说,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麻烦别人。”说到这里,李华波的声音有些哽咽。

  从“货郎劳模”到“板报爷爷”,王朝宝的一生,平凡且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