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服务助推油气产业“加速跑”

刘一乐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04日 第 02 版 )

  编者按: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提效力。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刊发一批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事例,进一步激励油气产业链全员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增光添彩。

  □记者 刘一乐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10周年,油气全产业链蓬勃发展——

  建成了全国最大、单体全球前列的绿色石化基地,全国最大的油气储运基地和全国第一大油气贸易港,全球第四大国际船加油港;

  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269项,其中全国首创125项,全国复制推广32项,初步构建了油气全产业链闭环改革创新体系……

  这些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奋战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线的口岸人。

  口岸开放,提高港口通关效率

  口岸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口岸管理处副处长王追松,就是精准攻坚口岸开放的其中一名“先锋”。

  连日来,王追松顶着寒风,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个小岛,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了解企业需求,助力码头开放。

  “近期,东白莲岛3座码头打算申报临时开放,我们过来指导码头开放前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王追松还带领口岸查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赴东白莲岛,为现场建设人员答疑解惑。

  正是有了像王追松这样默默付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市口岸开放捷报频传——

  去年4月,浙石化、新奥LNG等5个港区6个项目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去年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海港口岸;去年10月,普陀山机场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省第五个空港口岸,舟山正式成为海、空综合性多功能口岸。我市创下了口岸开放国家层面验收“半年两验”的纪录。

  截至目前,我市口岸开放面积共1457.3平方公里,口岸监管点65个。

  制度创新,提升港口吸引力

  这几天,舟山海关保税监管科科长徐德刚奔波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争取新政策落地舟山,以进一步提升浙江自贸区在全球加油港的竞争力。

  “只有制度创新,才能释放发展活力。”徐德刚说,“目前,LNG、生物燃料油正在推进常态化加注,下一步我市还将探索保税LNG加注。”

  去年,舟山海关保税监管科支部牵头创新开展保税高低硫燃料油混兑业务,混兑后燃料油直接用于国际航行船舶加注,持续降低燃料油供应成本,进一步提升港口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优化监管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启动了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无纸化试点,叠加“一船多供”“跨关区直供”等海关监管集成创新,实现通关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我市各口岸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服务自贸试验区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做大做强。在全国率先试点船舶通关一体化改革,建成全国首个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口岸,归集涉海、涉船、涉港数据3000多项、160多万条;率先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船舶进出境“一单多报”,船舶通关时间从原先的16小时缩短至2小时,货物通关时间从原先的4小时缩短至最快1分28秒,通关效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为优化提升口岸营商环境提供了“舟山方案”。

  服务联动,助力一流强港建设

  去年8月,我市成功完成全国首单港外锚地散货船LNG试点加注,开拓了我国散货船LNG“船到船”加注市场,实现我国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区域和加注类型双突破;去年10月,舟山港域完成全国首单海上集装箱B24生物燃料油加注……未来舟山LNG、生物燃料油的常态化加注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浙江自贸区构建“万亿”油气全产业链。

  “试点成功后,我们需要对其固定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近日,舟山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吴焰辉,正忙着帮助企业推进常态化LNG加注。她表示,新业务的开展,需要我市各口岸部门协同作战,逐项破解保税管理、安全监管、LNG加注资质等核心难题。

  作为舟山海事局危管防污处的领头人,吴焰辉带领部门同事一起,积极参与推进保税油加注作业全链条管控场景建设,完成了《LNG水上加注作业现场监督检查指南》《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加注作业海事监管建议》等10余个课题研究。

  打头阵、走前列、当先锋。我市口岸部门坚持党建引领、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保税燃料油加注实现“大跃升”。全市保税油加注市场主体从5家扩展至18家,保税油年供应量提升至2022年的602万吨,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际船加油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