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黄溍“洋山夜发”,是入仕还是退隐
胡世文 姜晴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23日 第 02 版 )
□胡世文 姜晴茹
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儒学大师,与虞集、柳贯、揭傒斯并称为“儒林四杰”。黄溍家学渊源深厚,其九世祖黄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族叔。作为元代中后期颇有影响力的士人,黄溍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名流,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相比黄庭坚与宋濂,黄溍的仕宦之路要曲折、坎坷许多,其做官意愿也不断发生变化。黄溍出身儒学世家,但他对“出处”(出仕与退隐)的思考并未局限在“学而优则仕”。在元代特殊政治环境下,他对“出处”的思考随“时”而变,而且多借诗文而发。《洋山夜发》云:
肃肃洋山暮,仓忙拜水神。吹嘘端有力,漂泊竟无津。黑夜鱼龙界,皇天蚁虱臣。生还如偶遂,敢惮历微辛?
其“发”字,既是“出发”之意,又是辞之“抒发”。
一 海上乘风,今夕是何夕
《洋山夜发》写的是诗人夜间从洋山出发的一次海上航行经历。从地理位置上看,洋山应指今小洋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是嵊泗列岛西部崎岖列岛的主岛之一。从时间上看,由于当下未有对黄溍作品进行逐年编排的佐证材料,黄溍于嵊泗洋山夜发的具体时间及其创作《洋山夜发》的具体时间尚不得而知。我们认为,《洋山夜发》这首诗应创作于诗人进士及第之后。这是因为,第一,黄溍诗文作品后来被元末明初的危素编成《金华黄先生文集》。《金华黄先生文集》的编排规律是:前三卷为黄溍进士及第之前所作,后四十卷作品为黄溍仕宦后所作。《洋山夜发》被编入后四十卷,故应为黄溍进士及第之后的诗作。第二,文集中《初至宁海二首》之后便是《洋山夜发》,《初至宁海二首》的创作时间是确定的,即作于延祐二年(1315)秋,此亦其证。可见该诗应当创作于1315年诗人进士及第之后。
黄溍论诗主张缘情而发,强调真情实感,《洋山夜发》也是如此。诗人从洋山夜发,航行间,黑夜的幽深、大海的广阔,都使他倍感迷茫。这一“迷茫”之感自然与黄溍的做官经历密不可分。元朝是异族政权,很多汉人深受忠孝节义、精忠报国思想的影响,坚守“遗民气节”,不愿出仕。但黄溍在异族王朝为官,仿佛没有因为“遗民气节”而背负过多的心理谴责,原因有二。第一,在黄溍出生的时候,江南就已纳入蒙元版图,黄溍算不上是真正的前朝遗民。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元代政治局面趋于平稳,黄溍交游的前朝士人群体中,一部分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遗民气节”稍有淡化,“学而优则仕”的意识在不断滋长。可见,黄溍入仕的社会大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这为他的积极入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黄溍入仕异族王朝并不容易,虽然到忽必烈时期,汉族儒士已能得到较多任用,到仁宗时期,朝廷恢复科举考试,也给了汉人状元及第的机会,但总体来说,元代统治者对儒士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宋朝,儒士能够进入政治中心的机会非常少。再加上元代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儒士虽然有官可做,但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这样看来,“不仕”而隐居乡间亦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与此同时,黄溍交游的耆旧中还有一部分宋代士人(如孙潼发、吴思齐等人)因坚守“遗民气节”而有意远离元代官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黄溍的政治选择。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曾是南宋名儒的叶审言。他也是黄溍的好友,多次力荐黄溍入仕。大德五年(1301),在叶审言举荐下,黄溍出任教官,开启了他作为儒者的登仕之途。然而,黄溍的这条“登仕之途”却颇为暗淡曲折。在元代,教官的升迁非常困难。《元典章》(卷九)记载:“自直学至教授,中间待试、听除、守缺、给由,所历月日,前后三十余年。”教官升迁历时长,升迁名额少,许多人要在教官这一职务上停滞几十年才能遇到升迁的机会。黄溍虽然凭借着极高的学术修养和声望担任了教官,但要快速升迁,亦无可能。
元代儒人入仕还有一途径,即出任吏职。元代统治者重视吏治而非文治,吏职的升迁机会比“教官”多。因此,许多儒士为了获得更多升迁机会,通常会选择去谋取吏职。黄溍亦是如此。大德七年(1303),黄溍任肃政廉访司书吏。廉访司又称宪司,两台监察院书吏由各道宪司书吏选补。相比“教官”,黄溍担任宪吏,多了一份升迁的机会。可这机会并不能让黄溍扶摇直上、步步登高,他依旧徘徊在下僚之位。黄溍担任宪吏没多久,就弃职归家了,这固然有宪吏工作繁琐沉重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要归根于政治仕途上的不得志。
蹉跎几十年,黄溍依旧无法得志行道。如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他虽逐波踏浪,但却又是那样的渺小而漂泊无依。“吹嘘端有力,漂泊竟无津”,“吹嘘”指代海上呼啸的风,“吹嘘端有力”则指海风强劲。即使有海风助力,由于船只寻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渡口,船只只能在海上漂泊。“漂泊竟无津”中“竟”一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出诗人对这一境况的错愕与无奈。然而,漂泊找不到渡口的何止是这艘船,还有困于州县的诗人自己。“吹嘘”又指代诗人的才情与能力,“端”有“开头”义,“吹嘘端有力”,则指诗人一开始认为,凭借自己的才情与能力能够在官场上有所成就。但事与愿违,亲历官场这些年,诗人被困在“漂泊”“无津”的现实困境中,找不到契合心意的进身之路。诗人航行间的所见所感,一如他游宦时期的茫然失措,又如他在州县任职时的壮志难酬。三种境况纵横交错,诗人深陷迷茫,怎知今夕是何夕?
二 前路漫漫,何处是归处
对于早年居于婺州的黄溍来说,他对前路的彷徨在于是“入仕”还是“不仕”。但年近不惑之年的黄溍却主动参加科举考试,表现出积极入世的姿态。在进士及第之后,黄溍对前途的思考聚焦在如何在“得志行道”和“现实束缚”中自处,即如何纾解“推行儒家治国之道”与“政治限制”之间的困境。
儒家强调“士志于道”(《论语·里仁》),而“道”需要依靠“势”来弘扬。士能否行其“道”,决定权在君主手中。如果君主没有行道的打算,人臣便只能守道退隐,即孔子所谓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由于元代是异族统治,元代统治者虽然接受了一些中原传统政策,但仍以蒙古民族的独特习性为统治根基。蒙古民族重视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虽然随着元代政治的稳定,元代儒士的生存处境有所改善,但是他们的地位还是比不上宋代儒士的地位。同时,元代“内北人而外南人”的政治观念,使得“南人”即使入仕,也始终难以进入政坛主流。诗中所说的“黑夜鱼龙界,皇天蚁虱(一作“虮虱”)臣”,其实就是“南人”处境的写照:为人如蚁虱,地位尤低下;为臣言亦轻,缺少话语权。他们所言之“道”不为统治者接受,甚至他们的“道”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诉说。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黄溍大可以隐居不仕。
可黄溍没有因元代“道”不行而退隐乡里。在诗中,诗人以一句“敢惮历微辛”,在低吟中表明自己愿为国事献微躯的志向。黄溍的这份志向,是对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超越,也是对现实困境的克服。不过,黄溍虽然满怀报国之志,但进士及第前失败的游宦经历也让他看清了当时的官场现实:纵使“南人”儒士满腹经纶、政绩显赫,他们的仕宦之路依旧坎坷非常。漫漫仕途路,少的是骤登荣宠,多的是沉郁蹇滞。黄溍虽不因元代“道”不行而退隐山林,但他深知他所想要弘扬的“治国之道”难以被统治者接受,也深知在元代政治环境下只有“生还”方能“历微辛”。因此,黄溍并不偏执地想要进入政坛主流,重振儒家治国之道。
“黑夜鱼龙界,皇天蚁虱臣”,这是黄溍对政治处境的清醒审度。“生还如偶遂,敢惮历微辛”二句,则是黄溍对为官期间如何在“得志行道”与“现实束缚”中自处的回答。无论社会有道无道,既已入仕,都应尽力而为,而不是一味寻求隐退。同时,也应有一份清醒,审时度势,不强求声名显赫。打破“是入仕还是退隐”二择一的难题,抱负与清醒共存,黄溍藏于诗中的回答,表现出他对“出处”选择的淡然,即:不为“出处”所累,能仕则仕,当隐则隐。而黄溍面对“出处”选择的淡然,也使得《洋山夜发》,“发”出的既是入仕之声,也是择机退隐的一叹。
三 浮舟沧海,此心是苦心
诗人在《洋山夜发》中表露出的能仕则仕、当隐则隐的“出处”观,对他日后的仕宦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黄溍进士及第后的十六余年里,一直在州县做官。直到至顺二年(1331),黄溍才凭借马祖常的举荐北上京畿,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任职期间,由于黄溍父亲黄铸去世,黄溍需归家奔丧,他在京城的任职不得已中辍。守丧期满后,黄溍于元统三年(1335)再次出任官职,担任国子博士。无论是翰林应奉,还是国子博士,都不是显要职位,所以黄溍还是鲜有机会劝说统治者实行儒家的为政之道。
年岁增长而壮志难酬,黄溍辞官之意渐强,其致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黄溍依旧选择出任官职,只是自请补外,不再远宦。至元六年(1340),黄溍受命迁充奉政大夫、江浙等儒学提举。元代地方儒学提举主要职务多在培养人才方面。至正元年(1341),黄溍作为儒学官员,担任江浙地区乡试的考官,并拟定策题。黄溍难以进入政坛主流,便巧借策问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关怀。黄溍的策问方式并非直接将问题告知考生,而是自己先对某个问题进行论述,再在论述中就精妙幽微处提出疑问。黄溍拟定的策题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虽然没有机会弘扬儒家为政之道,但黄溍通过拟定策题的方式,迂回地表露出自己的政治关怀,这体现了黄溍“能仕则仕”的入仕观念。然而,提学文事沓杂,离弘扬治国之道相去甚远,亦与民生治理没有直接关联,此时黄溍已是花甲之年,也再无心力如早年一般任吏事、治民生。如此,黄溍致仕进入第二个阶段。至正三年(1343),黄溍上请致仕,上书请求归乡侍奉母亲。这一举动体现了黄溍“当隐则隐”的出仕观念。为官期间多有愁苦,黄溍能够坚守职务;晚年官位渐显,然而黄溍自觉难有作为,故毅然退隐。能仕则仕、当隐则隐的“出处”观,贯穿在黄溍的仕宦选择中,使得黄溍能据“时”而变,保持清醒。
黄溍能仕则仕、当隐则隐的“出处”观,是相时而动,而非偏执地在“入仕”和“退隐”中择其一。君主无道、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即使官卑职小,也应当尽所学而弘正道、匡正义,这是黄溍对“学而优则仕”的实践,亦是对“不仕无义”的正解。然政治困境下个人选择终归有限,若职位清闲而对民生无益、对弘道济世无益,那就应当不为官名、仕进所系累,守道退隐。
可见,黄溍在洋山夜航中发出的这份坚守与淡然,饱含着社稷之臣的拳拳苦心。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