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价格战”打得真漂亮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22日 第 05 版 )

  一叶扁舟

  年初,因疫情沉寂3年的旅游市场刚见“太阳”,“坐地起价”“黄牛拉客”“短斤缺两”等乱象却在普陀山、朱家尖沉疴泛起,一时之间线上线下充斥着对景区旅游体验感差、舒适度低的各种“槽点”。好在普朱管委会多措并举提升旅游环境,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大反转,游客满意度大幅上升,“漂亮、干净、暖心”好评满屏。今年截至10月底,普朱景区共接待游客210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01亿元(据《舟山日报》12月7日报道)。在这场“翻身仗”中,作为首战的“价格战”尤其至关重要,也颇具借鉴意义。

  旅游高消费,难有真正的赢家

  在针对普陀山、朱家尖的诸多“槽点”中,物价贵最为突出。不仅是餐饮贵,连普通的矿泉水也要10~15元一瓶,游客怎能不吐槽。于是,普朱景区一度陷入“高物价”的舆情风波之中,这也应该是普朱管委会痛定思痛决意整治的动因所在。

  事实上,景区物价贵并非新冒出来的问题,也远非普陀山、朱家尖如此。一直以来,人们对旅途中的高消费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既然出来玩就是准备消费的,贵点也就贵点吧,所谓“穷家富路”是也。既然如此,广大游客为什么会对普陀山、朱家尖集中吐槽呢?这无疑是值得深思的。

  谁也不是冤大头,景区消费稍微贵一点大家都能忍受,但太贵了就会让人无法接受。然而,普陀山、朱家尖客流量大得实在惊人,以至于再贵也总有人吃得起、买得起,这就刺激着商贩们一路往“高”走。但这样一来,消费环境就变得更加畸形,大多数游客显然难以满意,于是纷纷在网上释放怨气,形成了对普陀山、朱家尖极为不利的舆论场。

  旅游高消费抑制了大多数游客的消费需求,对景区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尤其是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普陀山、朱家尖一旦成为名声在外的“最贵景区”,要么今后游客选择不来,要么众多游客提前做好“防宰攻略”,上岛前自带食品和矿泉水。“只见人流拥堵不见消费景气”的反常现象,多半就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当下看似赚得盆满钵满的商贩,不一定今后就能赚得长远,只有薄利多销才会有赚不完的钱。

  要除沉疴之弊,就得开风气之先

  旅游高消费由来已久,平抑物价绝非易事。事实上屡有游客投诉普陀山、朱家尖店家宰客,但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常常只能劝导游客“正确对待”。这是因为,店家有定价权,只要做到了明码标价就不算违法。看来,要除沉疴之弊,就得开风气之先。普朱管委会开打“价格战”,正是为了全面优化供给侧。

  矿泉水3元、可乐和雪碧5元、红牛7元……21个自助售货亭刚一出现在普陀山,立即就受到游客热捧。旅游旺季时,普陀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最多时每天要为每个售货亭补上3000瓶饮品。如此,高价饮料自然失去了市场。同时,平价超市、菜篮子店、幸福食堂相继推出,让游客多了“用脚投票”的机会。这场“价格战”让人联想到热播剧《破晓东方》上的精彩桥段,所不同的是,解放上海后新政府的价格战是同不良奸商打的,而普朱管委会的“价格战”则是向“自己人”的陈旧观念宣战。

  在维护广大游客消费权益的同时,也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当地群众公共富裕。普朱管委会在打出降价“组合拳”的同时,通过组织道地恳谈会、上门宣讲进行政策解读,引导经营户正确看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推出普陀山诚信指导价,鼓励店家签署诚信承诺书。于是,明码标价牌焕然一新,“亲民价”终于出现了。

  在崇尚法治的时代,对公民和法人而言是“法无禁止即可行”,而对政府部门而言则是“法无授权不可行”。面对旅游高消费现象,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落实依法监管、依法治理的同时,通过采取行政的、市场的、人文的手段综合施治,也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种考验。普朱管委会开打的这场“价格战”,颇具回味余地。

  让“买买买”成为舟山旅游的“欢乐颂”

  从开始排斥到慢慢接受,再到自觉遵守,众多商家的心路历程应该也是社会善治的必然结果。事实胜于雄辩,当人们看到诚信经营不但更符合社会良知,还能把生意越做越火,自然就会从善如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社会治理要赢得长治之效,就得平衡各方利益,取得最大公约数。

  消费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方面,营造消费友好型旅游环境,让“买买买”成为舟山旅游的“欢乐颂”,显然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以及海陆交通的日益便捷,前来舟山的游客不断增多,但旅游消费还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现象,旅游旺季餐饮住宿、海味特产价格过高,无形之中遏制了消费需求,这块短板亟需通过综合施策来不断拉长。

  借鉴普朱管委会“价格战”的打法,统筹好民生消费与旅游消费一体化运行,用薄利多销来吸引、留住游客吃海鲜、住海景房、买舟山特产,就能在提升舟山旅游体验感的同时,让更多民众分享到全域旅游“一杯羹”。而一旦消费唱响了旅游经济的主角,“门票经济”也就有望逐步隐退。

  每次旅游高峰过后,总能统计出惊人的客流量。如能提升人均消费额,这个乘数效应就会更加惊人、喜人。消费环境固然与所有经营者有关,但要实现整体改观或许更需“有形之手”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