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造星辰大海·海岛特色文创村
盐仓新螺头共富共建海岛未来乡村
吴建波 毛燕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22日 第 04 版 )
□驻定海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毛燕芳
山、海、古村落,风吹稻浪,景美人和。与山海做伴的盐仓新螺头村,正告别往日的沉寂,擘画和美乡村的诗意图景。
邻里中心、三美工坊、非岛书局……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在这里深度融合,蹚出一条未来乡村海岛共富共享之路。
作为我市星辰大海计划“定海湾滨海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海区盐仓街道以“千万工程”为主线,立足新螺头特色资源,深入推进新时代全域和美乡村建设,打响“黄沙秘境”文旅品牌,新螺头村先后成功创建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历史文化村落等省级称号。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未来,盐仓街道将持续拓展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通过三期建设将新螺头村打造成为具有海岛乡村特色,集文化创意、秘境度假、林海拓展、田园观光、乡村漫游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文创综合体。
发展多元业态 做强乡村产业支撑
林木葱郁的“黄沙秘境”又多了一幢漂亮房子。走进新螺头村黄沙岙,新建的乡村艺术馆格外显眼。斜面的屋顶、灰色的镶嵌石、宽敞的落地窗……建筑将“乡村”和“艺术”融合,造型独特,宛如一件工艺品。
“以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我们对它作了规划利用。”盐仓街道城建办主任戴缘介绍,乡村艺术馆在建设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元素,比如屋顶采用太阳能板铺设,场地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冲厕、清洗以及农田灌溉。眼下,乡村艺术馆前面的一小片土地还撒上了油菜籽种子,明年春天将会是一片绚烂。
乡村艺术馆是盐仓实施“星辰大海”计划的布局之一。近年来,盐仓街道不断引入文旅融合产业项目,打造成能引人入驻、能衍生内容、能主客共享、能形成共识并自然产生经济关系的“新乡村社群”,形成“星辰大海·海岛特色文创村”。
组建美丽乡村招商专班,广泛动员村干部、村民、乡贤能人,吹响“黄沙·秘境”建设集结号。盐仓街道通过本乡创业者推介、政府上门介绍等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合作,成功引入“秘境观海”精品民宿项目,依托民宿产业,辐射带动新业态协同发展。
坐落在黄沙岙山林中的非岛·秘境度假屋群,是最早为人知晓的黄沙文旅元素。这些民宿大多利用老房子改建而成,目前已经建成民宿7栋,占地面积共计1500平方米,一栋栋原生态的老屋迸发出新颜。
老房变民宿,山区变景区。盐仓街道充分发挥各工坊主理人优势,带动社会资本进村,引进书局、咖啡吧、手工匠人工作室、花房实验室等多元业态,举办潮流生活集市以及音乐节等活动,延伸互补民宿产业链,形成高效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3年多的建设,黄沙岙如今已拥有了秘境旅居、邻里中心、青鸟研学基地等多个区域诸多业态,实现企业人才进驻,人气集聚、能人“归巢”。今年成功举办“星辰大海·风吹稻浪”盐仓首届稻浪丰收节、“星辰大海·星空下的音乐会”等星辰大海系列推介活动,持续培育“星辰大海”品牌。
目前,黄沙岙还在招引乡村艺术馆内部业态,加紧建设西班牙餐厅、无边游泳池等文旅融合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黄沙秘境”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翻山见海赏新景。下一步,新螺头村将聚焦“小洋螺山嘴沿岸新业态招引”和“外洋螺土地全域整治”问题,进一步提升周边区域配套工程,拓展游玩环线,稳步推进“风吹麦浪、稻浪”项目,做好独秋路道路新建工程、洋螺海塘安澜工程和海防道路周边环境风貌的整治和提升,培育“星辰大海”新典范。
重塑文化内涵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论坛上,位于新螺头村黄沙岙的非岛书局成功获得全国“最美农家书屋”称号,是舟山历年来首家获此荣誉称号的书屋。
非岛书局由一幢树林中的旧屋改造而成,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尖顶玻璃阳光房可以让读者体验在“森林”阅读的感觉。
多元化的书籍及舒适的阅读体验让非岛书局成为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地,至今已组织开展各类阅读签售、理论宣讲以及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
农家书屋是“文化粮仓”和乡村振兴的“加油站”。围绕乡村文化品质提升工程,盐仓街道以新螺头村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海岛文化、渔农文化、传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每到周末,黄沙岙“三美工坊”总会迎来一批热爱美器、美色、美艺等工艺的市民。在这里,市民可以亲自动手制作非遗手工品,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融入作品之中。
传承非遗乡村文化,留住记忆乡愁。盐仓街道精心打造着“三美工坊”乡村非遗馆特色文化品牌。
线上,乡村非遗馆通过云展厅展示树脂画艺术摆件、植物扎染方巾、浪迹茶艺套装等系列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线下,乡村非遗馆实施“匠人工坊”涵养工程,培育专业手工匠人团队,打通美丽乡村颜值到价值的转换通道,激活乡村业态。
引入专业公司,开发文旅产品。乡村非遗馆还引进荷月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常态开展非遗、乡村手作活动,主动参与全市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丽乡村现场会等活动,今年累计开展非遗文化手作系列体验活动60余场,参与活动1500余人次,推出了海岛竹编、黄沙特色“生态微景小夜灯”和海洋系列扎染布艺等文创产品。
借助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的建设契机,盐仓街道实施“记忆寻根”计划,组建文化宣传专班,会同本土民间历史研究者,重点梳理海防、渔业、沿海信俗等方面的文化史料,加强对现有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筑牢乡村精神文化高地,开展“护苗遇非遗”民俗巡游等系列宣传实践活动,推动乡村非遗文化的创意提升。
构建多元融合 共享乡村发展红利
释放集体土地要素活力,唤醒“沉睡资产”,盐仓街道多措并举引导鼓励当地村民多形式、全方位流转农村土地,依托集体收储的机制优势,将集体收储的农户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以出租形式流转给相关公司开展民宿经营活动,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
“坚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不断完善农户、集体经济、投资企业三方利益分配机制。”盐仓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沙岙坚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不断完善农户、集体经济、投资企业三方利益分配机制,村民通过收租、入股、就业等方式,实现从单一的传统生产经营收入,拓展到房屋租赁、股份分红、劳务报酬、经营所得等多种收入,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共享乡村发展红利。目前,黄沙岙共出租闲置农房35套,租期约10-20年,每年带动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值近150万元,带来20万元以上的租赁和物业管理收入,带动村民就业,实现增收共富。2022年,新螺头村全村集体经济收入745万元,居全市前列。
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产业导入和治理创新,盐仓街道充分调动黄沙岙各群体、各产业力量,与各级部门、各类人才、各种业态联建,实现“个体”向“集聚协同”、“单一”转向“多元融合”的转变。
去年5月盐仓街道联合党建联建单位舟山市7412工厂在黄沙岙建立舟山首个“军嫂驿站”,站内设置了“烘焙小屋”“特色工坊”等功能区,大人小孩可以共同体验手工的快乐。军嫂驿站还努力打造“直播平台”,通过“互联网+”模式,依托盐仓商会网红主播电子产业园,开展直播教学培训,培育军嫂主播团队,帮助军嫂实现精准就业创业,推动军嫂特色产品上线推广。
党建联盟激发新动能。盐仓还创新成立全市首家乡村振兴党建联盟,联合辖区企业、村和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打造黄沙社群服务中心党建阵地,先后会商闲置农房利用、产业招引方向、景观节点打造等事务,实现共联共建共治。创新培育“黄沙守岙人”乡村振兴品牌,通过造景观、造邻里、造业态,成功吸引了一批“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最可爱的人”参与到乡村工作中来,构建了可持续的社群生活方式。
探索海岛共富共建新举措。今后一段时间,盐仓街道将从打造特色品牌、完善配套服务、强化联动协同等方面入手,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产品供给,让游客感受文化熏陶、体验趣味活动、带走文旅产品、品尝乡村美食,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品牌的消费流量。
本版图片由盐仓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