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葫芦岛杨家倾力救助英军战俘
王绍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第 04 版 )
□王绍裕
发生在浙江舟山东极海域的“里斯本丸”事件已经过去了八十一年。纵观“里斯本丸”事件,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东极海上救援;二、千里转移护送。东极海上救援,经过二十多年调查研究考证,基本上已经理清。千里转移护送,尚有一些史实需要继续查证。其中有种说法,英军三名战俘是从东极转移到葫芦岛,然后从葫芦岛转移至大陆,葫芦岛杨家在冒死救助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转运的关键人物叫缪凯运。
我是葫芦岛杨家非直系后代,缪凯运的妻子杨梅影是我的姨妈,缪凯运的丈母娘杨家老太太夏阿玲是我外婆,从小我在葫芦岛杨家生活长大,学生时代的暑寒假也常在施家岙缪凯运家度过,可以说,我是从小听着外婆、姨妈讲述“里斯本丸”事件长大的。
去年,相关部门举行“里斯本丸”80周年纪念活动,我在渥太华关注到了这件事,因为实在太过熟悉,便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并联系了当年亲身经历的大表姐杨亚芬,还有杨家小表哥及以前听过此事的人……现在,终于写完了这篇记忆文字,也算是对我至亲至爱的外婆的一份纪念,对那些参与救助3名英兵逃出东极到重庆的先辈们的一份纪念。“里斯本丸”事件体现中国人民朴素的“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和平友爱亲如一家,是全世界人民内心深处的渴望。
三名战俘危在旦夕
1942年10月1日拂晓,关押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行驶至舟山东极海域,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发射鱼雷击中。10月2日早上,船体严重下沉,日军和船员逃离。英俘跳入大海逃生,日军非但不出手援救,还开枪射杀英俘。东极渔民闻讯,纷纷驾船赶来施救援助。上午10时许,“里斯本丸”沉入海底。
东极青浜岛、庙子湖岛、西福山岛的渔民有198人参与了大营救,共计救起英俘384人。10月3日早上,日军登岛挨家挨户搜查,英俘381人又被抓走,仅有伊文思、詹姆斯敦、法伦斯3人被翁阿川送往“小弯洞”避难而免遭再捕。
东极海上救援,“天降救星”,展示渔民们朴实善良的精神品质,是“逢海难必救”的舟山精神,道义担当的民族之魂的展现。
10月4日至7日,日军舰艇继续在东极附近海域巡弋,搜检过往船只,妄想找出漏网的英军战俘,直到8日才不见巡查。
三名英俘因之前为搏命耗力太多,有些受伤,加之在冰冷的海水里浸泡得太久,身体虚弱,伊文思又患病发热。翁阿川等人悉心照料,无奈没有医药,只能免其饥饿而已。赵筱如、唐如良等人再次商量对策:应该尽快将英俘交给内地政府。又恐交通隔绝,万一在海上被日军查获,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把情况告知了庙子湖第四保保长沈品生,沈即与第五保保长吴其生商议。
沈品生提出:必须马上去葫芦岛寻求杨家老太太的帮助。吴其生表示不解,沈向其解释:其一他认识抗日自卫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缪凯运,缪应有办法帮助转移英俘。杨家老太太是缪的岳母,找到她就能找到缪凯运。其二,庙子湖有好几家与葫芦岛人家有亲戚关系,他曾问起过杨家的情况,都说杨家老太太是个大好人、大善人,因此肯定会支持救助大事。
听沈品生说完,吴其生当即就和沈品生一起去往海边,驾船奔向葫芦岛。
老太太乐善好施远近闻名
葫芦岛距离东极30公里,与沈家门相近。抗战前,葫芦岛杨家在当地小有名气。杨家老太太的公公自小随父亲从福建来到沈家门,“已乃于其地设为肆,凡十有余年……肆以八九数,而杨合顺资历久,尤有声。翁始居葫芦岛”。杨家不仅生意日渐兴隆,而且名声颇佳:“春夏之交,渔者以时往之海,若钱、若米、若新炭、漆枲之属,诸所须率取给于翁。它日,渔事既毕,载所获以归。归则具大酒,肥肉,要翁莅其家,为翁上寿。翁为一一具慰劳之,皆顿首曰‘谢杨老之赐’。自杨老名渐著,久之、环沈家门诸岛,无不老翁者,见之不称名。翁待人坦坦,不为城府,无卑贱、贤不孝、悉罗致之、尤卑下,尤敬与钧……”(“葫芦岛杨翁述”出自民国文人、国学大师张原炜《葑里剩稿》全一册)。
杨家老太太,大名夏阿玲,一位矮个、圆脸、大眼睛的小脚女人,生于1892年四月十二,普陀展茅乡茅洋夏家人。当时,嫁到杨家已30余年,此时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尤其是丈夫殁后,日本人占领了舟山,强行推销日货,连生活日用品都被日伪出入货物经理所管制。各家商店实行联保联坐的保甲制度,还横征暴敛,致使店铺大批倒闭。但老太太做善事还是如旧。
杨家大门边一间小屋桌上,时常放有一盆粥,还有鲓头和乌贼膘肠等,给没饭吃的人来食用。老太太还有一手绝活:舔乌咙(即医治小儿咽喉炎)。听说是把鹅的咽喉管晾晒干,在炭火上炙炒,加冰片等四五种辅药捣碎后拌和而成。岛民家中小孩如有喉咙痛,都会去杨家求医。哪怕是深更半夜,老太太都是点亮煤油灯,起床穿衣来开门。让来人抱小孩坐在凳子上,揑住小孩鼻孔,自己左手拿一支圆头扁竹片,塞进小孩口中,压住舌头,右手拿一根斜口的麦秸管,口上放有药粉,放进小孩咽喉旁,轻轻一吹,药粉洒在发炎处。施药完毕,叮嘱大人注意事项及下次再来施药时间。此外,老太太会做治疗疔疮用的红纸膏药;还会用针挑治“大脚疯”(象皮肿病)。在当时无医无药的小岛上,受过其医治的小孩和病人数以百计,这在岛上是家家知晓,口口相传。
西厢房转出“救星”缪凯运
10月8日傍晚时分,葫芦岛杨家老大杨桂芳家。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老太太坐在餐桌边的太师椅上喝着茶,孙子在做作业,两个小孙女在玩耍、媳妇史兰仙还在收拾碗筷,忽然听到后门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杨家媳妇擦了擦手,迈开小脚去开门。门刚开条缝,从外面闪进一个男人,边进边急切地问:“杨老太太在吗?”那男人急走过去,“老太太,来求侬帮忙了!”老太太请来人坐下慢慢说。“我叫沈品生,从庙子湖来的……”接着,沈品生将救援英军战俘的经过简要说了一遍。“求侬帮帮忙了,阿拉晓得侬是大好人,我要找侬女婿缪凯运。”
听完来人讲述,老太太陷入了沉思。她想起前几天一早,有渔行的伙计来家里说:渔行门口来了三个外国人,是岛上柯阿财和另外三名渔民去洋面张网时救起送来的,问怎么办。老太太思忖一下说:先给他们搞点吃的吧,你对外边就说:总要给口吃的,不能把人给饿死吧。因为老太太明白,像这种不明来历之人,大庭广众之下是不敢接到家里来的,万一搞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那天中午,她就去海对岸普陀山后岙沙的亲戚家里了。等她第二天傍晚回来,问起这三个外国人,媳妇说:昨天的饭菜是渔行给他们吃的,晚上就睡在旁边的草屋里。今天上午,渔行的人来说,这三个英国人不见了,不知道去哪了。老太太想想,这兵荒马乱的,也只能随他去了。真想不到,这才过去几天呢,又来了三个外国人要救出去。
许久之后,她起身到门口朝西厢房轻喊了一声。稍顷,进来一位清瘦的男子。沈品生一见来人,霍地站起身,欣喜万分,原来那男子就是缪凯运。当时,缪凯运妻女在沈家门王桂生家隐蔽租住。那天,奉妻杨梅影嘱托,他刚从沈家门过来看望岳母。
1939年6月23日,日军进攻定海、沈家门。当天,定海沦陷。定海县长苏本善率抗敌自卫团去镇海,后在大榭岛、柴桥一带组建国民兵团,有五个大队,三个独立中队,分散活动于镇海、象山、舟山本岛及岱山、六横、衢山、金塘等地。抗日自卫第四大队在镇海有整训基地。大队长王继能,缪凯运是其助手。
东极渔民急找缪凯运,恰逢他就在葫芦岛,这为尽快转移英军战俘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背杀头罪名也要救人
沈品生向缪凯运讲述了东极洋面救英俘的经过,表示需要尽快把英国人转移到大陆安全处。听完沈品生讲述,缪凯运心情沉重,他知道此事风险很大,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年4月,美军杜利特尔轰炸机队实施“东京上空30秒”突袭行动。行动结束后,有12架飞机机组人员在浙赣上空弃机跳伞,其中64人被中国军民所救。为了救助美国飞行员,当地百姓遭到侵华日军的疯狂报复,大量中国人伤亡。
在舟山,1940年9月7日的“火烧马岙事件”,日军以马岙躲藏游击队的罪名,对林家等7个村庄进行烧杀。1942年7月9日,沈家门发生“白虎山嘴岗亭”事件,日军把附近200余间民房、商店放火烧掉。
沉思许久,缪凯运将目光投向岳母。稍顷,老太太开口了:人还是要救的,怎么救侬自己看着办,千万要小心!这是全家老小三代人背的杀头罪名啊……说完,就起身进房去了。缪凯运领沈品生到西厢房去了。很快,缪凯运出来到岳母房间进去了一下,又随即出来,带着警卫芦瑞元和沈品生走了。当时缪凯运自己有一条帆船,船上还有几名队员。去青浜之时,缪凯运安排芦瑞元火速去沈家门找妻子的叔父杨福林(曾任沈家门商会会长、沈家门镇长),请他帮助找医生前来葫芦岛救治。
当晚,缪凯运上青浜岛与三名英军战俘见面后,马上布置人员的转运事宜。将三名英俘换好渔民衣服,隐藏在小帆船底舱内,由青浜人唐品根、许阿台、李朝洪、郭阿德、任信仓、王祥水等6人双人橹驾船。缪凯运自己则与第四大队几位队员驾船近距离相随,武装护航。
英俘住进杨家后厢房
不久,船抵葫芦岛。从岙门口进港上岸到杨家不足百米,缪凯运等人背扶着伊文思、詹姆斯敦、法伦斯住进了杨家大堂后厢房。老太太安排媳妇放柴火、起风箱,一台大灶两口大锅,一锅烧水,一锅开煮食物,自己迈开小脚从后门出去。不一会,从曹家翁家借来了几件男人穿的大衣裤。很快,缪凯运安排人帮助给三名英俘洗漱完、换好衣裤,然后让他们吃点东西后休息了。
10月9日,天还蒙蒙亮,芦瑞元的船也回来了。那医生不愿冒杀头罪名,不肯来,但碍于杨福林的身份和面子,给准备了一袋内服外用的药物,还有3支上海信谊的“消治龙”针剂及注射器。早上,岛上的头面人物翁贤方来到杨家,询问杨老太太家里有什么事情没有,被委婉应付过去了。翁贤方临走时,还叮嘱道:阿嫂哎,这介乱的世道,东洋人穷凶极恶的,侬自家要当心哎……接下来,三名英俘在杨家继续打针服药,杨家拿出家里所有的食物做给他们吃,老太太还泡了两壶佛顶山上产的“普陀佛茶”,那是海对岸后岙沙亲戚送来的。初始两餐,给英兵们食用番薯粥,后来就番薯米饭,几种腌鱼、糟鱼、鱼鲞、乌贼蛋子、虾干,还有自家在黄泥头菜地里种的各类新鲜蔬菜。老太太亲自烧煮,由媳妇史兰仙送饭菜给英国人吃。
这些都是我的表姐杨亚芬亲身经历的,她是史兰仙的大女儿,当时七岁。清楚地记得,当时母亲史兰仙还有点怕英国人,就让自己攥着她衣角一起进去,壮个胆。有了舒适的休息区域,又有药品和食物,英俘们身体恢复得很快,伊文思的烧也退了,有时,三人还走出后厢房,到大堂来活动筋骨。
千里转移护送创造奇迹
临近10日傍晚,缪凯运说,应该马上撤离,尽早脱离危险。正在这时,沈品生又来了,青浜人实在放心不下这三名英国兵,约了唐如良等三人一起过来探探风。缪凯运与沈品生一起商讨撤离路径。按照缪凯运意见,还是青浜船载英国人先行,自己带队员的船尾随保护。待安排妥当,趁着夜色,两条船快速地离开葫芦岛,前往第四大队驻地镇海郭巨。按照先前的方案:葫芦岛→朱家尖南沙→乌沙门→登步鸡冠礁→小蚂蚁→桃花方洋,然后穿过峙头洋,到镇海峙头或郭巨登岸。船沿着小岛岸边行驶,为的是万一遇到日军的巡逻船,也便于上岸逃离。也许是莲花洋上菩萨保佑,当晚平安无事,两船先后顺利在郭巨登陆,到达甘露庵大队部。后来去了大队整训基地。
在镇海的定海县国民兵团抗日自卫第四大队整训基地,大队长王继能“优礼相待,供食添衣,拍照留念”。休息三天后,王继能选派16名精干的武装队员,将三名英兵护送到象山县桥头胡的定(海)象(山)县长,定象保安兵团苏本善处。苏本善另派了一个班的战士进行护送英国兵的行动。过宁海、天台、仙居、缙云、进入丽水云和县浙江省政府战时驻地。在云和休整几日后,护送队过龙泉,沿武夷山、南平、宁都,于12月初进入江西赣州。12月4日,又从赣州出发,经大余,沿“韶庾路”到达战时广东省会韶关。之后,沿粤汉铁路郴州—韶关段、进入郴州。过道县、入全州境内,经湘桂铁路于12月21日抵达桂林,然后从桂林机场搭机飞往重庆。
从舟山东极青浜岛到重庆的这场世纪救援护送行动,历时两月有余,涉及人员众多,跨越路程千里之逾,竟然在日寇控制的眼皮底下,将三名英兵安全地送达大后方,也应该说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至此,里斯本丸整个救援行动才算是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杨家女婿缪凯运功不可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最高统帅部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述及日军残暴对待战俘的罪行中,提到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其后,里斯本丸救援事件被世人所知晓。而后,曾经参与了这场救援行动的一干人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褒扬嘉奖。
然而,唯独在救援三名英军战俘事件中“功不可没”的缪凯运没有等到这一天。1947年7月31日,缪凯运与他原第四大队的周鸿根及徐小玉抗日“浙东第四自卫纵队”战士唐善卿等6人,被当时的国民党定海县保安警察第三中队以“通共”的罪名,在沈家门东兴桥下大晒场枪杀了。
缪凯运,普陀芦花乡施家岙人。其父从小到上海当学徒,后在外资德力峰电话公司做工。缪凯运在上海出生长大,读完初中也在上海做工,会英语。1932年,日本人入侵上海,他随父母返回施家岙,第二年娶了葫芦岛杨家老大家长女杨梅影为妻,先是在登步鸡冠小学教书当校长,后又投笔从戎,参加抗敌自卫斗争,升任第四大队副大队长。
缪凯运“通共”遇难,葫芦杨家作为其岳父母家,当时肯定受到了牵连。
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葫芦岛杨家老太太冒着全家三代被杀头的风险,把三名英国兵掩藏在自己家中几日,支持女婿倾力救助,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救死扶伤”“有难必帮”“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朴素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