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这里有鼓舞人心的红色根脉,也走出了一群心系家乡的实业家
能人辈出的杨家塘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19日 第 03 版 )
海外后辈在老房留影
靠近海边的杨家塘一瞥
杨家塘赵家,原海滨增产所在地
□记者 黄燕玲
“我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杨家塘的故事。”81岁的杨良义合上书籍《怀念许扬》,目光坚定地说。许扬是杨良义的二哥,原名杨良济,是为革命而捐躯的烈士,牺牲时年仅20岁。在很久以前,杨良济在杨家塘传唱进步歌曲,在杨家宗祠开设补习班,传播进步思想,长1407米的杨家塘见证了这位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
从杨家塘走出的名人不单杨良济一人,著名商人杨良鋆、杨存国都曾在杨家塘生活。这里不仅书写了热血的爱国情怀,还牵动着不少商界精英的故乡情结。
能人辈出的杨家塘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底蕴?这一切甚至可以追溯至东汉名臣杨震……
杨家塘的红色根脉
许扬的传记中,如此描述:“许扬,原名杨良济,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家住城关石灰道头杨家塘,故居当年15号,解放后一改再改, 如今是23号。”这些过往也在杨良义处得到了证实。
舟山地名专家王建富介绍,定海有两个“杨家塘”,杨良济所在的杨家塘位于定海城区南部,由两条弄堂组成。南起石灰道头,北至和平路,共长1407米,宽2~6.6米,部分路段保留了石板路面,因1722年鄞县邱隘杨姓居民来此定居而得名。
杨良济真正居住在杨家塘的时间有限,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将杨家塘和他的革命情怀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因父亲曾是海员,又常在海外经商,杨良济出生于泰国曼谷,举家回国后,学龄前他还是随着父母经商的脚步,辗转于全国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再度出国经商,杨良济则随着母亲回到了家乡定海居住。1939年,定海被日军攻陷,杨良济随母亲去越南与父亲会合。
年少时短暂的居住,让故乡的画面一直留在了他的脑海里。哪怕后来他辗转于重庆、南京求学,也没有忘记家乡。求学期间,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1947年暑假,杨良济带着同学来家乡定海度假,就住在杨家塘老家。在这期间,杨良济结识了定海地下党重要成员,并作为进步青年,在家乡传播来自南京的民主运动消息,传唱进步歌曲。对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海岛而言,杨良济带来的这些进步思想无疑是一场甘霖,这些进步歌曲很快在舟山的青年和学生中传唱。这是他在家乡留下的第一件和革命有关的事情。
暑假结束,杨良济回到南京金陵大学继续求学,但他没想到,一年后他会再次仓促地踏上故乡的土地。
1948年暑假前夕,杨良济得知,自己已被国民党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之下只能辍学返乡。但艰难的局势并没有浇灭他的革命情怀,他在家乡定海开启了他的第二次革命运动。这次,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设学童补习班,补习班就设置在位于杨家塘的杨家宗祠之中。被邀请的学生都是杨家塘附近贫苦人家的子弟,有20人左右。老师除了杨良济外,还有他的三弟杨良能,兄弟俩自编教材,耐心授课,注重启发,在街坊邻居中获得了广泛好评。杨良能受到二哥的感召,也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和二哥一样,为方便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他改名许明龙。
1948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杨良济还被定海简易师范学校聘为化学老师。任教后,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团结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办起了一个读书班,在舟山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这个读书班除了讨论进步、革命书籍外,还在杨良济的主导下,创制和推广了舟山方言拉丁化新文字。
根据当时老友的回忆,杨良济从南京回来时,还带来了一批推广新文字的书籍和资料,在定海,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并推广新文字,并由此产生了推广舟山方言拉丁化新文字的想法,并用其来编写通俗读物。
据介绍,拉丁化新文字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在群众中推行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一般简称“新文字”。这个新文字有其自身的系统性,有字母表、声韵母表、音节等,简而言之,通过拉丁文的赋能,把汉字这种方块字用拼音展现,直接拼读辨认。以叶籁士编《工人识字班用的拉丁化课本》举例,“把新文字念会以后,要时常用新文字看书写信。”用拉丁化表达就是:“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iao shchang yng sin Wenz kanshu siesin.”
新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方言版方案。杨良济打开了舟山方言版拉丁化新文字的大门,很快就创造了舟山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并教给读书班的全体成员。例如拼写出来的“介辰光”是“那时候”;“哦面”是“脸皮”;“其拉”是“他们”,放到现在,大家也是一读就懂。
他创制和教学舟山版新文字的最终目的,是推广由他主办的油印小报《民主周报》。他的学生屠敏之回忆说,当时他们白天上课,夜晚或者课余时间去散发用新文字撰写的传单。他们把传单隐藏在内衣里,散发到各个秘密点。“他会给我们讲解革命的道理,告诉我们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他冒着生命危险自制印刷机,用新文字撰写传单。”屠敏之在《思念我的老师许扬烈士》中如此诉说。
这份小报除了刊登文章节选、消息、时评外,也有来自解放区的文艺作品,杨良济还经常自己执笔撰写文章。这些由舟山方言写成的读物为启发工农群众的觉悟,动员他们参与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用舟山方言进行宣传革命,更具有隐蔽性,所以许多文章的选用、用词都更加直接、大胆,以至于舟山方言版新文字的使用范围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根据资料表明,它曾经被用来编写面向贫苦农民和渔民的革命读物,还被用来翻译进步歌曲的歌词。
杨良济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多像屠敏之一样的进步学生在他的带领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许扬的指引下,十六岁的我对共产党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这不仅为我投奔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的一生。”屠敏之写道。
1949年初,杨良济在地下党安排下,率简易师范7名学生投奔浙东游击队,为继续从事革命运动又不连累家里人,此时他改名许扬。在解放区,他曾担任过文化教员、《春雷》报社的编辑等,后任浙江第六军分区司令部剿匪情报站站长。1949年末,杨良济在剿匪中遭叛匪突袭,壮烈牺牲在浙江台州,牺牲时年仅20岁。
杨家塘走出的“爱乡商团”
杨家塘有鼓舞人心的红色根脉,也走出了一群心系故土的实业家。
杨良济的大哥杨良鋆便是其中之一。他虽然不在杨家塘出生,但儿时却是在杨家塘祖父母的抚养下长大,12岁时,跟随父亲离开了定海。1948年他只身去了香港,而后创办了香港东方石油有限公司、华孚石油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华昌石油有限公司、兴南行石油有限公司等企业。
虽远离家乡,但杨良鋆有一颗赤诚不变的爱乡之心。他密切策划港舟互动贸易往来,成立香港舟山同乡会,并担任创会会长。多年来他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为定海医院、舟山医院捐资等。他说:“我虽年逾古稀,但爱国之志弥坚,愿在有生之年为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继续贡献绵薄。”
1980年,杨良鋆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他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回大陆探亲的港胞之一。看到了家乡的巨变,倍感欣慰。
杨存国的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浙海大有杨存国会展中心,舟山中学有杨存国人文馆。这都是他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的见证。
杨存国是著名实业家,在房地产和石油经营行业颇有建树。他1907年出生于定海,据杨良义介绍,杨存国为杨家塘辈行27代,后出门经商并取得成绩。多年来,他心系家乡教育事业。2000年,他捐资1500万元人民币,帮助浙江海洋学院建设了杨存国会展中心;2005年,他再次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帮助舟山中学建设新城校区及人文馆。
因在促进舟山教育事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07年,杨存国被舟山市人民政府授予“舟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杨詠曼是定海杨家塘28代孙,杨存国是其叔父。”杨良义介绍说。杨詠曼也是一位实业家,是香港太平绅士、香港铜紫荆星章获得者。虽然她并非出生在定海,也未在舟山生活成长,但是杨氏家族长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之举,让她对故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1997年她踏上了回故乡之路,在东海学院兴建了詠曼楼。2001年,其被授予“舟山市荣誉市民”称号。多年来,她多次捐款支持舟山教育事业发展。
除了他们,最有杨家塘印记的,当然是原亚洲开发银行项目部长杨为民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法国史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良能(许明龙)。
杨家塘的人文历史底蕴
在杨良济看来,杨家塘能走出这么多名人义士,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关于杨家塘的溯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勤奋好学,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的“四知”的典故,常被后人用来传颂。
108年(东汉永初二年)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曾受杨震举荐之恩的昌邑县令王密得知消息后悄悄拜访,并带黄金十斤作为礼物。杨震拒绝了这份礼物,王密以为杨震是在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听后反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
“四知”成为千古美谈,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杨良义说,以前杨家塘的宗祠中,就挂有“四知堂”的牌匾。以此来激励每一位杨家后人。对于杨家后人而言,“四知”是一个精神的引领。
杨家是如何来到舟山的?有考证说,杨震后代一支迁徙四川,其中一支后裔于明万历年间迁至宁波。清朝时,杨震的21代孙杨式玉由宁波只身来到开放海禁之后的舟山围海造田,历尽艰辛。在百年的辛苦劳作中,在定海形成了杨家塘这个小村落。
杨家塘不仅有许多人的成长回忆,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杨家塘部分建筑拆建为定海城区第一个别墅式住宅小区——杨家塘信凤里。2015年,杨家塘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全部拆除。而这些年,杨良义一直为杨家塘在奔波,他希望可以在杨家塘原址上建亭设碑。
“杨家塘已经踪迹难寻,但是它的故事不该被遗忘。”杨良义看着在杨家塘旧址中建造起来的和平花苑,喃喃自语道。透过这些房子,杨良义仿佛看到了曾经烟火气息的杨家塘,看到了曾经的“四知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