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井喷式增长下,景区从“槽点”满满逆袭到好评如潮——

半年时间,普朱管委会如何打赢“翻身仗”

陈斌娜 施超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07日 第 01 版 )

  编者按:当前,我市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市各地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民办实事好事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涌现出众多有情怀、能担当、会干事的优秀干部。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新闻传媒中心今起联合推出“身边的榜样”专栏,刊发一批优秀干部典型事迹,进一步激励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全力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施超颖

  “坐地起价”“黄牛拉客”“短斤缺两”……年初,因疫情沉寂3年的朱家尖、普陀山旅游市场刚见“阳光”,却因激增的游客量,引发各种旅游市场乱象。线上线下,皆是对景区旅游体验感差、舒适度低的各种“槽点”。

  半年后,普朱辖区的景点游客量不减反增,并且点赞陡增。今年截至10月底,普朱景区共接待游客210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01亿元。尤其是“五一”后,游客满意度大幅上升,“漂亮、干净、暖心”好评满屏。

  半年时间,普朱管委会是如何打好这场“翻身仗”的?“多措并举、创新守正、上下一心,全域‘硬核’提升旅游环境”。这是普朱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应朝阳给予的答案。

  “一个自助柜”的设立,口碑与利益的“博弈”

  走在普陀山梅岑路上,隔一段路即可见“自助售货亭”。里面所售卖的饮品,不仅品种丰富,价格也亲民:500毫升的矿泉水3元、可乐和雪碧5元、红牛7元……

  若是半年前,同款矿泉水在商贩处的身价为10~15元。为此,普朱景区还曾陷入“高物价”的舆情风波中。

  景区物价高是旅游市场的“通病”。“疫情结束,大量香游客突然涌入,有些商家急功近利,导致乱收费、黑车、黑导等旅游乱象横生。”应朝阳认为,固化的旧机制是普陀山旅游市场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的主因之一。

  正视问题,谋定“靶向标”。一场涉及旅游市场大整治的“雷霆行动”,于今年3月在普朱管委会启幕,内容涉及物价、交通、环境、旅游等。

  首战,从“价格战”开始。

  市场调研、商家走访、沟通释疑、开会协商……前期,街道、乡镇,各方人马“忙翻了天”,但成效一般。只要明码标价,价格定多少的权利在商户,降价格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重点是要让经营户明白,做生意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只盯眼前的利益,舍弃良好口碑,就意味着断了生财之路。”普朱管委会综治办主任毛豪杰说。 

  根深蒂固的定价守则,在朝夕之间改变很难。“但‘骨头’再‘硬’,我们也必须啃下来。”毛豪杰说,21个自助售货亭刚被放置在普陀山人流较密集的地方,立即成了“热门点”。旅游旺季时,普陀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最多时每天每个售货亭要补上3000瓶饮品。

  自助售货亭的亲民价格,起到了平抑市场物价的效果,从而有序引导商家开始降价。

  与此同时,普陀山镇联合市场、文旅、公安等多部门,打出了一套整治与监督同步的降价“组合拳”。分区块组织9场道地恳谈会;带着政策挨家挨户宣传、引导;为“上访”商家解读政策;组织建立“游客你好”景区别动队;制定平抑市场价格监管制度…… 

  在各方不断努力下,由行业协会牵头、政府引导的普陀山诚信指导价在6月推出,内容涵盖35种大众菜品、23种饮品及小吃。1230家小型招待所、民宿,294家商摊亭,52家海鲜排档全部签下诚信承诺书,并更新了明码标价牌。

  普朱管委会还联动推出了平抑景区物价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推出了平价超市、菜篮子店、幸福食堂等。

  从开始排斥到慢慢接受,再到现在自觉遵守。在普陀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姗姗看来,这份变化足以抵消之前的辛苦付出。

  “一块福田”的变迁,生态与共富的融合

  在朱家尖白山海塘南侧的观音文化苑对面,有一大片“普陀山文化福田”。前几天记者去采访时,那里的农民正在收割萝卜、白菜、花菜等多种应季蔬菜。  

  “普陀山文化福田”是个总称,其中“白山福田”面积约500亩。“这些地是被认养的,首批已有五六十亩福田被全国各地爱心游客认养。”普陀山文化福田相关负责人周聪磊指着东侧“一分田”区域说,首批产出的菜品,除寄送认养者外,还向20余座寺庙及全市一线环卫工人等弱势群体捐菜1万余公斤,同时作为惠民平价菜,送往全市30多家菜篮子供应点,共计3万公斤左右。

  这样的“福田”,庙跟、红旗水库和五沙彩丘等区块也有。这些都是朱家尖街道正在打造的“普陀山文化福田”项目。通过“138N”文化发展体系,即1个线上线下平台、3大主题场景、8大文化产业基地、N个优质产品,预计整体认养金额有3000余万元。

  这些田曾因各种原因而抛荒,导致杂草丛生。有些地就在公路两边,乱糟糟的样子曾一度被游客吐槽“难看”,有碍景区形象。

  “抛荒地经过统一出租、流转,由本地或外来种植大户承接,最终变良田。”普朱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朱家尖街道党工委书记夏培一说。

  抛荒地还能“赚钱”,庙跟区域农户胡志杏很欣喜。“多亏了阿拉街道、村干部们当初仔细讲政策给我们听。要说他们当时‘跑断腿,说破嘴’,一点都不夸张。” 

  “‘普陀山文化福田’孵化农文旅产业IP,贯彻‘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时代主题,正成为我们文化旅游的一张崭新金名片。”站在满目皆绿的白山福田间,夏培一笑道。

  在普朱管委会的旅游环境提升规划中,“文化福田”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并做强八大基地的产业谋划,做大一产二产三产的附加值,更好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荒田经整治“复活”,成就“良田造福”;卫生死角“精装细扮”,化身美丽景观。朱家尖通过环境提升整治行动,“生态美”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当地今年旅游大数据里的“加分项”。

  美丽绽放的背后,是一群人争分夺秒的辛劳。从观音大桥到机场路,长3.5公里、面积6000平方米的绿化带上,种植了25个花卉品种;途经329国道,沿途同样绿意葱翠,花红点缀,吸引了来往游客眼球。

  普陀山公用事业管理中心主任胡志忠说:“当施工遇上旅游旺季,以游客为先,种植工作改在夜间。为了赶工,设计、施工同步进行,挖机调动20多台,工人最多时有200多人。”

  持续特色化、高品质旅游市场供给,对提升旅游城市活力不可或缺。借力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普朱景区美丽与共富“两手抓”。

  “一张加班单”的背后,愧疚与成效的取舍

  如今,普朱景区秩序运行逐渐平稳、好转。到中秋国庆假期,游客投诉率下降66%。“数据背后,还有当地干部牺牲的假期。”普朱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部长赵正豪说,上半年他加班了24天39晚。

  管委会一楼大厅公告栏上的一张“加班单”,上面记载着管委会所有机关人员在今年上半年周末和晚上加班的“清单”:11天93晚、10天89晚、25天58晚、24天76晚、24天39晚……

  “他每天早出晚归,最长时整整7天没有回家,回来女儿都不愿开口喊‘爸爸’了。”提及丈夫,赵正豪妻子话语间既透着怨又带着理解,还隐着心疼。而在赵正豪看来,坚守在基层一线的人,加班“难计算”。

  每逢周末,作为管理两大核心景区交通的“大管家”,普陀山交警大队大队长袁昌龙不是在现场值勤就是在后台调度,忙得像个陀螺。“疏堵保畅,重任在身,但坚持的不只是我,是整个大队。”

  袁昌龙还利用多个夜晚,制定出了朱家尖大桥“第二通道”的优化方案,以及南沙、大青山整体采用“微循环”等交通智治措施。

  “虽然辛苦,但南来北往的人车平安,就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袁昌龙笑道。

  同样守护“人安路畅”没有假期的,还有普陀山客运站站长周安达。几乎常年无休,以站为家,是他的工作写照。

  “身在景区,加班加点是常态,全站人守着‘游客宾至如归,玩得舒心,一路平安’的初衷,在坚守。”周安达说,节假日、重大活动,不仅是全员上岗,而且从早忙到晚。

  “这样的工作状态,注定成不了合格的儿子、父亲和丈夫,心有愧却无奈。”赵正豪深有感触。几个大男人深聊这个话题时,会哽咽、落泪。然而,转身依旧又在“加班单”上添数字。

  在普朱管委会当了半年保安的杨德文说,办公楼各层的灯,要到晚上8时后才会陆续熄灯,也有的要到10时后。

  “有时凌晨两三点也还在开会。有人进出,我们也得守着加班啊!”杨德文回头看了眼“加班单”唏嘘道,没来这里上班前,他并不知道机关单位的加班加点还能忙成这样。半年下来,他理解了。因为,他听到了很多夸赞朱家尖、普陀山的“好声音”。

  正如赵正豪妻子坦言:“抱怨的同时,又听到、看到这么多点赞,我们家属也与有荣焉。他们辛苦有所值!” 

  “保持住成绩,还需要建章立制,长效常治。”因此,在应朝阳看来,这场“战役”还未结束,仍要持续保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高压态势,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