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就业难题,我市创新开展残疾人帮扶性就业试点, 今年来已有215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帮扶性就业108人——

“我的孩子有工资了、还有社保了!”

李巧凤 胡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06日 第 04 版 )

  □记者 李巧凤 通讯员 胡玫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句话落实在残疾人身上,就业就是最好的关爱,是最有力度、最有温度的关怀。

  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因为能力的缺失无法参与社会公平竞争,甚至一辈子都无法踏入职场,造成收入微薄、生活困难等生存危机。今年2月底开始,市残联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国家税务总局舟山税务局,创新推出残疾人帮扶性就业试点工作,依托我市各地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建立“按比例就业用工企业——劳务派遣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公司——残疾人之家就业基地——残疾人”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链条,破解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就业难题。

  “按规定,企业应当按照用工总数的1.5%以上的比例安置残疾人。我们原先的做法,是鼓励企业设置适合残疾人的岗位,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一部分到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集中安置就业,”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吟春介绍,帮扶性就业举措的推出,对原先按比例就业方式进行了突破,“市残联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就业助残合作框架协议》,然后由人力资源公司去挖掘相关企业,调查企业需要安置的残疾人人数,牵线在运营成熟的残疾人之家建立就业基地,并吸纳残疾人员工,发放工资、缴纳社保、开发辅助性就业项目、开展慰问和交流,企业也同时抵扣残保金。受雇的残疾人继续在残疾人之家接受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和日间照料,平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就相当于在就业基地上班。”杨吟春介绍说。

  这一举措的推出,使得残疾人有了工资、社保、生活的持久保障之外,还能继续在残疾人之家获得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服务。

  惊喜“从天而降”社保有单位交了

  帮扶性就业是否真的给残疾人带来了实惠和帮助,来看看残疾人之家托养人员和他们的亲属们怎么说。

  前几天一个阳光和暖的下午,定海区残疾人之家文化娱乐室里传来轻快的音乐。30岁的李悦(化名)认真地看着电视屏幕上的健身操教学视频,跟着大家的动作一起做锻炼。

  定海区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08年(前身为定海区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以智力、精神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平时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李悦患有肢体、智力多重残疾,她接受日托照料至今已有15年。

  下午4时许,李悦的母亲洪阿姨前来接女儿回家。“我最担心的是她年老以后的生活保障,大概6年前开始,家里咬咬牙给她买了社保,社保费每个月在残疾补贴之后,自己还要拿出大约800元。”洪阿姨说,这笔支出对他们家来说,并不容易,“我们一家三口的房子在六楼,因为女儿行动要依赖轮椅,只好在一楼租了房子,每月房租不便宜,还有孩子奶奶90多岁了,也需要照顾和赡养。家里处处需要开支,可是女儿的社保费,不能省。”

  万万没想到,今年4月开始,残疾人之家帮李悦签订了劳动合同,洪阿姨觉得,有一种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了”的惊喜。“厂里帮她交社保,不用我们自己掏钱了,社保抵扣后每个月工资还有1600多元。同时,我女儿她还可以继续和熟悉的人在一起,做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给水壶装吸管或过滤网、粘贴产品标签,参加康复训练和体育活动,让我们特别放心。”洪阿姨说,这15年来,残疾人之家早已成为女儿的另一个家,“这里有她熟悉的一切,她特别喜欢来这里,也习惯了待在这里。”洪阿姨这样说。

  为李悦支付社保和工资的企业,是舟山富美特金属制品厂。该厂办公室负责人傅女士介绍,今年厂里共安置了18名帮扶性就业残疾人,其中16名来自于定海区残疾人之家。“扶残助残,为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出一份力,这是我们企业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傅女士这样说。

  妈妈和邻居分享好消息喜极而泣

  “太好了!我的女儿有工资了,还有社保了!”在今年6月时,家住定海城西的刘阿姨,和邻居分享她的喜悦,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在刘阿姨心里,她特别感激的是定海区昌国街道残疾人之家和爱心企业。

  “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的简单,一份普通的工作,可以让一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全面提升。”昌国街道残疾人之家主管叶芬女这样说。

  刘阿姨的女儿陈芸(化名)今年36岁,因为智力残疾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和单位,偶尔打打零工,每月要靠自己交社保。今年6月,陈芸通过帮扶性就业,有了新工作。

  工作稳了,顾虑没了,心情也会开朗,开心就是最好的良药。这份工作,让陈芸更自信了,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每个工作日的上午8时30分,她会骑着电动车到残疾人之家,和其他的托养人员一起晨练、做康复训练、阅读、学手语,下午在残疾人之家做手工,和小伙伴们一起茶话会等,日子过得充实又温暖。

  陈芸告诉记者,她特别喜欢残疾人之家的氛围,一周打卡5天从不缺课,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她精神状态不错,这些日子以来也一直很努力,她还经常开导这里另一位精神残疾的托养人员,让她也跟着开朗起来,两人像姐妹一样相处。最近市残联开展‘自在星——爱心餐车’就业帮扶活动,我给陈芸报名了,我觉得她可以胜任,如果报名成功的话,今后就等于有了一份‘兼职’,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再多一份收入。”叶芬女这样说。

  相依为命的父子满怀感激送来锦旗

  记者在昌国街道残疾人之家,见到一面写着“工作负责 乐于助人 服务周到 温暖人心”的锦旗,落款是“庇护人员家长刘**”,时间是今年6月。

  这面锦旗的背后,有一段让人闻之落泪的辛酸故事。今年26岁的刘宾(化名)因为智力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身边时刻需要人照顾。

  母爱是最温暖的港湾。从小到大,母亲任劳任怨,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然而病痛无情,10年前母亲因病过世。弥留之际,她心心念念无法放下的,是儿子的未来。她拉着丈夫的手不肯松开,说自己时日无多,“无论遇到什么事,咱们的儿子,你以后千万不能推开他,一定要照顾好他……”殷殷切切的嘱托,讲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却只能不甘地撒手人寰。

  为了妻子的遗愿,也因为儿子需要有人贴身照顾,老刘辞掉了单位里稳定的工作,父子俩省吃俭用,相依为命。

  残疾人帮扶性就业举措实施后,叶芬女想到了刘宾。“今后每天要到残疾人之家签到,也因为对这个新举措不了解,一开始他们有顾虑,不愿意来。”叶芬女说,她一趟趟地去沟通,宣传帮扶性就业的惠民实处,老刘同意试试看。

  结果来到残疾人之家,老刘就折服了。本来他要时刻管着儿子,现在托管老师会帮忙照看,让他有稍微喘息的时间。最主要的是,用工单位给刘宾交了社保,每月还给1600余元工资,老刘觉得肩上的压力顿时轻了。

  心中万分感激,难以表达,老刘订了一面锦旗表谢意。“我可以给他多买一点吃的和营养品,伙食好一点,把身体养好。”老刘这样说。

  在昌国街道残疾人之家,目前有8名托养人员实现了帮扶性就业,签下他们的企业有和海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市爱博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

  年龄超了爱心企业给予特事特办

  在普陀区馨悦残疾人之家,今年3月和今年9月,分两批共有6名托养人员,获得了帮扶性就业,接收他们的是爱博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舟山群岛新区海纳服务有限公司。

  今年56岁的杨宇(化名)到馨悦残疾人之家已有3年多,家里还有妻子和女儿住在东港。杨宇本人患智力残疾三级,以前年轻时靠打零工补贴家用,这几年因为帕金森综合征,时不时容易摔倒,无法再工作。

  杨宇没有低保、没有社保,也因未符合要求没有残疾补贴,晚年生活面临窘迫。今年3月,爱博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签收其他帮扶性就业托养人员时,也签下了杨宇。

  据介绍,杨宇的年龄其实已经超过了帮扶性就业劳动年龄段,即50岁的上限,企业这一次也是考虑到他的实际困境,特事特办,现在他每月可以领到1600余元的工资。这个待遇让杨宇十分欢喜。“他每天来残疾人之家总是笑呵呵的,幸福感写在了脸上。”馨悦残疾人之家管理员夏燕这样说。

  一边拿工资,一边还可以在残疾人之家参加各种学习,提高生活自理和认知能力,这也是帮扶性就业的一个亮点所在。在普陀区沈家门残疾人之家,今年有6名残疾人获得帮扶性就业。“以前我们残疾人之家也做过工疗产品,比如说折叠食品包装盒、做电子小配件等,但是这样的机会很少,而且快递的费用也不低。帮扶性就业真正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难题。”沈家门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庄绿霞这样说。

  今年全市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215人

  在共富的路上,残疾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提高就业质量,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吟春介绍,今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舟山任务160人,目前我市已超额完成达到了21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4%。

  去年,省残联等单位在我省山区26县开展残疾人帮扶性就业试点,以推动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但我市并不在山区26县帮扶范围之内。

  今年初,市残联决定复制省残联和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国家税务总局舟山税务局探索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创新成果,在市内三星及以上的残疾人之家开展帮扶性就业试点,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经验。

  这一试点的帮扶对象限于本市户籍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接受连续庇护3个月以上,且满足每周在机构接受服务时间不少于20小时,在按规定设立的残疾人就业基地实现就业的残疾人。

  今年2月来,市残联与6家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就业助残合作框架协议》,帮助企业在残疾人之家建立21个就业基地,企业实际抵扣残保金189人。

  还将持续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帮扶性就业是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残疾人在残疾人之家接受生活照料、技能培训、康复服务、文体服务的同时,还接受企业的帮助和关怀,打开了提高帮扶性就业和社会融合服务水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公司和残疾人三方受益。”杨吟春介绍说,帮扶性就业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其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也为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多年来,我市不断扩大残疾人就业范围,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带头安置为示范引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多管齐下的残疾人就业格局。

  目前我市就业年龄阶段残疾人共10142人,就业人数6606人,就业率达到了65.13%。

  下一步,市残联一方面将继续稳定就业,让已就业的残疾人保持现有收入;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多项举措,拓岗位促就业,组织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推出残疾人就业岗位,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税费优惠、社会保险费补贴以及超比例奖励等政策,激励企业依法按比例、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与企业对接推荐就业,对相关未安置残疾人或未安置足残疾人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结合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等级,配合企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对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推荐就业;开展残疾人专场招聘会,面对面了解残疾人就业需求,实现精准化服务。

  本版图片由各残疾人之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