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小市集”或能成为共同富裕“聚宝盆”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05日 第 03 版 )
简之
近年来,普陀区展茅街道汇聚组织合力、激发建设动力、注入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党建+产业”,打造“路下市集”共富工坊群,推动乡村产业集聚、资源集聚、人才集聚,借力“小市集”绘就强村富民“同心圆”,探索出独具海岛农村特色的共富新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近50家文旅业态工坊落户,有半数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路下市集”共富工坊,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50余套闲置房屋流转使用,每户村民一次性获得长期租金10万元以上;以农村直播电商方式打造的“新农播”,已有50余人开展电商服务,年线上销售额约3000万元(据《舟山日报》11月16日报道)。生气勃勃的基层实践表明,“小市集”或能成为共同富裕“聚宝盆”。
“赶集”赶出来的人气
眼下,乡村游已成全域旅游的一个亮点,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支点。只不过,乡村游往往带有鲜明的季节性,能够花常开、景常在的并不多见。相比之下,展茅的乡村游做到了一年四季客流不断,秘诀应该就在于“小市集”的引流作用。11月4日,2023年中国·舟山(普陀)农民丰收节在展茅田园综合体举办,普陀海稻音乐节暨第二届乡村咖啡节也同时上演,3天内就吸引了几万人次前往“赶集”。
“赶集”是乡村的传统,但如今的“小市集”显然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功能。在农耕时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无论是“买”还是“卖”都很不方便,进趟城也不容易,只能通过定期赶集来采购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同时出售自家产品。现在的农民已无须赶集,展茅打造“路下市集”是为了让城里人“逆向赶集”,体验在网购中难以寻觅的乡土味、烟火气。
市集兴、人气旺,乡村游也就带动起来了。乡村游难在聚人气,在农家乐、渔家乐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喜新厌旧”的人们总在寻觅新的打卡点,一般不会老是奔着一个地方去。而展茅的乡村游总有新亮点,“路下市集”更是花样翻新,这就容易招徕回头客。就拿“咖啡市集”来说,花色饮品任由品尝,各种品牌集体亮相,多重优惠可供享受,爱好“这一口”的市民不管来没来过展茅都会闻风而至,乡村游哪能不热闹。
“赶集”赶出来的人气不仅繁荣了乡村市场,还会带火餐饮消费,各种网红店也就趁热出圈了。现在,即使不是赶集的日子,驾车或者坐公交车前往展茅吃碗海鲜面、买点农产品的市民也经常可见,甚至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这说明,在交通日益便利的当下,只要有了知名度,城乡这点距离根本就不是问题。
怎样的“市集”才有生命力
在商品繁荣、物产丰富的当下,想要通过办市集吸引人流并不容易。展茅从去年开始常态化举办“路下市集”共富工坊,市集收入超700万元,整体营收超1300万元,今年“路下市集”更是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重点文旅市场和精品乡村市集。之所以能够越办越旺,靠的就是以特色铸就品牌,以质量唱响口碑。
乡村市集从来都是城乡融合的产物,也就是既卖工业品,又卖地产货。如今也同样如此,只不过在商场林立、网上更是应有尽有的情况下,注定不能再卖寻常货,而必须坚持以特色、特产吸引人。如何让“路下市集”保持新鲜感?展茅走的是“能人办市集”的路子。他们定期推选致富带头人作为市集“敲锣人”,并采用免租入驻、即刻开张等政策,吸引有动力、有能力的“游子”返乡创业,这就为办出特色、办出精品提供了人才保障,使金点子、好创意层出不穷。
乡村市集固然可以卖咖啡之类的“舶来品”,但更须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本土文化。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土特产,并且衍生出由独特工艺制作的各类传统食品,这也是城里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根据不同季节举办不同的特产市集,用价廉物美的“乡愁”吸引游客的眼球和味蕾,就能在集聚人气的同时促进农户共同致富。
农产品集中上市之际常常出现“卖难”现象,举办乡村市集不失为解忧之策。由于信息不对称、销路不畅通,农户“卖难”与市民“难买”往往同时发生,乡村市集以“旅游+采购”的模式招徕“马大嫂”,往往皆大欢喜。
良性互动已经开始
“小市集”为乡村游添彩、乡村游为“小市集”背书,这样的良性互动一旦形成,共同富裕才会变得顺理成章。事实上,“小市集”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它连接着传统文化和乡村产业,本身就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集聚的人气需要散发的空间,必然要求乡村旅游的相关业态与之相匹配。
展茅在打造“路下市集”的过程中发现,随着游客增多,原有的乡村环境显得过于逼仄,停车难问题不断显现。于是,顺势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与此同时,还招引投资1.6亿元,打造蘑菇方舱工业农场、农灿科技都市农场、游戏交互智享农场、农旅科创智慧农场等五大未来农场,谋划干施岙狮子岭山地运动公园以及文创艺术村等项目。这一切表明,良性互动已经开始。
可见,精心办好“小市集”,其意义绝不止于乡村市集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近年来,我市乡村市集春潮涌动,各地在因地制宜的探索实践中各显风姿,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小市集”成为共同富裕“聚宝盆”,美好未来大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