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化成天下”

叶小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9日 第 03 版 )

  □叶小文

  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可谓“千载一时,一时千载”。在这个世界大变局、中国大格局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凝聚着磅礴伟力。

  文化,乃实现民族复兴的“软实力”。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要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与“化成天下”

  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近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曾一度一蹶不振,乃至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黯然失色。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如此之中国,还谈得上什么以文化“化成天下”?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毛泽东曾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今天,中国要大踏步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借助新建的现代文明“化成天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坚实的文化支撑。中国在当代、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支撑为厚积薄发之底气。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与精神文明图景。

  中国文化,文化中国。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化成天下”。

  中国和平崛起与“化成天下”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要“观”要“察”的“天文”与“时变”,首先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化成天下”。

  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近代世界发展的主线,就是无论从何起点,无论选择什么道路,都要走向现代化。这是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近代以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往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先导。这个过程产生了对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对外扩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近代西方一些国家,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是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等方式在全世界掠夺资源。这种方式虽然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繁荣,却给其他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扩展,世界上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和两极分化的裂痕不断扩大。同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和平还是冲突的十字路口。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努力去建设一个远离恐惧而普遍安全、远离贫困而共同繁荣、远离封闭而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和平安宁的美好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坚定地推动和实践着上述第二种选择。

  中华民族自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就从价值观层面跃升为“以和邦国”的治国理政理念。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既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持续协调发展、势不可挡的现代化,又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深厚情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前途所在。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化成天下”

  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活力、动力机制,渐现其先天不足和负面效应,西方式现代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今天,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当某些西方国家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式现代化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可以称之为新的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可以称之为“新人文主义”。

  中华文明,积淀了十分厚重的人文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种“见素抱朴”的人文主义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不断生发、生生不息的。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当代中国大力贯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始终不渝。顺应时代、借鉴创新、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的实践中,最广泛最深刻地凸显了新人文主义。

  按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