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有为而治 善治善为
—— 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的浙江窗口
胡又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第 02 版 )
□胡又尹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浙江密集调研,体现了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新形势下,城乡基层成为国家治理的主战场,构成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浙江作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窗口,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上贡献了众多区域样本与实践经验。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基层治理的价值引领,也是对国之大者这一议题的直接回应。
一、问题导向:浙江样本的内涵本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始终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回到湖南,从调查研究入手考察农民运动,最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革命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世纪交替之际,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与社会思潮的多重变化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心理。彼时的浙江呈现出信访热点问题突出的局面,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将信访量和人均信访件最多、矛盾最尖锐、问题最集中的浦江县作为下访的第一站,而这种将干部被动接访转变为主动下沉接访的工作方式也创新了基层治理的模式,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时刻保持问题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性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要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为此,在我们要在新时代丰富发展“浦江经验”的实践中,遵循以问题为向导,既立足改革发展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又着眼直接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常态性问题,在调查研究中配好良方,平衡好基层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浙江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基层治理的实景中搭建起集理论研究、基层调研、实证分析于一体的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
二、重要原则:以基层民主的内生性力量塑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早在大革命时期,我党就开始在军队治理中进行民主实践的探索。军队内的民主主义也是党在战斗如此频繁、物质如此贫瘠的条件下,红军仍能维持不敝的重要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处理基层矛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基层民主为抓手这一重要原则。长期以来,居(村)民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内生性力量。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培育民众的公共精神和主人翁意识需要搭建在民主参与的场域中;对于国家而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就是在发展基层民主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动态运行中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基层民主已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浙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自治模式,诸如村民议事会、村民互助会、乡贤促进会等,以此吸附广大基层群众亲身参与,协调各方利益,将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为基层有效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只有人民群众的相互协商,寻求基层公共事务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才能使基层治理的实效直接彰显。而如在公共议题中相互扯皮、不合作便直接导致了民主参与的高成本与低效能。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代表的制度化新途径,也补充了以往村民代表大会等制度载体,激活了人民参与民主生活的直接相关性。从而通过基层民主的内生性力量塑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并直接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要牢牢遵循基层民主这一原则,遵循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逻辑,将基层治理从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共治,形成巩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活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作为基层治理的旨归,在化解矛盾与回应需求的动态过程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组织优势: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与生活场景的剥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难度骤升。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于,党组织所代表的政治价值理性的复归进一步解放发展劳动力,平衡了市场化运行中逐渐膨胀了的经济工具,从而解决矛盾丛生的基层治理问题。基于此,党建引领需要与新发展格局相向,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加强党建引领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注意到浙江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短板,习总书记提出要建设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200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部署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推进了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革命,健全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是我党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义乌基层党建的成功经验为提升市场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由党员和志愿者组建而成的志愿服务队在消费维权、诚信示范、就业创业、文明创建等多方面深度参与,及时协调化解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纠纷,增强市场商户的业务水平与素质素养,为新时代市场经济注入了更多新兴力量。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将基层党建作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党的基层组织外化为不同形式嵌入基层治理,将党建平台与治理机制深度融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
四、价值目标:立足治理效能着眼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基层治理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回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立足“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强调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自此,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目标的基层治理成为新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路,打造浙江样本。浙江要打造好共同富裕这个先行窗口,就要在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进程中,创造人民群众置身和谐社会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在“千万工程”中,浙江发挥“头雁”引领下的“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融合”,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深化村民自治,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以整治村庄、改善村落面貌为内容的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项目中共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在乡村组织治理现代化的保障下,夯实产业与生态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将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落地为一个个具象化的行动实践,在下沉党组织的坚实力量与凝聚基层的广泛合力中,推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成为具体可感的民生实事。坚持基层治理与共同富裕同向而行,也是治理理念从侧重社会稳定转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