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人社局:

探索“五建融合”新模式 推动人社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

刘慧静 章苑静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第 05 版 )

  □记者 刘慧静 通讯员 章苑静

  人社事业关乎民生福祉、关系群众利益,做好人社工作就是保民生、促发展。

  近年来,普陀区人社局聚焦“劳有岗位”“劳有技能”“劳有优得”“劳有体面”“劳有保障”五大核心任务,通过打造就业创业“共同体”,涵养人才引培“蓄水池”,织密社会保险“防护网”,构建和谐劳动“新生态”,谱写扩中提低“共富曲”,积极探索“五建融合”新模式,着力推进全区人社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感可及和优质共享。

  实干诠释奋斗,奋斗定义未来。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普陀区人社局将积极创新、开拓进取,聚焦人社主责主业,锤炼人社干部铁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海岛样板中贡献普陀人社力量。

  建在“码头边的零工市场”

  适应灵活就业新形态

  近日,舟山国际水产城零工市场内人头攒动,大屏滚动播放着扎蟹、海鲜分拣等招工信息,三五成群的退捕渔民、结伴而行的渔嫂们或咨询了解,或填写揽活意向,场面很是热闹。

  “水产行业是舟山的特色产业,临时用工特点比较明显,每逢8月至10月螃蟹捕捞旺季,仅‘扎蟹’工人的每日需求量就多达上千人次,今年依托零工市场整合了本地闲散资源,实现了供需精准匹配。”国际水产城零工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揭牌运营并投入使用的舟山国际水产城零工市场,不仅为开渔期一些急需分拣、包装等初加工工人的企业提供了季节性、短缺性的替补用工,而且有利于深化水产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链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双提升”。

  “建设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零工市场是我们今年迈出的崭新一步,旨在彻底打破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让经营户更省心,让求职者更暖心。”普陀区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怡杰说道,“接下来,将继续构建以主城区零工市场为枢纽、以镇(街道)零工驿站为前端、以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为末梢的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新体系,让就业落地,让致富开花。”

  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设到哪里,网络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来,普陀区人社局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以促进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为导向,通过“试点+扩面”“线上+线下”“全链条+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向全区各海岛乡镇、产业平台拓面延伸的就业经济新模式。

  截至10月,普陀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4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3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9%。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三年超过3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历年来新低。

  建在“海岛上的乡创基地”迸发小岛创业新活力

  今年6月,普陀湾众创码头白沙乡创基地挂牌。成立当天,乡创客李洁带着小岛胶片冲印馆入驻基地。“除了胶片冲印馆,目前还和几个创业伙伴谋划,准备开设小岛书画坊、中古婚纱礼服店、海岛特色小食谱等文旅新业态。”李洁说。

  为克服海岛地区人口总量较少、新兴产业链集群效应较弱、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较难等不利因素,普陀区按照“一核多地、全域全创、多创融合”的思路, “一岛一品”差异化打造以区内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引领,辐射小岛乡村的“没有围墙的海岛创业园”3家,探索一条创新创业从“撬动式点上开花”到“覆盖式全域深化”的普陀特色“携手共富路径”。

  在展茅乡创基地,黄杨尖山脚下浓郁的田园风情,为创客带来灵感和动力;在东极乡创基地,“一岛一特色街区”集中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带动全岛域创新创业。各有侧重、各美其美,乡创基地建设增添了更多活力和发展潜力。展茅乡创基地聚集各类业态41家,带动就业518人;白沙乡创基地集聚各类业态近20家,带动就业120人;东极乡创基地集聚各类业态27家,带动就业184人。

  “深入打造‘没有围墙的海岛创业园’,改变以往楼宇式、围墙式创业园模式,打破部门、地域限制,把创新创业的阵地由城区向乡村、海岛区域延伸,探索了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普惠农村的乡村创业新模式。”普陀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普陀湾众创码头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作用,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把创新创业资源、政策、服务向乡村、向基层延伸。

  “我们还计划把乡创基地拓展至六横等地,力争在2024年底前建设完成覆盖全区的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乡村创业基地网络,营造出城乡互融、合力创业、共享共富的浓厚氛围。”该负责人介绍。

  建在“家门口的技能加油站”培育产业集群新工匠

  今年5月,六横挂牌成立舟山工匠学院普陀教育培训基地。这意味着舟山技师学院和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普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六横镇成校三方实行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面向全社会产业工人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为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我们根据六横镇成校的办班实际,派出资深教授、教师到六横镇成校授课培训,让学员不出岛就能享受到市级技师学院的教学资源。”舟山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六横镇成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依托舟山工匠学院普陀教育培训基地办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让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更加便民、惠民。

  “这场培训真是及时雨,今年各类旅游旺季,客人来家里住宿,如何安排他们的吃住行游,我心里更有数了。”电话那头传来了技能培训跟踪回访学员王阿姨的热情点赞。今年4月,东极岛首期民宿管理服务技能培训考核圆满落幕,当地参训的19名民宿业主(管家)全部通过了民宿管家服务技能考核,在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打造了东极“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今年以来,普陀以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市人社“千岛工匠”队伍建设为契机,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同时,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工学交替、长短学期”的现代学徒制方案和“教培先行、多岗轮训、岗位跟进”的就业模式,搭建起“工匠学院-技能赛事-人才入企”的选育用一体化平台。

  截至目前,普陀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988人次,完成年度目标的148%,新增技能人才6721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10%,新增高技能人才2164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6%。

  建在“区域间的多层级平台”蹚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后,我们推行了以调解委员会为核心、调解小组为基础单元的‘1+X’调解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家用工超7000名、80%以上为外包员工的船舶修理改装与建造央企,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优选100多名“持证”调解员下沉一线,100%化解各类劳动纠纷120余起,维护了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今年1月,该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第二批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称号,为全市唯一获奖组织。

  这仅是普陀区特色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普陀人社局以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为核心,以基层金牌调解组织为辐射,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据了解,普陀区今年不仅顺利通过“无欠薪”县(市、区)复核工作,并代表全省接受国务院根治欠薪工作考核。截至目前,全区调解成功率达76.39%,仲裁结案率达89.19%。

  近年来,普陀区人社局按照“谋划系统化、管理法制化、业务标准化、应用智能化、队伍职业化、资源社会化”的工作思路,成立基层人社治理现代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劳动保障督导员、劳动保障管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三支队伍”,配合建立陆地网格化治理模式、矛盾组团式化解机制向海延伸的海上社会治理中心,织密“市、区、乡(街道)、企业、项目”五级贯通、覆盖全域的信息网络和“治理端—窗口端—用户端”三端融合的数字网格,初步探索打造了具有普陀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人社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改革样板。

  “我们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基层人社治理的工作部署,做到基层人社治理现代化改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企业、百姓的生活中’。”普陀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军表示,接下来要下足“绣花”功夫,真正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贯通协调、高效联动”的基层人社治理体制机制。

  建在“心坎里的志愿先锋队”培树人社服务新形象

  “不用特地跑远路,在小区里就能挑选岗位工作,像这样的招聘应该多来几场……”交上简历表,王女士拉着工作人员说。近期,普陀区人社局在东港恒大御府组织“职引未来”百日千万招聘进社区活动,真正把“一站式”就业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

  为了帮助辖区内各类群体找到离家近、少通勤、普适性的心仪工作,今年以来,普陀区人社局以高标准实施尽心耐心暖心“三心”服务为抓手,围绕精准服务特殊群体、提升窗口服务质量、“面对面”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等课题,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全力以赴书写民生满意答案。

  据介绍,目前全区112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已全覆盖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下沉失业登记、自主就业申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服务6项,切实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这一基层“神经末梢”。今年以来,已办理各类业务2102笔,提供政策咨询人次2795人次。

  “此次培训活动内容真的是专业又实用,希望以后能多开展类似培训活动,给我们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指导。”9月14日,企业代表在参与社保政策培训会后发出由衷地感慨。

  今年以来,普陀区人社局以打造“暖心服务+清廉守护”的“亲清社保”品牌为抓手,结合“文化礼堂”“社保服务进万家”等活动,创新推行“街道-社区-网格”社保经办服务三级网络,通过走出机关、走出窗口、走出柜台,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家门,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增强依法参保和共同维护社保基金安全的思想意识。截至目前,累计到镇街道10余次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工作。

  本版图片由普陀区人社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