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俗大会点燃“百年渔港”

这一场“民俗文化”的自信展颜

王哲莹 陈璐瑶 刘慧静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16日 第 08 版 )

摄影 沈磊

摄影 沈磊

摄影 沈磊

摄影 沈磊

摄影 沈磊

  □通讯员 王哲莹 陈璐瑶 记者 刘慧静

  十里渔港诉繁华,海纳百川迎客来。

  11月11日至13日,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恢复举办。百年渔港再次沸腾。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普陀重启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正是保护传承海洋历史文脉,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百年的历史变迁,渔、港、景早已深深融为一体,今年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沈家门渔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舟山海洋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之一,希望通过这次盛会的恢复举办,能够进一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现舟山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将文化软实力赋能现代海洋城市硬发展,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孙燕芬说。

  12年后

  一次沉浸式文旅体验

  号子声声,鼓声阵阵,幡旗飘扬激荡。与上一届时隔12年之久,11月11日上午,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在滨港路正式开幕。

  热闹的民俗大巡游是开幕式中最大的亮点。巡游路线以半升洞宝龙广场为起点,以泰隆银行(原普陀中医院)为终点,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方阵、区级和各镇街展演节目巡游展示,传达了普陀人民聚焦海洋、深耕海洋、向海图强的时代精神,让在场市民和游客真切感受到渔港独特的气息与风情。

  11月11日晚,中外民俗嘉年华表演在舟山国际水产城举行,浙江各地民俗展演令现场观众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也在沈家门渔港汇聚,达到“世界是一家,文化不分家”的效果。

  锣鼓齐鸣,旌旗招展。11月12日上午,普陀东港莲花洋畔热闹非凡,全国舞龙邀请赛正在这里精彩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舞龙队伍齐聚东海,以精湛的技艺展示龙的魅力,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龙的盛会”。

  国风音乐会邀请知名国风乐团,运用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笛子、小提琴等乐器演奏,打造了一台集历史、自然、诗性于一体,时代、人文、艺术共通共融的国风民族音乐汇,带领观众步入一场自然和民族音乐交织的视听盛宴。

  13日晚上7时,《我们·一家人》民间音乐汇在普陀大剧院举行。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也自此正式拉下帷幕。整个音乐汇由《我家那片海》、《乘风千万里》和《中华一家人》三个篇章组成。舟山姑娘和台胞小伙结伴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了整场音乐秀,达到“音乐中有情感故事,故事中有中国各地特色音乐”的效果,生动解读每一首音乐作品的故事背景。

  “前几届民间民俗大会我基本都来参加过,这回时隔12年再次迎来这个盛会,令我感触很深。”沈家门人贺信年说,从第一届到第八届,整整二十个年头,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展示了这二十年的沧桑巨变。

  新与旧不断交叠更替,传统文化也“与时俱进”。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突破传统演绎模式,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采用“浸入式、行进式”的观演形态,为大家带来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20年来 七场盛会带来文化碰撞

  二十年前,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第一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应运而生。

  首届民间民俗大会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是把普陀群众喜闻乐见、有海岛特色的各种民间民俗文艺挖掘整理加以展示表演,正所谓“小戏挂大牌,渔港做舞台,土洋相结合,雅俗一起赏”。

  第二届民间民俗大会,“龙游渔都”陆上大巡游队伍气势恢宏长达2000多米,边行进边表演,沈家门万人空巷。大会历时3天,共有21台38场次文艺节目登台演出,吸引了38万多人次的游客和观众。

  2006年举办的第四届民间民俗大会上,当时有261年历史的瑞典帆船“哥德堡号”漂洋过海来到沈家门渔港,与600多年前的舟山木帆船“绿眉毛”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五届大会上,由众多国内外演员打扮成各种鱼类融合在“万鱼”大巡游队伍,被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申报中心誉为最大规模的“人扮海洋动物集会”。

  2009年举办的第六届民间民俗大会上,沈家门渔港迎来600岁生日,渔家乡亲们敲着锣鼓、穿着彩衣踩街巡游,为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港湾“庆生”,11个渔民方阵依次走过,欢乐如潮,蔓延渔港。

  从600余年前“建立沈家门水寨”,到文人笔下“茅屋绕白沙”的小渔村,再到近代“万条渔船一港收”的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沈家门渔港这座“活水码头”历来是我国东南沿海渔民的主要集聚地。

  而在长期的生产作业中,各地民俗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沈家门渔港在百年光阴雕琢中,积淀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渔俗文化、海洋文化,并成为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举办七届的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又为这个国际化的渔港披上了一件海洋文化的绚丽霓裳。

  “结合沈家门的历史来看,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唱着南腔北调的歌,我们的节庆表演也需要增加一点其他文化的色彩,呼应历史,展望未来。”舟山市非遗专家忻怡介绍,每届大会准备期间,组织者都要不远万里去各地考察,敲定国内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同时也邀请国外民间表演团队。

  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民间民俗大会期间,应邀来沈家门的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民间文艺团队已有上百支。他们带来不同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带来了全世界的文化、思想和现代文明。

  展望未来

  释放普陀文化自信

  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助推传统海文化、渔文化、船文化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向世界舞台释放着普陀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

  今年8月底,浙江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启用,一艘长22米、宽5.5米、高13.5米的“绿眉毛”三桅木帆船占据1楼陈列区的C位。这是普陀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岑国和的得意之作。

  仿宋代的“绿眉毛”号古帆船、仿唐“鉴真”号三桅木帆船、仿清代“安富鲈”号皇家游船、仿唐代“不肯去观音”号古船……这些年,一艘艘仿古船从岑国和手中打造出来,驶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目前,岑氏木船作坊每年有近百艘木船的订单,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众多渔民画作品到世界各地展览,被博物馆及个人收藏;“渔工号子”与传统船帆、舟山锣鼓以及摇橹舞蹈结合,登上杭州亚运会“大莲花”舞台;普陀老字号“冠素堂”打造3个主题研学展馆,让厂区成为食品文化的体验园……近几年,普陀非遗传承紧贴时代,跨界联动,创新内容,孕育出“非遗+”的多种新面貌。

  沈家门泰来街、新街、缪家塘等“老街巷”破茧重生。普陀渔港文旅驿站、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半升洞商圈等“新地标”绽放新颜。文化不断浸润城市肌理,融入城市发展。

  舞台上、剧院里,一场场精品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公园里、广场上,市民们载歌载舞传递健康快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内,市民在文化熏陶中滋养心灵;文旅活动接连举办,音乐之城IP加速“出圈”。群众精神文化体验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渔民画云码头”特色应用上线,促进了渔民画这一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桃花猫和东海鱼》等本土特色影视IP接连“出圈”,有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展茅米酒、蚂蚁岛虾皮、登步岛黄金瓜等渔家特产经过精心的设计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潮“伴手礼”;“沈家门海鲜排档”“舟山海鲜面”等金名片正越擦越亮,赢来各地食客好评如潮。

  普陀文化形象也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人才和投资。据统计,当前,普陀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6家,在全市始终保持领跑。拥有3个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创街区、5家省级成长型文化企业。2018年入选全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县区,2020年入选全省首批26个“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

  未来,普陀将继续扬起文化自信的风帆,以节会为媒打造文旅IP,用创新创意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海岛旅游新热点、新高地、新名片,不断写就绮丽的文化诗篇,让文化之光点亮海岛群众共同富裕、精神富足之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