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绘出大美舟山新画卷

吴建波 王曈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15日 第 03 版 )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王曈

  秋风起,秋意浓。漫步秋日的千岛之城,群山披彩妆,碧海映蓝天,城市、农村到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

  回眸二十载,舟山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生动实践,从“生态立市”方针、“生态优先”战略,到“五大会战”和“四个舟山”建设,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打响“绿色发展看舟山”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舟山海洋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5年获浙江省首批生态市称号;2017年列全国生态城市综合排名第三;202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全覆盖……舟山高质量推进美丽舟山建设,高品质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系统施治

  擦亮生态美景底色

  今年8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上传来好消息,我市定海区、嵊泗县顺利通过2022年度三星级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成为舟山首批获此殊荣的县区。

  2020年,舟山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2022年纳入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序列,如今,已累计建成“无废细胞”450余个。

  建设“无废城市”,助力绿色发展。全市统筹推进重金属污染减排、农田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等工作,基本消除了区域性废塑料加工污染及废金属场外散户拆解遍地现象。2022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633.5吨。

  线上“下单”,线下回收,一个数字化平台如今正在解决困扰企业的“固废烦恼”。以定海为例,只要在“舟山红葫芦固废收运平台”上输入垃圾种类、清运地址等信息,就会有专业人员上门回收。

  去年,舟山与宁波两地环保企业合资成立“昊翔红葫芦”,以“山海协作”互补优势,打开一般工业固废治理新局面。

  橙色的船只行驶在小岛沿岸,收集网不时兜起漂浮在海面的垃圾……风平浪静的日子,两艘垃圾打捞船总会出现在嵊泗小岛沿海,守护这片蓝海的洁净。

  陆海统筹,治出新天地。自2018年启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全市59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创新实施“湾(滩)长制”,321个、941.7公里湾(滩)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覆盖;深化美丽海湾建设,覆盖海域面积1863平方公里、岸线1206公里。

  走进桃花镇茅山村,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水库倒映着绿水青山,好一派海岛农村景观。今年2月,该村投资约1050万元的渔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工程完工,铺设管网约7000米,受益农户数430余户。

  这是我市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抓手,实现水质由“清”到“美”提升的一个缩影。通过探索推广“水下森林”等治理模式,破解海岛径流短、无源头活水难题,我市已分别建成工业园区、生活小区、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9个、206个、34个,“品质河道”100条。

  精准治污促提升。2003年至2022年,我市市控以上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明显增加,从54.6%提高到近年来的9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近年来,全市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开展企业大气防治提级行动,持续攻坚柴油货车(船)污染治理,推进石化、船舶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化新城、勾山、展茅区块臭气异味整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从攻坚整治到系统施治,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舟山市生态环保工作由早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向全形态治理、全范围保护和全市域统筹转变,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一直稳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两山”转换 共富美景愈加出彩

  在深化污染防治的同时,我市推进绿色变革,打通转化通道,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

  斜面的屋顶、灰色的镶嵌石、宽敞的落地窗……走进定海区盐仓街道黄沙岙,绿树掩映下的乡村艺术馆格外显眼。艺术馆所在之处曾是一块荒地,街道依照地形地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融入屋顶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环保元素,将成为“黄沙秘境”充实旅游业态的又一载体。

  生态优势化身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海域生态经济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了边远海岛定制化绿色发展“花鸟”模式,美丽乡村净零碳样板“新建”模式,产业绿色转型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六横”模式,文化撬动绿色转型“东沙”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多领域集中呈现“秀山”模式等诸多特色鲜明的有效案例。

  以“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累计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83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全覆盖。

  持续擦亮好山好水好底色。全市深入推进“四边三化”行动,打造开放共享花园体系,抓好生态公益林、森林城镇村庄等工程建设,以“成网、成片、成形、成景”为目标,实施城市绿道建设,形成通山达海的绿色慢行体系。

  踏上岱山县大峧山岛,岛上看不到排放尾气的机动车,没有工业燃烧的黑烟,生态旅游焕发新生机,去年当地民宿营业额超过40万元。“游客多了!去年大约来了3000多人,同比增长30%左右,村民收入有了额外提高。”大峧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卢蜜芬说。

  山水资源持续释放经济价值。2022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增速居全省首位,累计盘活闲置农房4700余套,出租农房的渔农民户均增收3.2万元,发展渔农家乐(民宿)2720余家,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全年渔农业总产值306亿元,比2003年增长4倍多。

  越来越多的舟山人将绿色生活方式化为行动自觉,成为美丽舟山的守护者、耕耘者。在舟山,随着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的出台,企业承担绿色社会责任、追求绿色产品红利意识越来越强;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协同格局,生态领域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引领 大美舟山逐绿而行

  “两个月内就完成环评文件审批,效率真高!”今年3月,落户舟山的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给定海区政务服务办生态环境窗口送来一封感谢信,感谢生态环境部门以热情高效的服务助力企业项目开工建设。

  华康生物是我市生态环境领域探索推行“多评合一”改革试点的受益者,实现了一个项目涉及生态环境不同部门审批事项的高效整合,为业主单位最大限度缩减环评报批时间与费用成本。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撬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舟山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依法履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制度格局 ,党政干部政绩考核、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等一批舟山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

  去年,我市启动全省首例海洋生态修复补偿行动,首次将海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引入到办案过程中,在依法惩治犯罪的同时,引导当事人修复被破坏的海洋生态。

  完善环保与公检法联动机制,我市以“最严执法”推进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舟山着眼海洋生态,出台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打造最严监管执法城市,出台《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严格执法十条》;完善船舶污染物海陆统筹监管,制定实施《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

  聚焦现代环境治理高地,围绕核心业务多跨协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监管体系迭代升级和应用贯通,通过生态环境海陆统筹协同管理平台大数据研判,破获的在线数据造假典型案例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从开展生态市建设起,舟山每年依据《舟山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开展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将“美丽舟山”建设、“五水共治”、耕地保护、“三改一拆”、交通治堵、节能降耗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挂钩。

  从严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舟山在全省率先出台《鱼粉行业整治提升验收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实施燃煤电厂“海水脱硫+超低排放”,实施国内首例大型油码头油气回收项目,高压水枪除锈和漆雾回收两项绿色修船技术亚洲领先。

  去年4月,岱山县农商行向舟山市岱山县天益海洋鱼品有限公司成功发放全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该笔贷款依托浙江省排污权交易网平台,将企业排污权配额转化为可量化资产,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聚力践行普惠金融,持续推动绿色信贷的一次成果转化。

  “我们深入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采购等环境经济政策,形成了政府与市场互为补充的环境治理方式。”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实行财政综合奖补政策,我市支持油气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重点领域政企合作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2020年—2022年,舟山共获省级专项激励资金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70亿元。

  牢记绿水青山“金不换”,擦亮美丽舟山“金招牌”,捧牢生态资源“金饭碗”,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舟山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稳步向好,GDP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提升,生态环境好、经济增长快、百姓生活美的发展图景在舟山徐徐展开。

  本版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