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代“枫桥经验”中解锁“善治密码”
余蔡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9日 第 03 版 )
□余蔡彤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枫桥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枫桥经验”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其念兹在兹,深刻指出:“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再到将“枫桥经验”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已走过60载的“枫桥经验”从枫桥镇的“一地之计”上升到整个国家的“一国之策”,无疑是“草根智慧”献计国家治理的生动写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地方治安和社会安定的重点逐步从维护地方稳定转变为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由此枫桥总结并形成了一套新的化解矛盾纠纷的可靠经验,即“党政动手、依靠群众,源头预防、依法治理,减少矛盾、促进和谐”的“新时期的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充分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基层治理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创新机制,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枫桥经验”。“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表明,它是在处理解决矛盾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处理新矛盾中实现创新发展,解锁基层社会“善治密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永葆基层善治的政治底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根本属性和最核心优势,也是“枫桥经验”形成、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实践已然证明,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尤其是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要将党建工作充分完全地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也正是依靠枫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枫桥经验”才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基层善治持久有效的中国经验。诚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当下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类型复杂化的特点,更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力量和战略性支撑。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积极创新“党建+”模式,切实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从管制到治理的深刻转型,直至最终升华为社会善治,让党的旗帜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阵地上高高飘扬。
坚持群众路线,校准基层善治的价值追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工作路线,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绝不能够放弃,它是我们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通过考察“枫桥经验”的演进历程不难发现,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其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内核始终不变。《之江新语》写道“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解难”,应当以身作则,勇于担当,永葆为民服务的初心、为民谋利的决心、为民解忧的恒心。人民群众既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更加需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广纳民智,广聚民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性、主动性,从源头上防止或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各级党员干部要主动贴近群众,和群众唠家常,听群众“发牢骚”,在不足中找差距、在问题中找对策,用实际的为民行动真正将基层治理由“你我的事”变为“我们的事”。
坚持三治融合,凝聚基层善治的发展合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枫桥经验”的创新之举,如今也是中国社会基层善治的宝贵经验。“融合”一方面体现在治理手段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治理状态上,例如村规民约既属于自治,也包含了德治的内容,而“约”也是一种规则,彰显了法治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乡贤治理正是“枫桥经验”的德治特色,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价值。新时代,更加需要依靠群众自治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坚定不移地将处理基层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交还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传统美德教化引导人心,营造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环境,防止社会矛盾的萌芽和激化;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将“硬法”与“村规民约”等“软法”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源上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用法、法难用、用法难”的问题,积极构建以德为魂、以法为据、充分自治的基层社会善治体系。
一个甲子过去,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成为“中国之治”的一张重要名片。踏上新征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使社会治理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托起“稳稳的幸福”。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