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文化如何脱颖而出?

对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

汪超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1日 第 04 版 )

本版图片由市图书馆提供

  □记者 汪超群

  对 话

  在很多人印象里,葛剑雄是一位“宝藏学者”。

  从他口中讲出来的东西,或是读万卷书深思熟虑过的,或是行万里路亲眼见识过的,信手拈来都是例证,俯拾皆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总能获得一种“通透”的解释。

  “在自己专业领域内不说老实话,怎么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呢?”恩师谭其骧的治学准则,深深烙印在葛剑雄的学者生涯里。

  以海为媒,向海图强。日前,葛剑雄受邀来舟山参加第十七届海洋文化研讨。其间,他接受《对话舟山》栏目采访,与记者分享了他对海洋文化的独到见解。

  人物

  名片

  葛剑雄: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从事历史地理、移民史、人口史、疆域史等研究。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等。

  不同需求和意愿、不同海洋、不同时代

  产生不同海洋文化

  对话舟山:葛教授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舟山群岛。听说,之前您也来过舟山,这座海岛城市,给您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葛剑雄:确实,我来舟山多次,也去过一些岛屿,只是每次时间比较短,以讲课、开会居多,还没有机会深度游。舟山,对我们研究地理的人来讲,可以说非常熟悉。

  这几年,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发展,舟山也兴起了许多有特色的民宿。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节假日过来,到一些岛上去住民宿、吃海鲜,体验海岛生活。

  对话舟山:您是文史名家,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是否也关注过海洋文化?

  葛剑雄:这是我这次来要讲的内容。我国现在对海洋文化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往往把那些传统的、流传下来的与海洋有关的东西,都叫海洋文化。

  其实,不同的需求和意愿、不同海洋、不同时代,海洋文化有不同的含义和内容。

  对话舟山:可以展开来说说吗?

  葛剑雄:举个例子,古代维京人生活的地方靠近北极圈,天气寒冷,近半年日照时间很短,无法靠农业生产生存,更难积累财富。但他们周围是海洋,航程所及有修道院、城堡、城市和在那里积累的财富。生存的需求和致富的欲望促使维京人不断改进航海工具,提高航海能力,将航程和活动范围扩大到地中海、里海和北美洲。延续数百年的海盗与海上活动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维京文化。

  那么同样,我们比较着看,处于滨海的长江三角洲,从秦汉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有充足的可耕地和丰富的淡水水产,除食盐外对海洋毫无依赖;春秋时,吴国曾利用海洋的“舟楫之便”将军队从江南运往山东半岛,但以后再无此需要,已具有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因长期无用武之地而荒废失传。

  在当时的知识范围内或技术条件下,海外无任何有吸引力又能到达的目标,也不存在来自海外的威胁,对海洋没有依赖,也不必祈求海神的庇佑。

  南宋时,长江三角洲已成“人间天堂”,尽管文化发达,但与海洋无缘。

  对话舟山: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对海洋的依赖,似乎没有西方人那么强。

  葛剑雄:西方人之所以十分重视海洋,那是因为他们的海是以地中海为标本,地中海的条件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一方面,它是几乎完全封闭的内陆海,海岸线曲折,有众多岛屿、半岛、天然良港,在任何地方都能到达不太远的彼岸,且处于北温带,气候温暖,全年不冻,没有热带风暴。在古代没有机器动力和导航设备的情况下,这是最安全、最适合航海的地方。另一方面,它的沿岸往往受山岭、沙漠阻挡,陆路交通困难,中途迂回曲折漫长,平原不大,可耕地有限,内向发展无余地。这样也迫使人们只能往海上发展,运用航海技术发现新航路和新大陆,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地中海周围集中了人类最发达的古代文明:巴比伦、爱琴海、埃及、希腊、罗马、波斯、伽太基。在地中海周围,海上和海外是利益和希望所在,也是主要军事威胁所在,在那里生活的人无不具有强烈海权意识,将维护海防和发展海上军事实力置于首位。

  海洋意味着资源、财富、希望、未来、开放、远见、坚毅、包容。海滨人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外界,获得新知和机遇,长期积累,形成见多识广、心胸开阔、目光远大的风尚和特色。

  中国的渤海湾与地中海稍有相似,古代航海相对发达,从山东半岛通过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比走陆路方便,驶往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比较便捷。但渤海湾周围和附近无其他发达文明和有吸引力的市场、资源、文化,不能形成航海的驱动力和吸引力。只有无法生存的难民、灾民、贫民才出海避难或谋生。“海澨”(海滨)与“山陬”(深山)同被视为最贫困落后的地方。

  齐国对海洋的需求只是“渔盐之利”,不必去远海,无来自海上军事威胁,不必加强海上防御和建立海军,也没有产生海权意识。   

  中国土地资源足以支撑农业,古代中国滨海居民,绝大多数人从未出过海,也未接受过来自海外的见闻和知识,未享受过海外商品,更未见过海外来客,自然不能形成见多识广、心胸开阔、目光远大的风尚和特色。

  建设、发展海洋文化 

  应有具体内容、指标、目标

  对话舟山:在您看来,海洋文化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葛剑雄:文化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生存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崇拜信仰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海洋文化就是在海洋这个特定的空间产生的文化。

  对话舟山:这次您来舟山,为我们作“海洋文明与未来发展”的主旨演讲,为什么会定这样一个主题?

  葛剑雄:现在大家对“什么是海洋文化,要建设什么样的海洋文化”,普遍很模糊。不少地方往往把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混同海洋文化。如果这样,充其量只有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提升。  

  举个例子,过去,在无现代化导航设备、天气预报、机器动力船的条件下,海上航行风险极大,船毁、货损、人亡的概率极高。因完全无自信,渔民只能祈求神灵庇佑和解救,普遍存在海神崇拜和信仰,供奉观音、妈祖,产生丰富海洋文化和相应礼仪、记录、诗歌、音乐、舞蹈和各种艺术品。

  如今,随着导航引航设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长期和即时天气预报普遍应用,船舶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保障,海损、海难概率降低,保险覆盖。渔船普遍使用灯光、声呐、围网、机钓,形成发达冷冻链、加工船,建立大规模工业化养殖、深海养殖,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海洋文化已失去物质条件和精神基础。

  现在,开渔更多是作为一种仪式、一个文化记忆。今天渔民还信仰这些吗?海洋渔业有没有产生新的海洋文化?

  中国有上百万人从事远洋捕捞,有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来描述他们?有没有一首他们喜欢唱的歌?或者形成与他们当下工作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如果没有这些,就只是渔业产业,不能叫文化。

  因此,我们讲海洋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海洋文化”,以及“我们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海洋文化”,而不是满足于把历史上有关的民风民俗,或者靠海、处于海岛,就认为是海洋文化。

  对话舟山:海洋占地球表层面积71%,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人类在未来对海洋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应有相应准备。

  葛剑雄:是的。今年暑假我去了格陵兰岛,它的首府努克总共只有5万人,港湾里停着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游艇,人们对海洋运动很重视。还有奥克兰,这也是比较小的城市,一到周末,成群结队、大大小小游艇就开出去。这么多人从事海上活动,才有相应的海洋文化。

  回看舟山,海上运动发展得怎么样?有哪些项目?是不是全民参与的活动?

  建设、发展海洋文化,光有口号不行,要有具体的内容、指标和目标。

  舟山海洋文化要脱颖而出

  不妨先从建立海洋图书数据库做起

  对话舟山:做好海洋文化这篇大文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葛剑雄:文化是活着的,不是遗产。未来,建设、发展海洋文化,首先要有物质基础,必须形成海洋产业,进行海洋科学研究考察;形成海洋学科,开展海上运动;了解和传播海洋知识和海洋历史,繁荣海洋文学艺术;形成海洋价值观念,增强海权意识,进行海洋法制建设。其次,要借鉴和学习其他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发展海洋文化的自觉性,并付诸实践。

  地方政府要有明确目标,“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基础条件是什么?”“到底哪些属于海洋文化?”

  建设、发展海洋文化,除了主动,更要创新。比如,有意识地进行海洋文化创作、布设海洋艺术展览、增加海上活动场所等等。

  对话舟山:舟山海洋文化,如何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脱颖而出,能否给我们提一些建议?

  葛剑雄:我认为,就海洋文化而言,历史上留下来的,要保护好;正在建设的,要在舟山具体化、本地化。

  深圳盐田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十几年前,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项目——搜集、研究世界多国的海洋类图书,并于2021年创设“盐田海洋图书奖”,现在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据我了解,这在国内也是首创。

  舟山有没有创作出新的海洋文化作品?在这类图书奖中,舟山人写的或者讲舟山海洋文化的图书,有多少?推广程度怎么样?在全国知名度如何?

  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海洋文化,往往针对的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新的文化内容并不突出。海洋文化不是只回顾历史,要面向未来,这个一定要明确。

  舟山要大力发展出自己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首先要有人来写舟山的海洋。其次,本地有多少和海洋文化有关的书籍、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每年新增多少,要摸清底数。建议先从建立海洋图书数据库做起,由当地图书馆把舟山历来和海洋有关的文献资料收集起来,扩大流通,期待有更多类似“海洋图书奖”的创新实践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