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国产特医食品,抢抓“大健康”产业机遇

海力生生物科技:勇闯千亿级产业新蓝海

周杭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1日 第 03 版 )

海力生生物科技新车间

海力生生物科技工作环境

海力生生物科技产品展示区

  □记者 周杭琪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3年度第一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我市的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力生生物科技”)榜上有名。作为一家以海洋生物健康产品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海力生生物科技成立于2004年,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不少科研项目被列为省、市重点项目,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博览会的金奖。

  扎根海洋生物健康产业近20年,企业已经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眼下,突出健康产业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特点的大健康产业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日益展现出巨大发展前景。对此,海力生生物科技迅速布局。

  然而想要竞逐大健康产业,考验的不仅仅是企业针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还需要看综合实力。海力生生物科技如何统筹眼前和长远的发展?又将如何集聚资源要素,抢抓“大健康”产业机遇,乘势而上?

  打造拳头产品,以高质量赢取信赖

  日前,记者走进海力生生物科技的制丸车间,只见一条近5米长的生产线上,制剂装备按照设定好的参数,源源不断“吐”出新鲜成型的金黄色固体丸粒,成千上万颗丸粒在传送带的振动下,高效有序地自动进入下一道工艺……

  “这一颗颗丸粒名叫脑元神胶丸,是一款由马面豚肝油、鲭、黄鲇鱼鱼体油和鲨鱼肝油为主要原料,并强化维生素A、D精制而成的保健食品。”海力生生物科技技术质量部经理顾斌洲介绍说。他表示,生产线展示的只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一环,实际上,企业生产的每一环都非常严谨。从原料端开始,企业就精心选择生产厂家,原料进厂后需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并严格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工艺标准进行生产,保证终端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作为海洋生物保健食品业内的拳头产品,脑元神胶丸备受市场的欢迎,销量不断攀升。”顾斌洲介绍,该产品多次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博览会,引得外地消费者争相购买,目前日产达180公斤,若是满负荷生产,产能可提升3倍。

  海力生生物科技的包装车间同样也忙得热火朝天,一瓶瓶灵芝胶囊成品正被包装机“穿上”紫色的外衣。“现在我们用上了先进的机器,自动数粒、自动包装,做到了产量、质量双提升。”海力生生物科技生产车间副主任傅建国说。傅建国是“元老”级员工,见证了企业的成长,他自豪地说,今年以来,企业光胶原蛋白肽系列产品的上半年产值已超4000万元。

  “手握过硬产品,才能在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海力生生物科技常务副总高银康说。他介绍,企业设有完整的新产品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1500平方米的保健食品GMP生产车间、4600平方米的出口食品HACCP生产车间,生产场所均通过了ISO9001、ISO2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GMP认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认证。

  躬耕市场多年,海力生生物科技已形成了固体饮料、保健食品、海洋护肤品和深海鱼胶原蛋白四大系列。其中固体饮料拥有30余个品规,保健食品分为灵芝系列、姬松茸系列、脑元神系列、海韵颗粒系列、鲨烯营养乳系列,海洋护肤品已打造“诗浪”品牌,拥有玻尿酸、七藻胜肽两大系列产品以及BB霜、面膜等产品,另有胶原蛋白粉、胶原蛋白果味饮料以及蛋白粉原料等深海鱼胶原蛋白产品。

  近20年时光,立足创新,严守工艺,海力生生物科技在东海之滨铺开了一张海洋生物健康产业大网。

  发力特医食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瞄准海洋生物健康产业,多年来,海力生生物科技的目标,绝不止于开发拳头产品,更在于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早在3年前,作为全市首家被列入全省“特殊食品风险智控应用场景”建设任务的海力生生物科技,就成功接入了全国首个食安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浙江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平台。“特殊食品风险智控应用场景”是该平台的12个应用场景之一,该场景主要运用AI智能、物联网、云分析等先进信息技术,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进行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环节的全程智控,推动特殊食品领域监管的精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高银康看来,海力生生物科技入选“特殊食品风险智控应用场景”试点,无疑是各界对企业的肯定和信任。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海力生生物科技拥有完整的新产品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保健食品GMP生产车间、鱼胶原蛋白粉HACCP生产车间,此般“硬核武器”为其勇闯特殊食品,尤其是固体饮料、特医食品新蓝海提供了澎湃的动能。

  据了解,固体饮料起源于方便食品概念,是用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供冲调或冲泡饮用的普通食品。早期固体饮料追求的主要是口感和消费便利性,但随着消费者营养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固体饮料也在品类上不断升级。“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研制出了15种添加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固体饮料产品,这些产品已进入北京、杭州、上海、天津等全国近百家三甲医院,满足病患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高银康表示,目前企业仅固体饮料一年的销售额已超3000万元。

  海力生生物科技并不满足于此。近年来,企业从产品的营养属性和品牌的健康理念出发,将目光瞄准了特医食品。“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高银康解释说。不同于固体饮料,特医食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在美国,约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约有27%,而中国大陆使用人群则不到5%,这也意味着,特医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必须抢抓机遇。”高银康介绍,数据显示,我国特医食品产业正处在上升期,每年市场规模在百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0.6亿元。“这个市场很诱人,但我国对此类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审批管理,近年来,我们相继投入了1000多万元,探索受众的营养需求,从产品配方、口味、质感、形态和品类上发力,从最初的学习模仿逐渐转为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他透露,目前企业已经被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指定为中国临床医用食品研发基地,今年特医食品有望获批注册。“预计获批后,我们一年的利润将翻上一番。”高银康说。

  科技创新驱动,跑出大健康产业“加速度”

  老龄化和后疫情时代,人们健康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升级”与“生命健康”正成为社会核心关注领域。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海力生生物科技又该如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在海力生集团研发中心,高银康指着一排排高科技仪器坚定地说。背靠海力生集团,海力生生物科技剑指创新。近年来,公司采取自行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方式,强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已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科研项目被列为省、市重点项目。其中深海鱼胶原蛋白肽项目为国家发改委国债支持项目,其在特医食品中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2011国家星火计划。2013年,海力生生物科技牵头申报的“浙江省海洋生物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第三个获批的、以舟山企业为主导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生物科技业内,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生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立原辅料、配方、工艺、稳定性等数据库,持续开展针对细分产品的配方、工艺的研究,加大对质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力度,系统化地保证各剂型、各类别产品的质量。“以大豆磷脂角鲨烯这一产品为例,我们科研团队花了近5年时间才研发成功。”高银康介绍。大豆磷脂是大豆油的油脚中提取的产物,具有降低血脂、清除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着、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而号称“深海黄金”“氧气搬运王”的角鲨烯是一种脂质不皂化物,如何将其两者完美结合并释放功效,多年来一直是业内难题。

  “光是筛选配方,我们就用了半年时间,原料必须要符合国家出具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还要考虑每一种原料的功效、成本、性质等。”高银康解释,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在产品开发阶段,需要完善的试验,这非常考验检测设备的精良和团队的专业性。原料选定后,制备工艺又是一大难题。原料剪切大小、乳化方式、加热温度、转速速率等每一项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成品的功效。“举个例子,实验过程中,原料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溶解性,并导致原料变性。”他说,在成千上万的实验数据中摸索找到“最优解”,就像在无尽的黑暗里找寻一丝丝光亮。在制造阶段,企业对设备的专业化、生产环境以及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漫漫长路,待配方、工艺成熟后,试验阶段的保健品还需经历小试、中试、量产、临床评估、功效学评估、质量标准制定、贮藏试验、审批等考验,历经层层关卡,保健品才能面世。“在业内,产品的研发有周期性,而且研发的成果也有不确性,知其难为而为之,多年来我们一直大投入做科研、做配方。”高银康说。

  对于未来,高银康满怀期待,他认为,当下大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企业才能乘势而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