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云仓”“海上环卫”共同发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1日 第 02 版 )

  □记者 陈斌娜

  本报讯  10月30日,我省“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据了解,这是联合国环保领域的最高荣誉。而这份荣誉的背后,亦有舟山的一份力量。作为该项目的其中一个示范地,这两年来,我市通过兴建“海洋云仓”,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守护海上蔚蓝。 

  “蓝色循环”项目采取“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我市于2021年底在普陀沈家门中心渔港码头,建成了“海洋云仓”集中预处理中心。该中心不仅能回收处置渔船含油污水,还能实现全流程监管。 

  在该中心的在线平台上,记者清楚地看到实时更新的数据:截至昨天,普陀现有6座码头建设了独立运转的“小云仓”模块;共有1370艘渔船回港“上交”了船用污染物,总量达633.33吨,其中含油污水632.29吨。 

  “海洋云仓”舟山运维中心的董帅告诉记者,这座“海洋云仓”主要服务普陀近1400艘船长在24米以上的渔船。目前,这些渔船已基本实现渔船含油污水、废矿物油、生活污水等水污染物减量化、节约化、安全化回收处置。 

  “其实垃圾前端收集,也是‘蓝色循环’项目的起点。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大的除了渔船上的油污水外,还有塑料瓶、废电池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舟山开展海上垃圾前端收集工作由来已久。

  2019年,舟山倡导废塑料瓶不落海。嵊泗为全县渔船、25艘公共客运船及各类海上作业平台全部配备了船用垃圾桶。嵊泗海上垃圾打捞处置量从2019年的7000立方米,逐年减少至去年的4000立方米。

  “家庭总动员,垃圾不入海。号召全社会的力量发动起一场保卫海洋环境的持久战。”2020年4月,渔嫂胡松素带领岱山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在全市率先发出“海上垃圾分类回港”的倡议。至今,该镇已累计回收渔用废电池6万余节,空瓶7万余个,废蟹笼2万余个。

  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相关制度,于2021年开始探索实施“海上环卫”机制,重点开展海上垃圾前端收集工作,进而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2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海上环卫”机制,落实了356个湾(滩)的保洁属地责任,配备湾滩巡查、海漂垃圾打捞、垃圾清运处置人员725人;创新运用科技巡查手段,提升清海净滩保洁效率;组建专业化海上保洁、海域海岸保洁以及湾滩志愿者三支队伍,并开展常态化湾滩洁化美化活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共清理处置海洋垃圾8248.4立方米,转运处置船舶垃圾2.34万立方米、船舶油泥包1.6万吨、船舶油污水27.65万立方米、船舶生活污水1.33万立方米,塑料垃圾等资源利用量达198.3吨。 

  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全民守护,让舟山的海更清亦更蓝。去年我市近岸海域一类海水占25%,二类占26.7%,与上年相比,一、二类海水的占比上升了9.2个百分点,水质总体稳中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