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舟山渔民转产转业的挑战与对策

周宇祥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29日 第 02 版 )

  □周宇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舟山作为我国重要渔业基地和海岛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要通过全面推进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提高渔民收入、优化渔村生态、展现海岛发展活力,交出海岛共富先行样板的时代答卷。

  一、舟山渔民转产转业的驱动力

  近年来,海洋资源的衰竭,中国近海鱼类资源总量下降近一半,直接影响舟山渔民的传统作业生活方式,舟山渔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根据《202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统计,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根据舟山市统计局的信息表明,舟山渔民近年来的收入基本稳定,不同县区的增长率接近,显示出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转移净收入对于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主要驱动力的作用,反映了政府保障力度的加强。但同时也显示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78.3%之多,说明舟山渔农户过于依赖转移净收入,而非从自身产业发展中获取收入。此外,市内不同地区的渔农户收入差距较大,普陀区的收入明显低于定海和岱山,表明在地区发展上还是存在不均衡,普陀区的渔农户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依赖自然资源的渔农户,不仅受环境变化、海洋资源枯竭等原因影响,反过来过度捕捞或农业活动还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舟山渔民转产转业面临的挑战 

  1.经济层面的挑战,体现在渔民从捕鱼到新行业的压力上。转向新的行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对于不少渔民来说,不仅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来学习新的技能从而获得新的职业资格,这包括报名参加各种培训课程的费用,也包括在学习期间无法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即使成功转行,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收入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2.作业方式层面的挑战,体现在传统渔业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海洋渔业迅速发展,捕捞量不断增加。但传统渔业生产方式也存在效率低下,作业条件差,资源浪费严重,产品加工贮运落后,信息化程度偏低,海洋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阻碍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我国渔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关期,亟须提质增效、促进可持续发展。

  3.信息层面的挑战,体现在渔民的信息渠道狭窄及信息资源滞后上。渔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渔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各生产经营环节中,渔民无法实现技术、资源、市场等关键信息有效共享,缺乏必要的合作机制。这导致渔民盲目生产经营,增加成本和风险。如,捕捞环节信息不通造成资源浪费,渔民无法做出合理的捕捞计划和决策;养殖环节技术不对称导致质量下降,渔民无法及时获取和采用先进的养殖方法和措施;加工环节信息不透明增加风险;销售环节信息不对称使收入减少。可见,渔民信息隔离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舟山渔民转产转业的推进策略

  1.共富工坊助力渔民就业创新发展。共富工坊是指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伙伴联合共建,以产业激活、品牌引领、电商直播、农旅融合、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等多种形式,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的工作场所。因此,可围绕党建联建的核心,顺应产业升级的方向,整合海岛资源、人文底蕴和产业优势,打造富有海岛风情的“共富工坊”,积极引导渔民投入转产转业。截至2023年3月舟山已经建成65家定向招工式的“共富工坊”,这些工坊共吸纳2139人就业,其中有288人来自低收入农户,通过就业每个人平均每个月增收了2984元。持续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实现“渔民增收、集体共富、企业增效、百姓增信”,助推渔民更好转业转产。

  2.科技赋能渔村渔业高质量发展。近几年来,舟山市大力实施渔船减产计划,发展科技赋能养殖,引导渔民实现转产转业。2015年至2020年,舟山市捕捞渔船数量减少774艘,总功率减少25.28万千瓦,此外,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升渔业资源监测、预测、分析和调控能力,使渔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在科技养殖方面,舟山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繁育海水特色鱼类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舟山市海水特色鱼类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助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实现渔村渔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通过渔民创业孵化器,可以为渔民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支持、资金援助、市场对接等服务,帮助渔民实现从传统捕捞业到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渔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和交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安全、可信、高效的传输和共享。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渔民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提高渔业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和风险,促进渔民的转产转业。具体来看,该平台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促进渔民之间在渔具、船只、检测设备等生产资源的共享,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渔民可以在平台上交流鱼货信息、分享捕捞经验、交易养殖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平台还可以根据产量等指标,合理分配渔民收益。渔民共享平台能够整合闲置资源,促进信息互通,优化配置和收益分配,其模式设计符合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该平台的应用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渔业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友好、渔民富裕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