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现代海洋城市 甬舟“先行者”向海图强

——甬舟一体化四周年记

周杭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27日 第 08 版 )

宁波舟山港北仑铁路港站集装箱 海铁联运作业场景

40万吨矿船靠泊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

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俯视图

  □记者 周杭琪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宁波和舟山虽隔海相望,但历史上血脉相通,地缘上一衣带水。

  2019年8月,甬舟一体化推进大会召开,宁波、舟山两市签署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随后传递出甬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密集信号——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产业集群共育共强,强化市场要素流动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共享,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共享,加强开放政策复制共享,谋划建设甬舟一体化示范区……

  “甬”结同心,风雨同“舟”,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行动,更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奔赴。眼下,剑指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的“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这两座“阿拉”城市正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对标“三地一枢纽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创造“1+1>2”效应

  打造世界一流强港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其中,宁波-舟山“两城一体”与北京等其他23个城市入围“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据了解,此次甬舟“一体”入围“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主因在于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的大港、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最快的港口,2022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准箱,稳居全球港口第三位。

  从世界大港,迈向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的底气源于甬舟两地创造的“1+1>2”效应。

  立足港口“最大资源”,厚植开放“最大优势”,就海洋资源禀赋而言,宁波海域总面积8232.9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岛屿614个;舟山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岛屿2085个,深水良港众多。

  因海而名、因海而兴、因海而盛,深知港口是甬舟两市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2018年5月1日起,《中国港口代码》中涉及港口名称“宁波-舟山”的文字全部修改为“宁波舟山”。这一杠的消失,标志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迈出了新的一步,也加速推动甬舟两地走向一体化,赋能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但即便港口“硬核力量”不断攀升,宁波舟山港意欲更进一步。眼下,随着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金塘港区集装箱码头、六横港区集装箱码头、锚地航道统筹共建共享项目等工程加速上马,港口发展正向着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维度推进。

  此外,根据《浙江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到2027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4000万标箱,集装箱海铁、江海河联运规模实现翻番,国际航运中心指数全球排名争先进位,港口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球重要港航物流中心、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和现代航运服务基地。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岛)建设取得成效,基本建成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世界一流强港。

  向东是大海。未来,宁波舟山港将携手深耕蓝海,进一步强化内联外畅,推动强基扩容,通过推进行政管理、口岸监管、营商环境、港口服务等一体化改革创新,使一流强港与一流现代海洋城市相得益彰。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产业科技合作升级

  要真正实现“一体化”“一家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空间规划协同布局、航运通道的高效一体是先决条件。

  近几年,舟山人都在讲甬舟铁路,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能把其中的细节说得一清二楚,比如需要修建10多公里的海底隧道,从哪起、到哪终、怎么建等等。未来,甬舟铁路开通,将结束舟山群岛不通火车的历史,补齐浙江“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宁波乘坐高速列车,可能只需30分钟便可到舟山。因此,每有交通相关信息,在舟山人朋友圈中都是“重磅”。

  串联起“甬舟一体化”的未来,根据《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2023年全市五大会战清单任务推进计划》等要求,今年甬舟铁路(舟山段)全年计划投资18.9亿元、甬舟高速公路复线一期全年计划投资9.9亿元。

  目前,国铁集团沪杭公司已原则同意甬舟铁路桃夭门和富翅门两座跨海公铁两用桥等工程建设提前至今年内启动建设、金塘海底隧道盾构机今年提前支付施工单位部分设备采购费用,跨越甬舟两地的高铁正穿山越海,呼啸而来。

  此外,作为构建水路一体枢纽场站(码头)、推进高品质特色车船设施重点工程之一,宁波北仑峙头车客渡码头(场站)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该码头是普陀区创建浙江省交通强国试点县(城乡交通一体化方向)的重要支撑项目,将为全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普陀力量。

  同时,六横公路大桥一期、甬舟危化品码头、甬舟石化互联互通管道、六横-宁波春晓天然气管道、六横公路大桥二期等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电力、管线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大陆引水三期项目取得新的突破。此外,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梅山、佛渡、六横区块联动发展实现新开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赋能,产业科技合作也不断升级。目前,甬舟两地正全力建设海洋生物产业中试基地,从技术原研到工艺放大再到规模生产的链式产业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在产业和科研服务、技术攻关、硬件建设、人才引育和项目孵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计划为宁波、舟山,乃至全国海洋生物企业提供中试研发、技术熟化、技术论证等紧缺服务。

  产业融合、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两地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在不少领域迈开了步伐。围绕石化、塑机、生物医药等共性产业,甬舟两地积极开展产业链对接,加强协同创新,打造人才飞地,取得了明显实效。例如联合组建新材料船舶研究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等均建成运行,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累计支持35个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入驻发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4个,带动9个人才创业项目在甬舟两地落户。

  公共服务提质扩面 现代治理协同联动

  曾经,舟山人赴宁波看病,费用结算是个老大难问题。而今,这样费时费力的办事体验已成为历史。

  今年以来,甬舟两地实施赴甬临时就医免备案及长住人员承诺制备案政策,同时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浙里办”APP等渠道,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网上办”“掌上办”。

  数据显示,上半年,舟山市178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开通住院、普通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通率达100%;惠及市外人员享受直接结算9.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43%;实现36家定点医疗机构特慢病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应通尽通”,开通率100%。截至目前,甬舟两地已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1422家。

  一体化进程加速,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小处看,共享的是两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构建的是有温度的生活圈。从大处看,共建背后实现的是两地创新要素的最优配置,释放的是最大的经济动能。

  截至目前,宁波、舟山两市通办事项从去年第一批103个事项拓展至211个。近年来,两市政务办加强联系沟通,共商合作事项,紧紧围绕两地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将合作事项范围由两地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向企业注册和变更、登记、企业参保登记、运输许可等涉企服务方面拓展,实现了异地通办事项200个以上目标。

  甬舟两地地缘相近,许多社会治理问题牵扯到两地多个部门。“一盘棋”格局下,如何同心同向、共同理顺社会治理难题?

  面对交通难题,去年,舟山高速交警支队已和宁波市交警局签订了《G9211甬舟高速蛟川互通交通组织管控方案》,方案明确了两地公安交警共同完成甬舟高速节假日大流量、恶劣天气等交通应急处置联勤联动工作预案,常态化联合管理机制。

  试水一年, 成效初现,今年,双方又将推进甬舟两地警医消一体化高效联动机制。“上半年,在支队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和宁波市应急消防局、宁波市交警局及卫健委进行了协调商讨,并召开了协调会。”舟山高速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补充,双方就甬舟两地警医消一体化联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商讨,也就《甬舟两地警医消一体化联动机制》的框架搭建形成了共识,初步明确在甬舟高速及定岱高速发生紧急事件后,两地警医消信息联系,应急联动方式。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宁波、舟山建立在高度认同、高度协同基础上的共建,方能构成真正坚实的发展合力,开启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为推进海洋强省、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眼下,宁波与舟山双向奔赴的故事仍在继续,期待“甬”结同心、风雨同“舟”的美好愿景渐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