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创新海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去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同比减少79.78%

虞仁珂 苗晨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21日 第 01 版 )

  □记者 虞仁珂 通讯员 苗晨颖

  本报讯  2022年,我市因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6亿元,没有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与上年的7.9亿元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减少79.78%。这是记者从昨天上午举行的舟山市海洋预警预报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我市拥有2085个海岛和1.94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海岸线总长2788公里,是典型的海洋城市。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一直以来不同程度影响着舟山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根据我市近10年海洋灾害的统计数据显示,海洋灾害平均每年造成我市直接经济损失约7.9亿元。

  “及早精准向社会大众发布海浪、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信息,预判各类海洋灾害的影响,做好海洋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工作,显得日益重要。”市资规局副局长夏志光介绍,为切实提高海洋预警预报的准确率,我市不断完善海洋观测设施建设和提升海洋预警报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开展了岸基观测站、波浪浮标、新型警戒潮位桩、堤前波浪观测等地方海洋观测站点建设。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新建了嵊泗泗礁和洋山海洋观测站;增设了对普陀东极海域、岱山鱼山海域观测海域浪高及周期的3米波浪浮标;在普陀塘头海洋灾害隐患区治理时安装了新型警戒潮位桩和提醒周围民众及时撤离的智能装置;在普陀朱家尖大桥和岱山江南山大桥周边新建新型堤前波浪观测系统,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海岛、海域、重要岸段和重点渔港的海洋观测能力。

  在预警预报准确率方面,去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海灾智防数字化建设,完成了海洋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市级节点建设,实现网格化预报国家、省、市三级无缝接轨,海洋灾害预警报网格精度从15公里提高至5公里,实现了海洋预报由“粗”到“精”的跃升。“今年在防范‘杜苏芮’‘卡努’台风期间,得益于智能网格数字化预报系统应用,预报准确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达到了84%。”夏志光说。

  据了解,未来我市将持续加强海洋预警预报技术创新、海上基础站点建设,筑牢海上预警预报减灾防线,丰富海洋预警预报精细化产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满意的预警预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