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寻找,一直在对话

——追溯舟山史前文明起源

庄列毅 曾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3日 第 03 版 )

2022岱山姚家湾遗址发掘

2020嵊泗黄家台遗址考古发掘

2021白泉区域考古调查

2021白泉区域考古调查

  □记者 庄列毅 通讯员 曾燕

  舟山,东海之滨的千岛之城。在它的土层之下,沉睡着多少人类生活过的遗迹?在多久之前,他们便在这里耕海牧渔,用血汗哺育、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继承和延续光荣与梦想……

  “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绕不开的文化基因,“我从何而来?”“我们的祖先到底为我们烙上什么样的印记?”总能瞬间点燃心中的澎湃。要去了解古代人类如何生活、缔结社会、传承文化,考古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近几年来,舟山史前考古佳绩频传,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定海白泉十字路遗址就揭示,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活动足迹已踏上这片海岛。2021年下半年,对白泉十字路遗址的最新考古调查再一次证实,这处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到6500年的河姆渡早期偏晚阶段;2020年10月,位于嵊泗基湖的黄家台遗址,将嵊泗这个边远海岛有人活动的历史上推了3000多年;2022年,岱山姚家湾遗址,不仅跟黄家台属于一脉相承的良渚文化时期,并证明当时这里已形成较为复杂的早期活动聚落……从定海本岛到边远离岛,从河姆渡到良渚、殷商……远古人类在海岛上写就灿烂的史前文明,其中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恰是舟山地区追溯历史本源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这一带先民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证明。

  作为考古工作者,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任记国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依托专业知识尝试拼复舟山群岛史前海洋文明发源、演化序列;作为舟山人,他似乎在每一次发现中,都完成与先民的对话:“如今,海岛的发展,是否如同你们的梦想?”

  他们是如何走来

  2021年下半年,在距离白泉十字路遗址一公里外的王家园小区,发现一片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遗址。任记国永远忘不了,看到探铲铲下去又拔出来夹带的碎陶片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

  当时发现了一些黑色陶器,表面还有隐约可见的纹饰。经多方求证比较,基本认为这些夹炭黑陶釜与河姆渡文化典型器物相似,类似于现在的瓦罐,用来存储或烹煮食物。除此之外,其他不少器物都带有明显的河姆渡早期偏晚阶段的特征,还有一些用裹着绳索的印棒自上而下转动压印出来的绳纹及手指捺文和圆镂孔纹等,舟山群岛早在距今的6000至6500年前,已有稳定而集中的人类活动,这也是迄今为止,在舟山群岛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舟山的考古步伐并不落后于周边地区。1975年,在定海白泉十字路附近发现一处史前文明遗址,专家认定与余姚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年代大致相当,距今6000年左右。任记国介绍,那时候,我市探索、发现不少史前遗址,不仅有定海马岙古遗址群、岱山衢山孙家山等,嵊泗黄家台也是那时候发现的,只不过因为技术原因没有挖掘。即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我市虽然文物总量不大,但新发现了一批保存较好的史前古遗址,形成以舟山本岛为中心,以海洋路线为脉络,向四周各岛扩散的史前文化传播全域性分布体系。钱塘江南岸至宁绍平原濒海地区史前文化演进过程中的主流文化类型,如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在舟山海岛已发现的史前遗址中,或多或少找到对应的特征元素。尤其是近两年来,通过科学考古田野调查,在岱山岛、衢山岛、泗礁岛、金塘岛等地陆续新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史前古遗址,形成以海洋为传播纽带,海岛为空间区域,发展出一定规模的史前海岛先民活动聚落遗址群,经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保存较好的史前遗址约有50处,这个数量随着考古调查不断推进,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距今6000多年前,舟山群岛的史前人类已有非常稳定的群居生活,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来到的呢?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此时已有非常稳定的生活,那么古人类对濒海、海岛的探索应该起源于更早,但目前舟山关于这方面遗存线索较为模糊。任记国说,目前省内嵊州、衢州等地都已发现万年以前古人类活动痕迹,福建、台湾沿海也有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而且距舟山相近的宁波市余姚井头山遗址,也表明此时文化状态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左右。那作为河姆渡文化的渡海者,和宁绍平原濒海地区文化演化一脉相承的舟山群岛,期待有新发现。

  第一批先民是如何来到岛上呢?距今7000-6000年前,整个宁绍平原是一个浅海,海岸到达今会稽山和四明山;杭州、余姚曾出土距今7000年以上的木桨,说明远古人类已懂得使用舟楫。不知道第一批先民是慢慢涉海而行,还是搭建木筏、小舟漂流而来?任记国说,因现有考古资料所限,也还不能准确解答。

  但任记国很乐观,他说,也许这些疑问的答案如同井头山遗迹一样,沉睡于各个海岛广阔的田野里等待哪一天被唤醒,这也是之后舟山考古工作的一个目标。

  说到这里,他想像着,当河姆渡的先民们在海边活动奔跑时,每每望着远方云遮雾隐的大小岛屿,有过多少感想,之后又用怎样的语言、梦想去发动、鼓舞周边的族人挥楫出海去探索那片陌生的土地。

  如今,浙江向海图强、勇立潮头的精神,是否就是那时埋下了种子。

  他们是怎样的人?

  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上,在临近海滨的岙口处,先民居住在木柱、横梁和地板搭建的干栏式房屋里,舟楫穿梭,炼泥制陶,煮海为盐,饭稻羹鱼,纺线织布……舟山群岛上,涉海而来的人安居乐业。他们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渐进式的扩展路线图,先是到达金塘或者册子岛,又慢慢到达白泉等地,之后脚步不仅遍布本岛,甚至开始向水文更复杂、条件更艰苦的边远海岛开拓,直到海岸的最东边。

  对于现代人,离开故土重新创业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不小的挑战,更何况远古时代,是什么促使他们离开?是生存压力和自然环境所迫?若大陆上完全有足够的地盘、资源支撑生活,又何至于冒着生死不知的风险漂洋过海。

  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近几年舟山区域考古调查的项目负责人朱雪菲不那么看。她相信渡海而来的人,定是河姆渡时期最优秀的人,聪明绝顶且勇猛精进,掌握着当时诸如天文、水文、航行、作舟等最前沿的科技,又具备开疆拓土、上下求索的决心。

  对于朱雪菲的观点,任记国深表认同。从甬舟两地已发现的一些古遗址情况推断,从河姆渡时代开始,人类的跨海远航已是相当的成熟,甚至在这之前至少有几百年或更长时间的探索,支持人们不断往返于海陆之间,并通过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建立稳定的航线,让人越走越远。这些一次又一次向自然学习、向风险发起挑战,一次一次找到陆地却不甘于停止继续出发的人,难道不能称为那个时代的先驱者吗?

  更何况,舟山群岛上已发现了人工种植水稻的早期稻作农业遗物。“那个时候,水稻栽培是个技术活。”任记国说。白泉区域发现的夹炭黑陶其实就是在陶土中羼和草类、谷壳等有机物烧制。以谷壳作为羼和物,表明当时原始居民可以极为便利地获得谷壳,也就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一定规模的种植;1994年,在定海马岙洋坦墩遗址,出土有稻谷压痕的陶片;近年考古发掘岱山姚家湾遗址发现了实物水稻遗物,这表示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到良渚文化时期,水稻栽培一直伴随着海岛先民前进的步伐,甚至可能在技术传承过程中加以改造,适应了海岛特殊的自然环境,琢磨出在海岛偏盐碱的土地上栽培水稻技术,真可以说是一群勤劳、聪明的远航者。同时,在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等海岛的史前遗址中,史前人类豢养家畜、食用海鲜的痕迹清晰可见,看来海产品作为一种稳定的食物来源,已出现在他们的食物谱系中。

  任记国说,近几年最让他感到振奋的舟山海洋考古成果,除了新发现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自然就是嵊泗黄家台遗址和岱山姚家湾遗址了。姚家湾遗址,是迄今省内最新考古发现的具有明确窑炉结构且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窑址。通过对遗址周边区域考证发现,这里先民活动方式十分丰富,不仅有农业种植,还有原始狩猎、濒海采集等食物获取方式。在这里建设窑厂,不仅证明着舟山史前先民掌握先进陶窑烧制技术,同时也表明遗址所在的区域形成过一定规模的兼具农业生产功能的定居聚落,有着稳定的陶器供应需求。似乎有原始手工业作坊特征窑厂,不知道对周边的陶器使用需求采取怎样的供应方式,甚至还可能包括对更远地区的产品供应。

  而黄家台遗址则集中展现了舟山群岛史前文化传播演变的原生面貌,虽然以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为主线,但在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下,逐步孕育出独特的、并不是简单依附的史前海洋文化。

  黄家台遗址是省内第一处科学发掘的沙丘遗址,也是省内地理位置最东北的良渚文化遗址。它不仅展现着踏上海岛的史前人类,对恶劣生活环境的适应,还保有着一套良渚文化中基本绝迹,早于良渚文化的崧泽文化的绳纹传统。任记国说,在良渚文化早期,两种文化伴生较为常见,但像黄家台遗址这样,一直将崧泽文化的器物制作方式沿用到良渚文化晚期,则十分罕见,也许可以用文化发展的滞后性解释。封闭的海岛地理环境,使文化传播有了间断,从而造成自身演化的缓慢。就好比如今的我们,有些潮流传播总比周边城市慢上一拍,新旧风尚有时会完美的互存很长一段时间……就像遗址不会孤立存在一样,文化的特色也不会孤立存在。分布于泗礁岛的夹砂绳纹陶器物,同样发现于岱山岛、衢山岛部分遗址采集器物上。

  朱雪菲感慨,仅用海上河姆渡,海上良渚来形容海岛文化属性还显得太过单薄,那些打着绳纹烙印的“海上良渚人”,绝不是一小队一小队尝试着进行登岛活动,他们相互关联着、相互扶持着、有计划、成规模地迈向海岛,将荒芜营建成心中的乐土。任记国也说,这些在各个海岛上长期活动的早期居民,还有着我们还未完全了解的联系与交流模式。

  传承与创新并存,坚守与冒险同在,是不是舟山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尽管这几年,我市新发现了一批史前遗址,但任记国也表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有些遗址还来不及发现就永远消失了,倒是在一些保留原如风貌的乡村、海岛还保有一些早期遗存,现在考古人员需要跟时间赛跑,尽可能多寻找发现先民努力生活的痕迹。

  先民们曾经活动过的残存遗迹片断默默地沉睡在地底,等待后人去发现,去读懂他们曾经凭借智慧与力量,努力营造出来的理想生活状态。如果来不及告知,他们也许已化成天上的星辰,看着后人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他们从未想到过的繁荣样子。

  他们将去往何处

  一旦开始展望,思绪就开始飘远。让任记国无限遐想的是,作为大陆渡海而来的文化种子,它有没有通过这些海岛的中转,有着更远的输出。有学者专家认为,舟山本岛是河姆渡文化海路传播的第一站,是稻作东传的重要中转站。先民们把稻米带上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漂流到日本列岛或朝鲜半岛,那么漂流时随带的稻谷、生活和生产工具及农耕技术等也就被带到那里。同样的,稻作农业的传播也可以在闽台地区的交流中,带到了太平洋其他岛国和地区……然而没有实证,先民的活动痕迹被茫茫大海掩盖地十分干净。不仅是向外拓展,甚至内部相互之间交流的痕迹也如水无痕。

  尽管目前舟山史前考古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白泉、马岙还是拓展到金塘、岱山、泗礁做基础调查,古遗址的文化属性大致在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文化也基本趋同于大陆文化。任记国说,对目前舟山史前考古任务来说,急需厘清还保有多少遗存,文化面貌和史前文化过程到底如何,能否补充完善舟山历史文化轴线。

  有一件事情让任记国印象深刻,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们前往某一海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帮他们开船的船工听说他们是考古的,随手从船舱角落里翻出一个带着泥垢的古生物化石,说是在这片海域捕鱼时带上来的,当时任记国对舟山海域的认识还十分模糊,被初次接触的化石骨头所震撼,又觉得突然打开了思路。既然要寻找海洋文化向外拓展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只局限于陆地,还要跟水下考古一起,从多角度空间尝试构建舟山群岛海洋文明脉络的基本时空框架。考古的方向不再局限于史前遗迹的探查,还可以从地质时期入手,从古代生物的活动轨迹中参照研究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如舟山西部海域陆续发现水下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就反映了舟山在数万年前优越的地理环境,而这样的自然环境,也是先民追求的理想生活空间。

  这也正附和舟山在近期努力探索推进以海洋文明探源为远景目标的海洋考古工作模式。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的调查、探究更有助于梳理舟山海洋文化向外拓展的脉络。曾经我市在古港口考古调查侧重于六横“双屿港”和岑港“六国港”,2008年至今,在国家、省文物部门的帮助下,舟山在六横岛及周边海域,围绕里钓山岛、岑港街道周边地区进行多方位探查,掌握了一批遗址、遗存、遗物资料,初步了解了六横岛和岑港一带历史遗迹保存分布情况,为后续开展进一步精细化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任记国说,舟山是东部沿海海上丝绸之路体系的重要一站,从历史文献和目前线索看,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古港口遗迹也有迹可循,最难的还是更早的时间脉络线,之后陆地临港型遗址考古调查也是工作的重点。但舟山海域水文条件复杂、本地专业考古力量有限,这不仅要求需要整合升级本地考古精干资源,还需依托国家、全省文物考古力量,共同搭建全新的浙江海洋考古舟山工作站区域业务平台。

  探索舟山海洋文明源头,守护舟山海洋历史文脉,建设海洋文化长廊,构筑向海洋进发的精神内核,舟山海洋考古任重而道远。

  数千年前,当时人们只有类似于独木舟这样简陋的海上交通工具,都有决心、有勇气挑战大海、搏击风浪并最终成功登陆,开创属于自己的文明,那么如今的我们,如何不能走向更远。

  图片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