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东极老家压箱底的一块碎布
是爷爷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救人的印证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2日 第 04 版 )
吴布跃展示爷爷留下的布
吴其早留下的布 采访图片由梁银娣提供
资料图
□记者 黄燕玲 文
从沈家门回东极的船上,64岁的吴布跃内心总有石头没落地的感觉,能不能为爷爷的义举添上实物凭证,就看这次他能不能在东极老家找到那一块布了。
什么布?那是爷爷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同战俘一起捞上来的一件军大衣上的一角,也从侧面印证了爷爷曾经带着几个兄弟摇着舢板参与营救。
“爷爷救过三个英国人,只可惜当初对参与救援人员进行调查时,不知道什么原因,爷爷并没有记录在册。奶奶曾经给三个英国人送过饭,英国人为了报答给了奶奶一枚乌金戒指、一枚港币。可惜,这两件物件都没有了,只剩下爷爷救人时一同捞上来的军大衣还留着,但这件大衣已经被剪开了,部分做成了鞋垫,还留下一块布存放在老家阁楼的旧衣柜里。”吴布跃说。
此番,他受东极镇文化站站长梁银娣之托,特意从沈家门赶回庙子湖老宅,就是为了找寻这块记忆中的布,也是为了让爷爷的义举被后人铭记。
在老宅阁楼里面翻箱倒柜,他终于找到了那块从军大衣上裁下来的布。而奶奶曾经和他讲述的故事也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爷爷救回来三位英国人
在吴布跃的记忆中,爷爷不善言辞,关于爷爷救人的事情,大多是听奶奶讲的。
吴布跃的爷爷叫吴其早。在村子里,他爷爷奶奶算是生孩子比较晚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发生时,奶奶已42岁,他们的大儿子吴云华,也就是吴布跃的父亲也有十二三岁了。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发生于青浜岛附近,当时附近庙子湖岛上的渔民起先接收到的消息是:“海上有很多布匹,赶紧去捞。”吴其早知道后便和几个兄弟摇着舢板出海了,希望能捞点布匹回来为家里人做衣裳。
但是出海以后,他们发现情况没那么简单,一起漂着的还有很多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此时,渔民朴素的想法就是救人要紧。于是,当时一起出海的渔民纷纷伸出援手,将落水的外国人救上了小舢板。吴其早的小舢板比较小,救了三名英国人也就满了。吴布跃姑丈的爸爸船比较大,救了十一名英国人。
船靠岸后,吴其早和其他人一样,将救来的英国人安置到了岛上的大庙之中。当时大庙之中具体安置了多少人,吴布跃并不知晓,因为在奶奶的讲述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些细节。
吴其早本想再去救人,但是没过多久,就有消息传来。日本人要来岛上搜查了。来不及多想,他就将救来的三名英国人送到了后山“黄岩岙”的一处草棚之中,此处是他出海打鱼时的备用休息地。若是遇到南风,船只不能靠南面码头时,他便会将船只停靠在北面的码头,随后自己上岸来这里临时休憩,有时也会顺便处理一下捕上来的鱼货。
吴布跃的奶奶对这个地方也比较熟悉,以往每次遇到南风天,丈夫回不了家,都是她来这儿给他送饭的。
正因为吴其早的及时转移,这三名英国人逃过了日本人的第一次搜查围剿。大庙里的其他英国人则被日本人带了回去,包括吴布跃姑丈的爸爸救上来的11人,至于有没有其他英国人被渔民藏到了其他地方,吴布跃也不得而知。
因为“黄岩岙”那里有现成休息的地方,三名英国人觉得还是舒适的。吴布跃的奶奶每天下午三四时的样子就会给英国人去送饭,每次送两餐,知道他们不会用筷子,奶奶特意带了调羹。当然,那年头物资匮乏,送不了什么好东西,只有一些番薯粥、番薯干,勉强充饥。但是奶奶还是拿出了稀罕的黄糖,这可是平常家里舍不得吃的。
奶奶是一双小脚,每次翻山越岭送饭不容易,英国人为了感谢奶奶,于是将身上带着的一枚黑色乌金戒指送给了奶奶,又给了奶奶一枚港币。
但是送了三天饭以后,日本人再次折返回来,对岛上进行了第二次搜查。这次搜查更仔细了,房屋内的床底、村落里的弄堂、山上、海边都搜了一遍,岛就那么点大,经不住仔细搜查,藏在黄岩岙的三个英国人就这样被日本人搜到带走了。他们之后去向如何,吴其早便不得而知了。
英国人留下的物件
英国人给奶奶的乌金戒指,后来被爷爷拿去还债。那枚港币奶奶则留给了吴布跃,但是在几次搬家中,找不到了踪影。如今回忆起来,吴布跃觉得很可惜,那是爷爷曾经参与过“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见证。但好在,他印象中,还有一块布的存在。
吴布跃回忆说,这块布被裁剪之前,是一件完整的军大衣。是爷爷在救那三名英国人的时候,顺手从海里捞上来的。但这到底是英军的衣服还是日军的衣服,就不得而知了。吴布跃听大姐说,爷爷很宝贝这件衣服,因为这件衣服浸泡了海水,爷爷还将它放在后门的大水缸中,用淡水浸泡着,将海水里面的盐分稀释出来。
爷爷后来身体越来越不好,只能卧病在床,这件军大衣也被家人拿出来,当毯子一样盖在爷爷身上,取暖。
后来爷爷走了,这件衣服就被奶奶剪开给家里人做了鞋垫。呢子布料在当时算是比较稀缺的布料,奶奶为什么不给其他人穿或者做成小衣服给孩子们穿呢?吴布跃说,一来,毕竟是过世的爷爷用过的东西,一般在世的人不会直接拿来穿,二来岛上物资匮乏,也没地方买做呢大衣的大纽扣,给小孩子做外套自然也没有办法。
正是因为呢子布料在当时是稀缺货,奶奶不舍得扔掉,思前想后,那就做鞋垫吧。当时解放鞋比较流行,奶奶给吴布跃的妈妈做了几双鞋垫。后来这块布就传给了吴布跃的妈妈,她又给吴布跃的妻子做了几双鞋垫。只是呢子这种布料不太适合用来当鞋垫,脚一进一出,鞋垫就容易缩皱在一块儿,没多久,大家便不喜欢穿了,这些鞋垫自然也就丢失了。
剩下的这些布料,就一直被保存在家里的木箱子中。当爷爷救人的事情再次被提起,这些残余布料也有了机会“重见天日”。
希望爷爷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
根据奶奶那些年的叙述,吴布跃知道爷爷当年也参与了营救,只是最后没有保下那三名英国人。但爷爷的名字并没有被记录在救助人员名册之中。
爷爷为什么不在救助人员名册中,这还得从几次调查说起。
针对有多少渔民参与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历史上有几次统计。1948年5月,当时的东极乡根据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要求,对“定海县东渔人岛居民”救助英俘事实进行了调查,查列出胡阿法等198位渔民的简要情况,上报了一份《定海县东极乡乡公所呈》,附了《定海县东极乡三十一年十月二日参加救护英俘居民登记名册》,之后浙江省政府依此发布了《褒扬清册》,这是目前为止各界长期使用的营救人员依据。因为当时调查仓促,此《救助清册》未将不愿接受“褒扬”人员列入,也未能顾及人员流动等因素。
2003年8月,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专门选派赴东极专项调研组,围绕《定海县东极乡乡公所呈》与《定海县东极乡三十一年十月二日参加救护英俘居民登记名册》挨户逐人核实,甄别救助人员的真伪。此次调研是解放后最全面和权威的一次核实。那次调查也调查到了吴布跃家,只是那时候吴布跃的父亲已经中风,很多细节回忆不起来,也讲不清楚。那时候的吴布跃还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采访父亲,也不知道“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故而没有放在心上。种种原因下,爷爷吴其早救人的故事在那次统计中,并没有被大家所熟知。
今年,夏志刚等学者因为辑录“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口述资料的关系,较全面地收集掌握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相关资料,也对中方参与人员名单等作一全面考查。而吴布跃爷爷的名字吴其早也在这过程中,走进了学者的视线。学者对此展开了调查,采访了吴布跃和他的姐姐,发现两者的口述基本上都可以对应起来。
近年来,随着“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细节被深入挖掘,吴布跃也通过新闻知道,“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渔民勇敢无畏的见证,爷爷能参与这样重大的营救事件,吴布跃为爷爷感到骄傲。
既然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吴布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爷爷的故事。所以当他得到梁银娣的委托时,立即开始在家中寻找港币和大衣做成的鞋垫,只可惜这两样东西在数次搬家中,都没了踪影,但他记得,那件大衣剩余的布料应该还完好地保留在庙子湖的老家中,于是立即买票从沈家门赶回了庙子湖的老家,令人欣慰的是,原来的那块布真的还在箱子底静静地等候着重见这一天。
如今,他已将这块布赠送给了东极镇“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保管。“我愿意将这块布料无条件捐赠,是希望能为‘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提供一些实物证明,也希望为相关研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吴布跃说。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是参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渔民的后代,爷爷的名字虽然没有被收录在参与营救的人员名单内,但他希望,爷爷的故事可以被更多人所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