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锦绣乡村踏浪来 千岛共荣谱华章
——舟山践行“千万工程”二十年纪实
沈晏 余海芳 张慧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4 版 )
迟名尊 摄
□记者 沈晏 通讯员 余海芳 张慧敏
21世纪初,随着渔业资源衰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舟山渔农民就业转业存在困难。“城市一朵花,农村豆腐渣”,“邋遢村”常年脏乱差,城乡差距较大。类似的状况,也是浙江当年的乡村通病。
如何加快改变这一局面?2003年6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依海而生的舟山人,素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千万工程”的实施和指引,在全国最大的群岛城市——舟山,引发一场“脱胎换骨”的热潮。二十年来,海岛乡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实现一次次历史跨越,完成一次次华丽蝶变。
当东极建起第一家精品民宿,开业当年一间房最高卖到1880元一天时;当五龙乡村民接过舟山首本农村不动产权证书,为“财产”变“资产”兴奋不已时;当昔日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上船跳村,成了省3A级景区村庄,游人如织时……人们惊叹发现,“千万工程”如同巨涛拍岸,激荡起村与村民生产、生活、生态嬗变的千层浪。
以千岛乡村为底,“千万工程”为笔,泼墨作画,舟山用二十年光阴,绘就海上花园城,绘就乡村振兴梦,绘就独具海岛特色的“各美其美、岛岛共富”新画卷。
海岛乡村的前路,建设的路径,群众的好日子,便藏在“千万工程”万千风景中。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初心如磐·筑就和美家园
舟山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相信许多人会脱口而出:通达的道路,优美的环境,蓬勃的新业态。
而在二十年前,“小小黄龙山,猪粪满沙滩”“边礁岙,黄沙村,当中夹死烂田岙”等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则展现了另一番脏乱差景象。
“千万工程”打响后,“邋遢村”迎来变形记。2003年以来,舟山启动“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进渔农村环境全域整治提升行动,实施农田综合整治、水生态质量修复提升、美丽城镇建设。
青砖黛瓦、木雕花窗、老式蒸汽火车、壁画墙、风情客栈……这里是定海新建村,漫步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游。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只是个偏僻山村,默默无闻。
蝶变的契机,正是“千万工程”。清理垃圾、拆除养猪场、迁移露天粪缸等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刮起了一阵阵“生态风”,不断刷新着新建村的颜值。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建村考察时说,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总书记的称赞让新建村更加坚定生态信心,2019年,以其为代表的“净零碳”乡村“舟山经验”获联合国人居署点赞,在今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人居大会上,作为乡村振兴与碳中和领域的中国经验获联合国人居署推介。
景由村中生,人在景中住,新建村的变化只是缩影。至今,舟山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占比达90%、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占比达1/3、示范乡镇覆盖率达88%,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域化。去年以来,还联动实施“花海彩林”“降围透绿”“花园示范村庄”建设行动,打造海岛和美乡村“一带一路一画廊”品牌。
“千万工程”改变的不只是人居环境,而是赋予乡村再造新价值的机遇,让乡村在有机更新中重焕生机,更和美更宜居。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乡村就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二十年来,全市农村公路优良率基本实现城乡同质水平;87座住人海岛基本解决供水问题;建制村班车通车率达98%,乡镇通班车率达100%;建成150座农村“星级公厕”;实现村村电气化。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乡村理当留住乡愁乡韵。在定海小沙后岸村,“农村博物馆”收集了犁、钉耙、箸枕等各类农具和生活器具近百件,目前全市已有这样的乡村博物馆14家。以此为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名录3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录2个,累计启动建设省级历史文化村落38个,建成33个。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更在于基层治理体系的迭代升级。涵盖村子发展方方面面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让群众从“袖手看”转向“动手干”;依托乡贤理事会、百姓议事团等载体,搭建维系乡情、和睦邻里的精神纽带,“约”来文明乡风;深化渔农村社区体制改革,打造了“海上枫桥”“东海渔嫂”等乡村治理特色品牌……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渐成型,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入快车道,实现省级善治示范村覆盖率68.6%,市级清廉村居覆盖率51.1%。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踏着新时代的节拍,未来乡村应运而生。什么是最适合的?村民最清楚。未来乡村建设便是以村民需求为中心,高标准打造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治理九大场景。短短两年,舟山未来乡村省级创建比例位居全省第一,整体智治马岙模式、村企联姻花鸟模式、数字赋能东极模式等一批标志性做法成功入选全省未来乡村典型案例。
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改变的不只是村民的生活,还带动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越来越多的剧组将视线投了过来,《欢乐颂2》《南方有乔木》《后会无期》等影视作品在舟山乡村取景;乡土与时尚“碰撞”,桃花岛海浪音乐节、衢山双龙湾电音节吸引游客、市民纷至沓来。衢山当地人程建军感慨:以前我开车几分钟的事,堵了1个多小时,一路上天南地北的各色车牌……乡村多了不少新鲜事。
有生态的好底子,叠加上各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要素,乡村成为一个充满想象的造梦空间,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画板。海岛乡村的样子,让城市更向往。
使命如炬·照亮共富之路
农民如何增收致富?这是永恒的民生课题,也是舟山推进“千万工程”的必答题。
把时针回拨到二十年前。因为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增收门路狭窄,2003年全市渔民收入仅增长1%。2003年12月24日,29名市级机关干部从定海三江码头登上了开往嵊泗县的茂盛轮,宣告着千名干部驻村制度实施正式拉开了帷幕。
从这一天起,二十年不辍,全市累计选派9940名干部赴渔农村基层,帮助渔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提高收入。再远的住人岛,也留下过驻村干部的身影。
建立千名干部驻村制度,是我市实施“暖促”工程的重要举措。这些年所带来的变化,很多渔农民深有体会:每年有上万名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渔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能领取“奖保金”;五保户集中供养,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贫困群体得到医疗救助;村民种的农产品,有驻村干部帮忙奔市场,拓宽销路……
建立千名干部驻村制度,更是舟山把精力向渔农村倾斜的重要标志。很多与渔农村发展、渔农民增收有关的“大动作”开始实施:低收入渔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战、“渔农村小康社区”创建工程、“百企联百村、百村建百坊”三年行动……
如果说,自上而下的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工程,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那么引领村村主动发力、人人主动参与,以内驱动力促进美丽经济进一步蝶变,则是舟山深化“千万工程”,对“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践行。
2004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舟山调研,桃花岛塔湾村是其中一站。铭记殷殷嘱托,塔湾村以旅游转型作为渔农民转产转业最有效的途径,念响“致富经”。
十九年来,村里民宿从十余家发展到72家,去年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余届侠侣爱情文化节、六届海浪音乐节等活动,品牌活动赛事引来了更多的关注者、参与者走进村里;先后获得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等荣誉。2022年,塔湾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5万元,较2004年增长约19倍。
花鸟岛则充满了“蓝色”浪漫。从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简陋的“空心岛”,变身人人都向往的“爱情艺术岛”,花鸟岛持续引进民宿创客、驻岛艺术家,举办了一系列艺术节、音乐演出、诗歌分享会,一跃成为了海岛旅游“天花板”。
不仅如此,嵊泗还推出了“跳岛游”产品,把花鸟岛和其他“网红岛”串联起来。像邮轮一样,途中在甲板观海听浪,每到一岛,可上岸游览,提升旅游体验感。
塔湾村有塔湾村的路径,花鸟村有花鸟村的办法。“千村千面”的舟山海岛乡村,因地制宜放大各自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出村企联建、农文旅融合等各条发展路径,衍生出直播电商、运动康养、文化创意等诸多新业态,全市50多个休闲渔业基地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旅游,增收致富路可谓百花齐放。
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增收致富路上,往往绕不开闲置农房和土地“再创业”。一方面是乡村需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利于村民“家门口”增收。对此,舟山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确保“再创业”规范化,有序生长。
外来创业者傅一琪第一个吃上“螃蟹”。2018年底,他和嵊泗县五龙乡的出租户代表,分别拿到了舟山市首本宅基地及住房使用经营权证书和农村不动产权证书。“有了‘三权分置’,就有了法律保护伞,我们投资也好,村民出租也好,都更安心。”他一口气租下了6幢闲置农房,打造集住宿、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民宿综合体,每年为村民提供0.8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租金,还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从昔日的人走楼空,到如今的以房招商,渔农村有了新“风景”,村民不务农也能有收成。
化更多“风景”为“‘钱’景”,舟山交出高分答卷:2022年,全市渔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8.09亿元,全市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24元,分别是2003年的8.0倍和8.4倍;全市渔农业总产值306亿元,比2003年增长4倍多。
村民、村集体经济的双增收,是“美丽经济”在千岛大地落地生根的最好见证,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实践。
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二十年来,舟山立足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把精神富裕摆在重要位置,一座座文化礼堂遍布城乡,一场场“三下乡”活动惠泽大众,一个个满载渔乡情怀的景观小品融入生活,渔歌号子馆、渔民画展厅、海洋艺术节等文化标识焕彩出新。
在文化的浸润下,渔农民可以是乡村的教育家、可以是多才的艺术家、也可以是生活的哲学家。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纷至沓来的各路游客,更让渔农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油然而生,精神面貌明显改变。
从增收到致富,从精神充裕到文化自信,这二十年,渔农民从内而外有了深刻改变。
勇力潮头·千岛奔向共荣
海域海岛,是舟山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势和潜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和难关。
2085个岛屿,占全省近一半,如何蹚出幸福路?二十年来,舟山以共富路上一个海岛乡村都不能少的决心,推动“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级,以更广、更深、更高的目标,提升海岛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这次回来,发现路面变宽了,也干净平坦了。”2015年,在上海浦东一家外企就职的岱山人林立军,时隔八年后第一次回衢山镇老鼠山村,老家的变化让他感到惊奇。记忆里,家门口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他每次从镇上回家坐车都要颠簸半个多小时。而今,原先低矮破旧的村屋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民宅,外墙贴着美观整洁的瓷砖,小院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林立军感慨:老家的变化太大了!
变化,源自于美丽海岛建设行动。2010年12月,舟山启动美丽海岛建设行动,确立了“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增效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社会发展和谐美”的“五美”建设目标,把美丽海岛建设与改善民生民计、推进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美丽海岛“升级版”。
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目标就难以实现。在美丽海岛建设过程中,舟山坚持全局谋划、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县(区)美丽海岛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构建起了“全域覆盖、层次分明、特色明显”的美丽海岛建设规划体系。
当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结合,变化随之而来。
道路整洁平坦,沟渠流水潺潺,休闲公园、广场随处可见……美丽海岛,风景如画。
住在小别墅,有线电视、网络家家可用,用电用水不再愁……海岛群众,生活舒适。
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除了原地提升,“大岛建小岛迁”这一历史战略对于边缘小岛的意义。通过迁入城镇化的大岛,小岛群众共享更好的医疗、教育等资源。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海岛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共同富裕的鼓点越来越急,“千万工程”迎着期盼,再次拓展新载体——2022年6月7日,“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启动。
透过“一岛一品、一岛一策”,30个各具特色、令人向往的美丽海岛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露营岛”东岠岛,“见山海”露营基地已于去年6月投用,创收100余万元,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最具潜力户外露营地;“禅修岛”葫芦岛,已投资600万元打造海景禅修酒店,特色风情街整体风貌已基本形成;“军港文化岛”小长涂岛,加快军港街、军事馆、老兵酒吧、军港集市等系列项目建设;“贻贝产业岛”枸杞岛,启用2.0版数字化养殖管理平台,打造贻贝全产业“一条链”管理平台……
“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首批12个示范岛,定位明晰,发展迅速,岛上21个行政村实现年度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幅17.9%,高于全市增幅8.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抱团中发展,在比拼中共进,正成为舟山推动海岛更快更多实现共富的创新举措。舟山打破海岛界限,串连成线打造了4条海上“同舟共富示范带”,以多岛联建激发乘数效应,与“小岛你好”示范岛形成你追我赶的奔富氛围。
透过民生“七优享”金名片,海岛群众从“宜居”迈向“乐居”,开启高品质生活。
遍布全市37家乡镇(街道)、153家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海岛老人“老有康养”不再是困扰;5G互联网教育加持,城乡教育共同体海岛全覆盖,海岛群众“学有优教”渐成现实;“共富方舟”载着医疗专家,每月2次岛际巡回送医上岛,海岛居民在家门口实现“病有良医”……
短短一年多,偏远海岛群众“看病难”“养老难”“教育难”等问题正一一破解。
海岛共富路越闯越宽广,越来越多的小岛,不仅拥有“诗和远方”的浪漫,也写满百姓的幸福生活,“千岛共荣、和谐共美”的海上花园城全景图跃然东海之滨。
行稳致远·城乡并肩共进
一条长约100.5公里的东海百里文廊,串联起定海8个渔农村乡镇(街道)的古迹、非遗、集市与风光。当地农户统一配上“服务六件套”,让前来游玩的“城里人”自主购买田间地头最新鲜最正宗的本地农产品,实现“土特产”田间直销。
无独有偶,在本岛另一端的普陀,“最美公路”螺塘线连接了东港城市和展茅乡村,沿途的山海风光、田园牧歌成为不少市民游客周末度假的首选。投资22亿元的“那云·星辰大海上的天空之城”项目加快进程,将成为全新的文旅地标。
在舟山,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城与乡的关系愈发密切,一体化发展步履愈发稳健。
城与乡不是对立,是共进。2003年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便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城—镇—乡—村”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把“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工程,二十年来,舟山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市级到村级牢固树立城乡统筹思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尤其是近年来,以东海百里文廊、螺塘线为缩影,舟山大力实施城乡提升工程,“星辰大海”计划已串联起城乡295公里海岸线,全面盘活沿线港、岸、村,奋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活力岸线;创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6个,其中嵊泗“山海奇观”和岱山“山海蓬莱”县域风貌样板区还被评为“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
沿着发展城市不忘乡村,各方面建设“同质同标”的发展路子,渔农村受益颇丰。
谈及渔农村对城市的贡献,很多人能想到乡村游,为“城里人”提供身心放松的场所,其实不仅于此。
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区来说,用于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是难题。而乡村很好缓解了“地”的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则优化了乡村营商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定海工业园、展茅工业园区等一个个产业园区随之落地乡村。
“千万工程”还为低效、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助力。比如去年沈家门中沙头多家企业搬迁到普陀北部乡村,使得原址破旧立新,为滨海大道沿线风景添彩。
乡村的快速发展,反过来支撑着城市,一种新型的“城乡互促共进”关系在形成。
更大的担当、更大的贡献,围绕着发展大局展开——
达州外派干部,到舟山学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先进经验;舟山两岸乡村文创中心成立,打造舟台农旅贯通创意、策划、生产、营销等整体性合作的网络中心,擦亮两岸文旅合作“金名片”;舟山首个乡村创业基地为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目前已汇聚农创客115人,外来人才占50%以上。
来自“千万工程”海岛实践的“舟山智慧”与“舟山方案”,在全国乃至世界回响。
二十年跨越发展、久久为功,所有这一切,便是乡村要去的方向,农民要过的生活。
时至今日,“千万”不再是最初的具体数字,与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舟山基因同频共振,绘就经济、文化、生态的万千繁华,改变乡村的命运,影响农民的未来。
百尺竿头更思进,舟山乡村的明天更令人期待。
未来画卷
二十年砥砺奋进,二十年硕果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舟山将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一带一路一画廊”品牌为抓手,以海岛乡村风貌气质提升、渔农产业兴旺动能激发、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强村富民示范地创建、“四治融合”乡村善治引领等五大工程为牵引,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的海岛样板,努力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
全域绘就海岛乡村画廊。制定完善小岛建设政策保障体系、“小岛十大”标准体系,加快培育示范标杆海岛。加强规划引领,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全面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有序开展空心村、空心岛综合开发利用。制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推进县、带、镇、村、居“五美”联建联创,到2027年,培育具有舟山特质的国际美丽小岛30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2个、示范带5条、示范乡镇20个、达标村258个、和美庭院2.5万户。“一带一路一画廊”实现五年“1150”目标,即建成海上“同舟共富示范带”10条,陆上“乡村特色精品路”10条,和美乡村风情画廊50个,绘就富有独特韵味的“百里海乡画廊”。
全力建成城乡融合样板区。大力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七优享”等工程完善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蓝色岛链”工程,加快水、电、燃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深化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星辰大海”计划,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到2027年,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3%,城乡供水同质化率稳定在96%以上,渔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8%,加快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村级物流服务站、乡村绿色能源站等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实现76%以上。
全面打造强村富民示范地。规范发展强村公司,推动“飞地”抱团扩面提质,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运营团队走进乡村,构建“专家+创客团队+基地农户”的农创客组团创业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康养运动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休闲农业重点县和美丽休闲乡村。到2027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80%以上,共同富裕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5:1;培育农创客2000名以上,招引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4000人以上。
新蓝图已然绘就,新目标催人奋进。舟山初心不改、实干为先,必将谱写新篇章。
“数”说发展
2022年,全市渔农业总产值306亿元,比2003年增长4倍多。
2022年,全市渔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8.09亿元,全市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24元,分别是2003年的8.0倍和8.4倍。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2.43:1缩小到2022年的1.57: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占比达90%、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占比达1/3、示范乡镇覆盖率达88%,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域化。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农房4717套、闲置土地760余亩,出租农房的渔农民户均增收3.2万元,全市发展渔农家乐(民宿)2743家,带动就业2.1万人,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公厕规范化运维实现保留村100%全覆盖,全市美丽乡村先进县、示范县、未来乡村创建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
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同质。截至目前,37个海岛实现供水一体化,农村公路优良率达87%,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率100%,区域乡村学校受援覆盖率100%,县域医共体建设覆盖率100%。
基层治理全面优化。截至目前,1镇3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省级善治示范村覆盖率达68.6%,居全省第三;市级清廉村居示范点覆盖率达51.1%;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建成率分别达100%和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