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州:“卖风景”走上致富路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1 版 )

摄影 记者 陈永建 通讯员 任夏玲

  □记者 陈斌娜

  驱车沿着朱樟线一路东行,驶入朱家尖东部一个环山抱海的村落——莲花村樟州。

  十月的樟州,碧海青山,日出如画。

  “双节”长假期间,村中游客如织,赏村景、尝海鲜、乘舟去、踏海浪……村中有景,景中有村,人在景中行。

  樟州,因背靠一座樟州山得名,三面环海。

  这里是舟山首个小康渔村,任央昌、邱安全、王沛国3名船老大先后获评“全国劳模”。

  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村子一度陷入萧条。2003年“千万工程”的启动,樟州重获生机。 

  20年来,樟州人凝心聚力,深化“渔文旅”融合发展,一步步将这个偏僻山坳,建设得风生水起,闯出了一条海岛渔村的共富新路。

  海岛乡村振兴“舟山样板”“美丽故事”,正在樟州精彩上演。

  一村一心,改变传统渔村的“命运”

  在刚刚过去的8天长假,樟州游客如织。 

  村中停车场里泊满了来自江浙沪等地的车辆;街道小巷,三五成群,人来人往;港湾里,休闲渔船忙着带客出游、垂钓……

  看着车来人往的游客,今年70多岁的樟州“老支书”、“全国劳模”邱安全十分欣慰。

  樟州曾因渔而兴,是舟山首个小康渔村。当地还曾流传过一句话:“阿拉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苦户,都是万元户。”

  邱安全记得,2000年时,村里捕捞渔船有150多艘,从业者有千余人。普通船员中,很多都是慕名来“淘金”的外来务工者。这曾是樟州人的骄傲和自豪。

  但随着渔业资源衰退,樟州再次徘徊在“十字路口”。

  “穷点没关系,可以改变。只要人心齐,干群使力向前,就能再富起来。”邱安全深信不疑。

  2005年,邱安全退休,王沛国接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探索转产转业之路。

  思前想后,他决定带领村民走一条由传统渔业到新型休闲旅游业的转型路线。

  之后的几年间,借力朱家尖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樟州以“渔”为媒,加大渔家乐、休闲渔船、游艇等休闲渔业发展力度,全年经营收入1000余万元以上。

  年近60岁的张国祥,是名“减船转产”渔民。2021年,捕了40多年鱼的他在村里的休闲旅游船上岗,任船长一职。

  七八月是旅游旺季,游客多。张国祥每天就忙着带一批批游客出海体验渔民生活。

  “休闲船上的船员,多是渔民出身。樟州渔民年龄结构逐渐老化,所以我们鼓励渔民产业转型,促进渔民增收致富。做旅游是条好出路。”普陀朱家尖街道莲花村樟州支部副书记沈艳芬说。

  这些年,樟州通过激活渔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渔文化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山一海,从“卖鱼”变“卖风景”

  樟州,从“卖鱼”变“卖风景”,踏上了一条致富新路。

  小兰头沙滩,被称为樟州的“后花园”。

  碧海、金沙、大草坪,绵延的海滩上方,配上散落的精品民宿,各美其美。随手一拍,皆是养眼的明信片。

  因这片美景,这一带已建起民宿30余家。今年7月,张伊丽的父母投资170多万元新建的“臻欢阁”民宿正式营业。内设客房6间,房价从700至1700元不等。

  “七八两月,我家生意还是不错的。”张伊丽说,父亲也是名转产转业渔民。原本家里打算将新建的毛坯房子出租给他人做民宿,但后来父母考虑再三后还是决定自己经营。

  簇新的房间,推窗见海,阳台赏日落,露台观日出……这些“美丽卖点”,让张伊丽家民宿逢周末必满,日常住客也有八九成。

  “现在越来越多的渔民,主动上岸吃起了旅游饭。今年我们村又有20多名弃捕上岸。”沈艳芬说,在樟州,哪怕村民自己不开民宿,光靠出租闲置的房子,每年也有十几二十万元的租金收入。

  目前,樟州民宿已增加到70多户,渔农家乐有50余户,去年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收入约10万元。

  海清、滩净、景美,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樟州人将渔村“轻放山海之间”,把“盆景”变成“百花园”。

  如今的樟州,生活污水实施纳管,建成省级公厕2座;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点线面结合,全域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近年来,樟州以渔业为基础,通过产业、旅游、生态、文化等深度融合、差异定位,结合星辰大海计划,积极推广强村公司模式,启动实施了村级闲置土地和农房激活计划,对小兰头沙滩区域进行了沉浸式打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研学体验、渔村电商、美丽乡村夜经济等新业态。

  2017年,樟州首批上榜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村,打造了共同富裕渔村新样板。

  从“吃海”到“卖风景”,樟州人又一次拿到了新的“幸福密钥”。

  一品一韵,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打造“生态美”“产业美”和“自治美”的和美渔村,樟州,实现了从“拥挤渔村”到“处处皆景”的美丽蝶变。

  身着时尚套装、戴着墨镜的樟州村民邱灏馨,最喜欢的是村里的“同舟广场”。这处面积近600平方米的场地,以前不仅堆满了各种渔具及杂具,而且腥臭味浓重,路人皆捂鼻而逃。

  “经过整治,露天堆场现已成为大家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场地。我经常在那里跳广场舞。”邱灏馨说。

  这种“丑小鸭”变“天鹅”般的变化,在樟州随处可见:

  曾经的卫生死角,现已种满了绿植;老建筑风格的民居墙面上,绘上了艳丽的渔民画;狭长难行的村道已被拓宽;围栏上随意的几条蓝线,映衬着海边人家的生活……

  至今,樟州村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古民居修复、风貌冲突建筑物整治、环境景观提升等,并通过“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打造渔家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氛围,见缝插针布置点缀花草、米格菜园、渔民画、渔业生产工具等渔家元素。

  渔村的华丽转身,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这两年,樟州深耕红色名片,以红色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村落为依托,在原有“碧海红韵·渔村樟州”党建长廊的基础上,改造“一长廊、一场馆、二广场”,整合文化礼堂、村史馆、综合文化楼、原村办公楼、乡村博物馆等阵地资源,拓展了一批感染力强、集红色教育和渔旅研学为一体的海岛共富基地,海岛红色风情辨识度越发清晰。

  如今的樟州,“海上莲花、渔村樟州”的乡村文化韵味浓郁,“渔文旅”融合发展更成为樟州乡村振兴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