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躬耕乡野 致富于民

刘一乐 王菲 张树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0日 第 03 版 )

  □记者 刘一乐 王菲 通讯员 张树宏

  初秋,在风吹稻香的乡野间,在硕果累累的果园里,在郁郁葱葱的大棚里,经常可见舟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自我市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舟山各县(区)留下了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穿梭海岛、躬耕乡野的奋斗剪影。争当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他们把科技扶农助农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中,在千岛之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着汗水,让一个个新、优、特品种在田间落地生根,一项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在海岛开花结果,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日前,记者跟随市农科院粮油、蔬菜、水果3个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看他们如何在美丽田野绽芳华。

  粮油科技特派员团队——

  送技下乡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用取土器采集盐碱地土壤装进袋子,拿出尺子量出高粱的高度并一一记录……9月27日,市农科院原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吴国泉顶着初秋的烈日,佝偻着腰,和粮油技术团队的4名成员一道在普陀区六横镇小郭巨的盐碱地进行取样、考种。

  “我们在这片试验地里试种了12个品种的高粱,要从中筛选出适合在舟山盐碱地种植的品种,为六横盐碱地垦造打基础。”随行的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朱家骝告诉记者。

  挖掘潜力增加耕地,市农科院积极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举措,持续推进海岛盐碱地改造工作,稳步利用盐碱地种植粮油作物。近6年来,该团队先后参与岱西火箭盐场集中垦造耕地项目和六横小郭巨垦造耕地项目,共引进32个耐盐碱晚稻品种(系),连续3年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中进行适应性试验,成功筛选出一批耐盐碱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总结出一套盐碱稻配套栽培技术,为海岛资源集约化生态化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们粮油技术团队成功申请了‘舟山盐碱地酿酒高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期通过筛选适宜当地气候种植的优质高粱品种,引进开垄播种施肥一体化生产机械,总结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指导种粮大户生产种植,逐渐建立起百亩示范田并在当地进行推广与实践,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热情,带来增产增收。”吴国泉说,引进的矮秆高粱适合盐碱地、涝洼地和复垦地种植,改良利用海岛盐碱地的同时也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是在破解盐碱地改为良田难题的实验上,就是在指导农户种植的田野间。就在前几天,吴国泉带领团队在岱山衢山、高亭、秀山等地的高粱地观察高粱生产情况,并现场解决农户实际生产种植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现在正值高粱抽穗灌浆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节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确保农户增产。”吴国泉说。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市农科院丰富创新科技指导模式,首次在岱山区域设置常驻技术员,建立服务团队微信群,选派乡镇科技特派员,组建粮油服务团队,蹲点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主要农事季节和自然灾害前后及时到田间地头查看,指导农户生产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助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近两年来,市农科院粮油团队先后承担了“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鲜食玉米新品种优质绿色高效设施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等粮油科技特派项目6项,引进“春优927”“春优T30”等水稻杂交品种8个;“美玉20号”“苏科糯1801”等鲜食玉米品种18个,“烟25”“普32”等番薯品种15个;“中薯6号”“浙薯956”等马铃薯品种12个,分别在岱山高亭,普陀展茅,定海马岙、金塘等地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

  “量身定制”高效栽培模式助力海岛共富

  “姚所长,这批‘釜山88’番茄长得很好,很多农户看了都说想种这个品种。”日前,岱山县金荣家庭农场的经营户金荣刚,乐呵呵地向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姚金晓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去年,姚金晓在外地考察时,得知“釜山88”番茄品种采摘期长、口感好、适合海岛种植等特性后,向金荣刚推荐了这一品种,并为其试种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让农业有竞争力,让农民有钱赚,这就是我们科技特派员的价值所在。”姚金晓倍感欣慰。

  近年来,市农科院组建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提供科技“金点子”和技术帮扶,把成果实实在在传授给“田秀才”“土专家”,为海岛、乡村“量身定制”瓜菜高效栽培模式,不断提升农业创新支撑新区乡村振兴服务效能,助力海岛共同富裕。

  每年,市农科院都会举办瓜菜新品种展示示范会,邀请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主体负责人、种植户实地观摩瓜菜新品种长势表现,交流探讨栽培技术,不断推进海岛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一对一”“点对点”服务机制,精准掌握村(企)需求,既当科技服务员,又当瓜菜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推销员和农资采购员,充分利用网络、微信、视频、电话等渠道方式,积极开展线上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和线下培训服务,有效解决村(企)技术需求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助力当地产业兴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帮助农户规划适合种植的瓜菜品种,推荐茬口安排;提升土壤肥力,宣传推广农作物防病害知识;助力研发现代化设备,提高作物亩产值……千岛大地遍布市农科院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的足迹。

  近日,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杨飞带领团队走进普陀登步岛和桃花岛,宣贯由该院起草制定的市级地方标准《登步黄金瓜生产技术规程》与《桃花小白瓜生产技术规程》。“从去年开始,我们经过实地调研、申报、专家论证、立项、成立小组、组织起草、技术审查等步骤,制定了这一地方标准。”杨飞介绍,该标准日前已正式发布实施,可有效规范登步黄金瓜和桃花小白瓜的科学种植标准,助力产品提质增收,进一步打响登步黄金瓜和桃花小白瓜品牌。

  去年6月,我市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市农科院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以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地为目标,针对小岛农业现状及特殊性,制定“小岛你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方案,印发《“小岛你好”农作物种植实用手册》。深入海岛,为岛上居民带去先进农业技术和种植理念,推广适宜当地栽培的瓜菜作物,全面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助力展现各尽其美、岛岛共富的新图景。

  “下步我们还将联合相关部门着手起草《六横五星土豆生产技术规程》,为当地农户‘量身定制’高效栽培模式,全面提升土豆栽培的科学化、技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五星土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海岛共同富裕。”杨飞介绍。

  水果科技特派员团队——

  引种套种助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在葡萄棚里套种其他作物,会不会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阶段、出菇后栽培管理等阶段对温湿度调控有什么要求?”在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副院长、农艺师王呈阳的微信里,经常会收到种植户的的一些咨询。

  时下,葡萄采摘正进入收尾阶段,葡萄种植户们也开始忙着筹备套种松茸和瓜果等。

  在舟山市定海区昌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2公顷的葡萄种植大棚里,只有少量的葡萄挂在枝头。该合作社社长朱悦桢正在葡萄架边开沟、整地、铺叠栽培原料,准备给葡萄园套种大球盖菇。

  “经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去年在葡萄园套种大球盖菇,每亩新增收入2万元以上。”朱悦祯告诉记者,今年她打算套种0.3公顷大球盖菇。

  葡萄是我市第三大果树,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葡萄采收后,农事活动少,土地闲置时间长,不少种植户未能有效利用葡萄园的空间。在9月葡萄采摘后套种大球盖菇,能够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王呈阳介绍,种植大球盖菇所用基质为农作物秸秆,腐熟后是较好的生物有机肥,且种植过程中基本不需要使用农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明显。

  合理布局新品种,开展引种试验,王呈阳和团队成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近年来,他们引入17个葡萄新品种开展引种试验,从中筛选出8个适合本地种植的葡萄品种如“巨峰”“阳光玫瑰”“黑宝石”“寒香蜜”等;引进青皮火龙果、黄皮火龙果、红皮燕窝果、燕窝果4个新品种,改善了火龙果品种相近、品类单一的现状,也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新品种火龙果相比普通品种的火龙果,市场溢价率超过200%。”王呈阳说。

  近年来,由于受到病虫害、不良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粗放管理、采摘不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晚稻杨梅、皋泄香柚等我市主导的传统名果均呈现品质下降、果实风味缺失、栽培效益停滞不前等问题。

  针对这些状况,市农科院设立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的农业项目,通过“杨梅果蝇防治技术”“杨梅高效施肥技术”“皋泄香柚灌溉技术”“皋泄香柚套袋技术”“皋泄香柚施肥技术”等方法,开展专项技术研究,强势助力晚稻杨梅、皋泄香柚提质增产。经过多年深耕培育,我市晚稻杨梅、皋泄香柚产业已成为部分农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产业。

  革新栽培技术、推荐主栽品种、普及与推广新型栽培技术,指导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等农业信息服务……水果产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不止于此,他们还积极为各乡镇(街道)主体提供省、市各级项目申报信息与途径,为种植主体提供项目申报思路、内容及技术建议等,充分发挥特派员示范推动作用。

  本版图片由市农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