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曙:我的亚运关键词是“中国自信”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09日 第 03 版 )
□记者 陈逸麟
打开阔别多日的办公室大门,将一件件来自亚运村的纪念品摆好,普陀区教育局的体育教研员、国家级裁判员丁曙给自己泡上一杯茶,静享片刻惬意。
10月6日,结束亚运田径比赛执裁工作后,丁曙回到了舟山。作为本次亚运会国内技术官员(NTO),他参与了田径项目跳远和三级跳远以及马拉松赛等8场比赛的国内技术官员工作。
“这是我首次执裁这样高规格的比赛,令人终生难忘。”丁曙说,10天的亚运体验,他的关键词是“中国自信”。
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在田径大项上揽获19金。丁曙执裁的8场比赛中,中国选手夺得了6金,更获得了中国队亚运史上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看着五星红旗一次次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升起,丁曙心潮澎湃。
“每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总会眼眶一热,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丁曙说。
除了奖牌数,赛场上的一处处高科技细节也让丁曙倍感兴奋。“以前国内办高规格赛事,裁判的设备基本都是欧米茄等国外品牌。”丁曙说,这次小到跳远项目的起跳板,大到整个场馆的仲裁录像系统,用的都是国产品牌金陵、海康威视,这是一大进步。
场馆设备国产化,执裁更加公平公正。
在丁曙执裁的男子跳远决赛中,一名运动员“满板”起跳,脚尖几乎正好落在起跳板的远端线上,一时间,连机器都无法判断是否犯规。“我们马上调取仲裁录像,多名裁判从各个角度反复观看,深入研究讨论后最终确认成绩有效。”丁曙回忆道,从现场来看,中国器材的精细度、科技水平,丝毫不比国外品牌差。
亚运会田径裁判团队共有200多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共同执裁的十天时间里,丁曙结识了不少同行。
“来参加亚运会的裁判员、教练员,或多或少都会说几句中文,他们购物会用支付宝,出门打‘滴滴’,很享受中国科技感十足的生活。”丁曙说,不少国外的朋友、同行都表示向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采访期间,谈及这些赛场内外的点点滴滴,丁曙仍会时不时眼眶一热。今年56岁的他经历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于亚运,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前两次亚运会都见证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这次杭州亚运会展示给世界的又是一个全新的中国。”他告诉记者。
10月20日,丁曙又将启程前往杭州,执裁亚残运会。他的案头,摆着一本《残奥田径竞赛规则2023》。这段时间,他正忙着仔细研究各项残奥竞赛规则。
今年的舟山群岛马拉松赛已官宣11月开赛。丁曙告诉记者,结束亚残运会的执裁后,他还将担任今年舟马的裁判。“亚运会田径比赛,舟山去了4个裁判。我们学到了很多大赛的办赛经验。”丁曙充满信心,“今后舟山举办各种大型田径赛事,也会更加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