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 让世界看到舟山风采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舟山4分钟”的台前幕后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25日 第 02 版 )

舟山全体演员手拿荷花和暖场节目演员合唱共舞

舟山节目登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舞台 市文化馆供图

  □记者 黄燕玲

  9月23日晚上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中,舟山作为继杭州之后第二个出场的地市,表演了节目《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60位演员,用4分钟的时间,通过对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等元素的诠释,展现了舟山磅礴的海洋特色,彰显了舟山人大气的性格。

  当6名舟山航海学校的学生和2名舟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步调一致,将8米高的船帆缓缓升起时,整个节目达到了高潮。船帆上“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8个大字展现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中,带着美好的祝福,向世界展现舟山风采。

  《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由市文化馆进行编排。从接到通知到正式演出,时间不过短短3个月。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配乐和编排、召集演员、协调服化道,向世界谱写一曲关于舟山的盛歌?近日,记者采访了节目策划者、市文化馆馆长王海,演出带队负责人、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凯,节目导演、市文化馆表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孙琪以及其中的舞者谢凌俊,请他们共同还原这3个月为亚运备战的经历。

  ■音乐原型曾“出征”北京奥运会,请来亚运圣火采集仪式音乐制作人进行“老歌新编”

  收到舟山要在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中演出的消息时,已经是6月份了,要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节目构思、可行性分析、道具制作、服化定制以及演职人员排练等,时间可谓相当紧张。

  通知的内容中,对节目的形式并没有完全确定。现场到底是像运动员进场一样,以行进式的方式进行表演,还是在一个固定舞台的表演?面对未知,王海当即决定做两手准备。

  虽然节目的呈现形式还不能确定,但是主题已经非常明确。开幕式仪式前表演由全省11个地市各出一个节目,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本地特色。舟山的特色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海洋。

  在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于海洋的文化元素颇多,渔民号子、舟山锣鼓、跳蚤舞等,但是这些元素毕竟是单一的,无法在亚运会这样大型的舞台中全面展现舟山的海洋文化。该怎么办?一幅集合了“舟山渔歌、舟山锣鼓、船帆、摇橹”等元素的画面在王海脑中慢慢清晰,他说:“我们要设计一个属于海洋的律动节目。”

  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既要内容丰富,又要视觉感强烈,是摆在孙琪面前的难题。“不能所有的元素一股脑儿地往里堆,要主次分明,又要过渡自然。”孙琪说。好在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舞蹈编导,这些都难不倒她。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设计,最终,一个大气磅礴的节目诞生了。

  舞蹈动作是演出的重中之重,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节目的配乐。关于《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的配乐,还涉及到另一场体育盛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音乐的原型是嵊泗渔歌《摇橹谣》,对于这首歌,孙琪印象深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带着这首渔歌、带着舞蹈演员前往北京,作为浙江表演团队的的一分子,在鸟巢外围做暖场演出。

  “时光一晃15年,没想到这首歌能再次在国际体育赛事上被奏响。”孙琪激动地说。能参与到奥运会和亚运会中来,这首歌也实现了它的“大满贯”。

  但是如何让这首歌在经历了15年之后实现“老歌新唱”,体现新时代的特色,凸显大海的壮阔?市文化馆从杭州请来了著名音乐制作人张全武对歌曲进行重新改编。

  张全武是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上《良渚之光》的音乐制作人。在对舟山的风土人情、风俗风貌进行深入了解后,张全武在歌曲中加入了节奏感强的鼓点,在歌词方面,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编。“劈风个吔,劈风那个又斩浪哎;推舟个嘞,推舟那个似快马哎。”“春润渔家幸福长哎,幸福那个长。”悠长的歌声中,舟山新区的形象缓缓展现在大家眼前。

  刘凯说,其实这首歌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原汁原味的舟山话版,另一个是大家听到的普通话版。无论是哪个版本,各有韵味。最终导演组选择了普通话版,希望舟山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懂和传唱。

  ■6名零基础的学生,一群文艺工作者,共同演绎代代相传的时代精神

  从服装的设计中,不难看出演员分工的不同。本次节目演员分为多个部分,有舟山锣鼓的表演者,有渔民号子的表演者,还有男女舞蹈演员。

  这么多演员怎么在短时间内凑齐?得益于多年来市文化馆全民艺术的普及,让短时间内找到60名演员成为了可能。他们有的是文化馆的业务骨干,有的自己开了舞蹈培训机构。为了能更好地在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中展现舟山海洋文化,他们几乎投入了全部的业余时间,尽心尽力排练,舞者谢凌俊是其中之一。

  “能站上这样的舞台,是我们的荣幸。”谢凌俊说,虽然他之前参与过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的演出,也在CCTV荷花杯中获得群舞金奖,但能在家门口参与亚运会的演出,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谢凌俊说,排练期间,因为每个人白天都有工作,排练一般都在晚上,常常排练到深夜。由于舞蹈走位要和亚运会现场进行贴合,他们需要一个大型的排练场所,因此有时候他们就是在体育场的室外场地进行排练。恰逢盛夏,汗流浃背成了大家的常态。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抱怨。60个人的节目,考验的是凝聚力。“不能拖团队的后腿”是每一个人的信念。

  整个节目中表演渔民号子的有8位演员,其中2位是渔民号子传承人,而另外6位则是毫无舞蹈功底的舟山航海学校学生。

  为什么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又是这样一场重要演出中,启用毫无舞蹈功底的学生?

  孙琪给出了答案。这些航海学校的学生就是舟山航海的新生代力量,是海洋文化的传承者。当舞蹈的最后,他们跟着老一辈渔民,一起将长达8米的船帆缓缓升起,让“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展现在开幕式现场,有“年轻一代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舟山的海洋精神代代相传”的寓意。向海图强,向海而兴,舟山的海洋精神正需要这样代代相传,才能走向未来。

  为了演好这个舞蹈,6位学生暑假都没有回家,从早到晚地刻苦练习。“一开始他们也有过犹豫。从没接触过舞蹈的自己能完成这么重大演出任务吗?但是我告诉他们,他们需要体现的,不是舞蹈技巧,而是我们舟山人一种最本真的精神面貌,最真实的情感。慢慢地,他们也在一次次的排练中找到了感觉。”孙琪说,在这场舞蹈中,每个人都看到了团结的力量。

  ■8米高的船帆、具有设计感的服装,服化道每一处都有舟山人民的巧思

  舟山的演出在各方面都用尽了心思,在服化道上就得到了充分展现。

  大家看到的8米高、6米长的船帆,是王海设计的。船帆上的“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是来自舟山人民对祖国的诚挚祝福。

  别看船帆的设计大气醒目,在舞蹈中是画龙点睛的存在,但是在大莲花的第一次彩排,就遇到了困难。

  正式演出时,两个节目之间,留给演员出场、摆放道具的时间并不久,也就几十秒。

  道具船帆高达8米,和演员出场口的高度非常接近,而出场口上方就是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如何在短短几秒内,不磕碰电子屏,又快又安全地将道具运送出去?

  考虑到节目的流畅性,现场并没有多余的搬道具的工作人员,所有的道具都需要演员自行移动搬运。为了能在正式演出中不出纰漏,演员们在彩排中,通过不断调试,终于从出口中央找到了一个正好运送船帆进出的角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让演出效果更震撼,就连舞蹈演员手中的橹,都经历了好几次的打磨。一开始橹过重,舞蹈演员挥舞起来,特别是单手拎的时候比较吃力,修改后的橹不仅轻便,也更具质感。

  在服装上,市文化馆也修改了好几个版本。大家在开幕式暖场舞台中看到的最终版,是从杭州特意请来的新锐设计师设计的,在海洋文化元素中结合了时代性,加入了富有年轻活力的动漫元素。

  “相比较以往的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的表演服装,我们这次的颜色更靓丽,袖子更飘逸,肩部线条更流畅。”孙琪说。这主要是考虑到演出场馆巨大,要展现舞蹈的力量感,还需要将衣服作一定的向外“扩张”,让视觉上更饱满。

  正是因为在细节处的一次次打磨,才有了观众看到的精神饱满的舟山节目。

  ■一天的等待,精确到秒的上场时间,所有的辛苦浓缩在大莲花的4分钟

  待到亚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的当天,每个阶段的时间都需要非常精确的把控。

  舟山的演职人员23日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开始化妆;11:30出发前往大莲花;15:00完成各类安检到达大莲花进行候场;17:15将锣鼓、船帆等道具运送到演员出场的出入口;18:00正式开始表演。

  也许是带有海洋特色的演出大气磅礴,打动了导演组,舟山的演出被排在杭州之后第二个出场。

  “演出相当成功,这离不开所有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从8月到现在,我们一共去大莲花正式彩排了两次,每次为期3到4天。”孙琪说。因为时间紧,在大莲花的彩排大家以每个人熟悉自己的定点位置,熟悉场地为主,不再进行动作的修改。

  但是,第一次正式彩排之后,还是对道具做了一些更为精致的修改。一开始,“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八个字只有一面,考虑到体育馆是360度的场景,因此最后在帆船的另外一面,也加上了这个八个大字,让更多的人看到来自舟山的祝福。

  彩排是辛苦的,每次接到排练的通知后,需要第一时间赶往杭州,一般到达杭州已经是凌晨了。第二天清晨五六点,全体演员就要起床为彩排做准备。而彩排完毕也已经是深夜。

  一个好的节目无疑是对舟山的一次宣传。彩排中,其他地市的舞者看了舟山的节目后,对舟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有机会一定要来舟山一趟”。

  除了《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演出外,舟山的演员还有一次出场机会,就是所有暖场节目表演完之后,舟山的所有演员手拿荷花,和大家合唱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