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鼓励舟山海岛编修乡镇(街道)、村志 完成乡村振兴的情感追循
吴福贵 孙国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22日 第 05 版 )
□吴福贵 孙国生
乡镇(街道)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村是传统意义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地,是国家整体构架中最基础的单元。乡镇、村志编纂较府、州、县志晚,据《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记载,始修于宋,它作为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在整个方志系统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乡镇、村志的视角更为微观细致,内容涵盖相关乡镇(街道)、村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乡村发展和变迁的生动记录。这些内容构成了大部分中国人关于自身归属和历史记忆的精神寄托。
“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组织编纂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基于新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202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至2025年,乡镇(街道)志编修覆盖面在30%以上。舟山与我国其他内陆城市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文化,尤其是渔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乡土文化和精神信仰。这些独特的历史记忆,也是海岛乡镇(街道)、村志编写的资源富矿。
随着社会的变迁,渔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传统的渔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变,伴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的改变,延续了千百年的自然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以岛屿、村落为单位长期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生活习惯、乡土文化也随之消失。抢救乡村历史文化刻不容缓,趁其未消失之前将其记入镇村志,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舟山海岛方志编修现状
舟山作为我国首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县治以来,历史上舟山先后编纂过14部县、州、厅志,1部岱山镇志,9部普陀山志。《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自1985年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以来,在两轮修志中,全市共编纂出版市、县(区)志10部,其它各专业和部门志72部。
过去编纂的县、州、厅志,从记述的范围来看,涵盖了舟山历史的主要阶段,记述了各时期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人文等内容,虽然覆盖所辖岛屿,但记述内容多于宏观,从整个县域范围衡量和选取,重要的人和事件记述相对有限。“郡之视邑,犹邑之视乡。郡不能专而详,必有待于邑,邑亦不能专而详,不又有待于乡耶!”乡镇(街道)、村志所记内容多是比较微观、具体的,这些翔实的资料能够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研究各海岛的历史和现状,以制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管理等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目前,全市36个乡镇(街道)有9家完成了志纂,有29个村编修了村志。
二、当前海岛乡镇(街道)、村志编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编修各有侧重。乡镇(街道)、村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乡一村区域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是地方志诸多种类中的一种。尤其随着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海岛乡村面临小岛迁,许多村落被合并,原有的乡村景象和痕迹已逐渐消失,不复存在。把乡村的乡土文化、风俗人情和发展进程及时准确记述、保留下来,为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保存第一手资料,传承弘扬传统文明,日显迫切和必要。基于这种现状,各级还没达成共识,在乡镇(街道)、村志编修工作上,各地的发展不均衡,覆盖比例相差较大。开展乡镇(街道)志书编修最多的是普陀区,5个镇(街道)完成志纂,完成率达56%;定海区3个、岱山县1个乡镇(街道)完成志纂,完成率分别是33%、14%;村志方面,岱山县有26个村(社区)完成志纂,定海区1个、普陀区2个村(社区)有志纂。
二是编修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一些编纂出版的乡镇(街道)村志,对志书的框架结构、体例风格、内容记述、入志标准等有不同程度疏漏,篇目设置不够严谨科学,资料采集不够全面,史实记述不够完整和规范,有流水账式,有工作总结式,也有宣传报道式。一定辖区范围内村村相连,村与村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大同小异,资源、经济类型比较相似,民情风俗、人文环境互相渗透,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差异不大,在地貌气候、风俗物产、语言习惯及大事等记述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出现这种相同或相类似的内容,某种意义是一种浪费,也损害了村志的存史价值。
三是普遍面临经费缺口问题。足够的经费保障是编修乡镇(街道)、村志的物质基础。一本乡镇(街道)、村志的编修耗尽了编者心血,从开始启动编纂到最终修订成书,往往耗费数年时间,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很难成事。我们以村志编纂为例,一本村志编修估算需要经费10万到15万元,一个县(区)的村、社区数量差不多近百个,这就需要千万以上的投入。如果把编纂任务交给村社区,有的村是无力也不愿开展此项工作。反映“差钱”的问题较为普遍。
四是编修力量相对缺乏。当前乡镇(街道)、村志编修还面临人才匮乏,编纂力量跟不上。县志以上有专门的编纂机构,乡镇(街道)、村志则不同,除了聘请部分有经验的老同志外,有的编修处于自发状态,一般是委托地方志部门编写,乡镇(街道)、村委会组织人员收集资料,也有很多村志由村两委组织编写,或是个人参修。人才的缺乏导致正在编修和已完成的志纂质量参差不齐,削弱了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虽然市、县(区)地方志部门尽可能工作前置,运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志、家谱以及相关史料,通过上门指导,帮助查找、收集、提供资料,召开培训班的方式提供帮助,助推基层志纂成果扩大,但由于本身力量就不足,每年要完成大量业务任务,也无力参与基层编修。
三、海岛乡镇(街道)、村志编修中需把握的问题
一是主动扛起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修史。历史作为承载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最好载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镇(街道)、村志编修工作即便在整个大中华历史中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作用。一部完整的乡镇、村志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乡土教材,爱国从热爱家乡起步,人们通过学习了解乡土文化,熟知自己家乡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情、物产资源、山水土地、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这些对增进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加深对祖国、故乡的热爱,更是延续文脉传承文明的需要。舟山海岛历史上经历多次海禁内迁政策,各岛屿变迁变化有所不同,呈现出的乡土文化、风俗人情和发展进程也不尽相同,全面记述各岛屿历史,为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保存第一手资料,也是抢救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传统文明。
二是探索“一域全景式村志”“一岛一志”编修模式。一域全景式村志,就是通过一本志书,尽量全面收录一域所有的行政村(社)、自然村的自然、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全景式展现一域乡村文化。实行一域全景式村志,有利于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整合各级地方志机构对一本村志的经费投入,在最大范围内完成村志编修,保证村志编纂“不差钱”。把同一区域内的村(社) 全部囊括进来,在志书编排中,可以把各村(社区)的相同或相类似内容,如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物产风俗以及大事要闻等,提取出来进行统一编写,合并“同类项”,在各村(社区)的篇目下仅保留其最具特色的部分,既增加志书的资料价值,增强可读性,有效地减少村志“雷同”现象。“一岛一志”,就是以各岛屿为基本单元,以乡镇或村为志篇,如一域全景式村志相同,整合内容,尽可能保留各自原有特色内容,以精炼的文字、志书的体例、档案的形式,打造海岛微型版志书文化,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三是加强编修工作的组织领导。舟山海岛多,分布广,岛居情况各不相同,编修海岛志,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项独特工作。我们要对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强编修工作宣传,将地方志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表对标,逐项清账归零。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解决“有人编”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从事镇村志编纂的人员,均未接受过正规的地方志业务培训,有些镇村志主编,虽然算是当地文化名人,但对地方志的有关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把加强对基层修志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业务指导,作为市县两级地方志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我们要发挥熟知乡村历史典故的本地耆老的作用,通过各级方志部门的指导、培训,培养出合格的方志编写人才,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还要,突破固有的修志模式,在保持专业人员修志的同时,应扩大修志的渠道和路径,大力动员倡导专家修志、大众修志。落实好经费保障,各级将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村组织也可以动员乡贤筹措资金,尽可能从工作环境、图书资料、数据资源等方面为编修创造条件。
四是分批次分阶段推进编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这为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集中力量组织乡镇(街道)、村志编修恰逢其时。鉴于目前我们海岛实际,可以放眼未来5至8年时间,在对各海岛基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批次分阶段展开编修工作,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尤其要做好顶层设计,乡镇、村志从启动编修到出版应控制在3至5年内,一鼓作气按照纲目编拟、组织发动、资料收集、编写修改、三审三校、组织出版等进度倒排时间表,市、县(区)志办搞好检查督促和协调,上下协力推进志书编纂工作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舟山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