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人文化宫:

擦亮“文化惠工”品牌 解锁职工“幸福密码”

沈晏 穆红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22日 第 04 版 )

  □记者 沈晏 通讯员 穆红燕

  定海新河南路上,东门菜场旁,舟山市工人文化宫静静矗立,等候着职工的到来。“下班后去哪儿?”“去工人文化宫上课!”这一幕,成为越来越多我市职工的新时尚。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作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的主心骨,市工人文化宫在市总工会的引导和推动下,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两性两化”运作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积极打造“文化惠工”品牌,不断“刷新”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艺汇演、公益讲堂、技能培训……天天有培训,月月有活动,如今的市工人文化宫,化身“工”字特色文化集群地,为职工构建新时代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

  “点单”服务 更合职工“口味”

  培训什么?通过分析培训需求、征集意见表格,市工人文化宫力求需求是真实的。

  而相比这种广覆盖的惯用方式,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穆红燕喜欢趁着职工来培训的机会,面对面点单。“有职工和我说想学古琴,我记下了,打算10月试推培训班。”

  “舟工课堂”是“文化惠工”旗下的“工”字号系列子品牌之一,是对培训课堂的统称。翻开9月的“舟工课堂”课程,一共15个课程,分为技能类、文体类和生活类。其中新课有6个,咖啡制作、微信公众号运营、非洲鼓、飞镖教学等。

  从中窥见,如今的职工需求,和以往大不相同,育婴师、面点制作等传统就业培训占比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就业新需求。五花八门的非技能类培训,今年以来更是新课频出,彰显着广大职工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聚焦职工多元文化需求,每天都有课、每月有新课,最大限度吸引职工广泛参与,市工人文化宫愈发热闹起来,到文化宫上课成了不少职工业余生活的“固定节目”。

  课程的持续丰富,也得益于市工人文化宫的改造。为了提供更加优质多样的服务,市工人文化宫于去年改建完成,除了外立面和内部装修的焕新,功能布局重新规划,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声乐室、电子商务室、画室等,5层高的主楼几乎设置得满满当当,急救培训基地已完成挂牌,育婴护理及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基地在审批中。

  这其中,拥有10台球桌、宽敞整洁的乒乓球室,颇受职工的喜爱。下班后一得闲,就会有职工前来切磋球技,基本每天都要到晚上10点多,乒乓球室方能熄灯。

  作为“工”字特色文化集群地,市工人文化宫提供的不仅仅是身心上的素质提升,还有思想上的凝心铸魂。党的二十大、八八战略等精神,融汇课堂之中,让职工业余时间也能思想“充电”,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近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

  为了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培训更高效、更便利,市工人文化宫推动数字文化宫建设,在运维浙里办“职工培训”模块的基础上,摒弃“客随主便”惯性思维,实现“舟工讲堂”和“送艺进企”线上点单,近期还将上线场馆开放申请功能。

  把职工所需放在第一位,提供“点单式”服务,市工人文化宫公益性服务性方向坚定。

  共建共享 奏响社会“合唱”

  怎么培训?这是道难题。

  各类培训课,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撑。尤其是不断新增的形形色色的新课程,对教师资源和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市工人文化宫做好培训工作带来了考验。

  这道难题,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市工人文化宫给出的答案,是推进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通过宫校结合、宫协联合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

  “比如我们为协会提供活动场地,协会为我们提供免费的教师资源。”穆红燕告诉记者,目前,市工人文化宫已与乒乓球、飞镖、汉文化、舞蹈等领域协会达成合作。在古筝室,记者还了解到,十多架古筝均通过资源置换,由培训机构提供。

  由此,通过充分利用舟山市场化程度高、社会资源力量丰富等优势,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让职工有了专业指导,让机构有了活动场所,也让市工人文化宫省下了不少支出,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不断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节支只是一方面。在市工人文化宫深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增收有了更多途径。

  去年改建完成后,市工人文化宫有了2个标准化、现代化的多功能厅,分别可容纳100人和200人,满足不同的会议需求。“在定海,能够容纳200人规模的会议厅非常少,我们多功能厅的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我们的多功能厅对外开放,主要满足基层工会的会议需求,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穆红燕表示。

  从曾经的“独唱”升级为社会力量的“合唱”,市工人文化宫在共建共享中进发新活力。

  主动“出去” 把服务送身边

  9月8日晚,“唱响劳动赞歌 凝聚奋进力量”舟山市职工文艺汇演在中铁宝桥(舟山)有限公司党建广场举行。音乐说唱、二胡独奏、舞蹈、魔术等节目轮番上演,百余名职工参与观看,看到精彩处,不时传来喝彩声,不少职工拿出手机拍摄。

  这样的效果,在穆红燕看来并不意外,因为演出的团队——市职工艺术团早已名声在外。“节目都是职工自编自演的,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穆红燕道出秘诀。

  早在2007年,市总工会整合资源,以市工人文化宫为阵地,广泛吸收具有一定艺术专长、热心公益事业的职工,组建了市职工艺术团,送文化下基层、进企业。

  “为了适应职工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艺术团的节目一直在更新,团员一直在轮换。”穆红燕说,今年以来,市职工艺术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文艺汇演,主要慰问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和小岛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地处偏远,职工数较多,精神文化生活却很匮乏。艺术团把文化活动送到他们身边,服务‘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市职工灯谜协会带来的灯谜活动,与市职工艺术团的文艺汇演如影随形。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也少不了灯谜活动。今年已开展文艺汇演、灯谜活动16场。

  牵头开展文艺汇演、灯谜活动,是市工人文化宫持续深化“两性两化”运作模式,让公益服务“走出去”的生动缩影,打造没有围墙、覆盖全域的职工精神家园。

  “舟工讲堂”公益培训走进市信访局,传授插花技巧;走进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舟山中心支公司,组织职工心理健康课;走进市交通运输局,以“增强团队协作及沟通”为主题开展素质拓展课……“舟工讲堂”,是市工人文化宫把培训课堂送进企业的文化品牌,让职工足不出“企”就能学上新知识。

  从宫内到宫外,招揽承办各类文体赛事,今年以来,已先后承办第四届舟山市职工乒乓球比赛、全市青年职工诵读比赛、“全民迎亚运 职工展风采 齐心奔共富”千名职工健步走活动、定海区第十届乒乓球锦标赛,助力开创职工文体活动新局面。

  进企业、进车间、进工地,有演出、有培训、有赛事,“走出去”的市工人文化宫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更良好的服务口碑,有了更多“新名片”。

  力推“两性两化”,让“文化惠工”走“新”更走“心”,市工人文化宫里“冒热气”。

  坚守“工”字号初心,市工人文化宫已打造成为一座“工会+”文化服务综合体。

  本版图片由市工人文化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