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东海石村”黄龙岛
淳朴渔村勤绘“共富”美景
胡园园 王文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13日 第 05 版 )
本版图片由嵊泗县黄龙乡提供
□驻嵊泗记者 胡园园 通讯员 王文波
2004年9月12日早晨,首届黄龙乡渔民开捕节现场,锣鼓喧天,“蛟龙腾飞”。130多艘当地帆张网船列成方阵,整装待发。群众自发组成了舞龙队、健身操队、腰鼓队,巡街表演节目。紧随其后的渔民运动会、文艺晚会将活动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当天,岛上像过年一般热闹。
时隔十九年,2023年8月13日,嵊泗黄龙乡迎来第二十届渔民开捕节。沿袭旧制,为开捕祈福,体现当地地域人文和渔村海港风情。如今的渔民开捕节,已成为黄龙岛上一年一度的重要节庆活动,是黄龙人民心中不可代替的标志性庆典。
对于岛上人而言,开捕节是他们心中对平安作业、丰收高产的朴素祈盼最热切的表达;对于岛外人而言,开捕节是一个小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展示窗口,见证了这座小岛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聚焦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宏伟目标,勠力同心、拼搏进取的奋斗历程。
新成就
二十载,春华秋实,初心不改。
二十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2004年10月1日,黄龙乡南港至大岙的公交班车正式开通,这座高低起伏的小岛终于通上了车,岛上人“以车代步”的梦想成真;
2008年,黄龙乡探索出的分类分级实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模式,在全省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现场会上加以推广;
2011年,黄龙渔绳结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围“省十大新发现终评项目”;
2018年,黄龙乡顺利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并被评为2018年度小城镇综合整治省级样板乡镇,改变了人们眼中“臭”黄龙的形象;
2021年,黄龙乡完成全市首个“渔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改革试点,72幢农房所有权全部自愿有偿退还给村集体,是我市渔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022年,黄龙乡创成国家卫生乡镇;
2023年,黄龙乡完成大钳风情海岬(渔俗)体验区,东咀头民宿聚落片区建设加速推进,旅游前景令人期待……
二十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却是黄龙人点滴奋斗的漫长积累。二十年间,“八八战略”像是一把“金钥匙”,带领黄龙乡这座东海小岛迈入高质量发展,带领这座小岛从一个传统渔村成功转型成为一座充满渔家韵味的现代海岛旅游目的地。
二十年里,小岛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黄龙流传着“小小黄龙山,臭鱼烂虾满沙滩”的俚语,形容的就是过去岛上沿路晒臭鱼烂虾的脏乱场景。如今的黄龙岛,海岛自然风光优美纯粹,渔村环境干净整洁,海上石文化独具风情,成了游客跨越山海前往打卡的“网红岛屿”。
以生态复绿促进全域共美,以“三大革命”推进“千万工程”,以构建基层治理“生活圈”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抓产业求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事项,以抓民生、谋福祉,加大惠民利民力度……黄龙乡通过海岛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建设一个风景宜人、文化独特、产业多样的新时代海岛美丽乡村。
“东海石村、古朴黄龙”石文化体验岛,正阔步向未来。
新目标
砥砺奋进二十载,如今再踏新征程。站在历史新起点,今后,黄龙乡将继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聚焦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宏伟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担当实干,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绘就新时代海岛乡村“共富”图景。
结合自身优势,黄龙乡将抢抓“小岛你好”发展机遇,促进民生福祉;依托岛内重大项目、大小黄龙区位及港口岸线优势,全力谋划生态价值的转换,打造海岛渔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推动渔业产业整体提升,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结合嵊泗海岛公园建设规划,围绕石文化体验岛定位,将渔村传统文化融入产业经济和空间环境建设,打开全域提升、以文促旅的新格局。
洁环境、抓基建、优布局 海岛面貌日新月异
曾经,环境卫生是黄龙岛的“老大难”问题。生活垃圾遍地、地面污水横流、海漂垃圾铺满渔港海面……近年来,黄龙乡大力推行由乡党政负责人领办、各村承办的“项目领办制”,通过每周梳理各点位的问题,派单到具体负责人,实行机关干部包干“到村到网格到户”,形成干部抓落实、群众成主力、社会共治理的良好局面。此举让黄龙乡实现了从全市环境卫生的“落后生”到“洁净美”的“模范生”的华丽转身。
租一辆车,从南港村出发,沿着东环线一路向前,步步皆景。沿途将经过大钳风情海岬(渔俗)体验区。这里有承载海岛记忆的大钳嘴头灯塔、梦幻浪漫的“珍珠云梦”、岛上最佳日出观赏地“听风话海”等一批“网红打卡点”。据黄龙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这里将成为岛上旅游业态的集聚区,将建设民宿群、游客接待中心、渔文化体验馆、茶吧、餐厅、直播间等。其中,龙岛“新”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已在此成立并发挥作用。
上半年,黄龙乡共有政府投资重点工程新建项目5个,总投资5670万元,截至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3340万元,其中有关海岛形象的工程进度完成率达59%。各个村庄景观不断完善,形成“一步一景”美丽乡村体系;通过“两面一线”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一湾一策”美丽海湾建设与保护加快推进。
眼下,黄龙乡新一轮整岛功能规划布局已启动,以“三生”融合发展,“三宜”有机统一为目标,将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整体谋划,打造美丽乡村海岛样板。
稳渔业、促旅游、建工坊 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做好转产转业渔民的上岸后半篇文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黄龙乡正在大力推进养殖业,积极开发陆地化、工厂化养殖新模式,与渔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渔业+电商”新模式,培育市场主体,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此外,探索海上养殖乡镇抱团互补新模式,依托特色共富工坊,多渠道帮助渔民灵活创业、就业和稳定增收。
近期,黄龙乡尖峰岙区域,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工厂化水产养殖场及特色海洋文旅项目正加速建设中,投产后预计可年产5万公斤南美白对虾、1万公斤海水鱼。此外,位于大岙区域的海马室内养殖基地已经开建,工程总预算1000万元,将打造集室内海马养殖、海马产品加工和科普推广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日前,在黄龙乡的小梅子海域,一养殖合作社养殖的生蚝迎来丰收季。因该海域养殖生蚝肉质饱满、口感甜嫩,深受市场喜爱,不少客商慕名而来。该合作社今年预计可产生蚝40吨。
端午前夕,嵊泗县黄龙乡“一碱粽情”共富工坊揭牌成立,由该共富工坊制作的黄龙特色碱水粽口感甜糯、回味无穷,订单蜂拥而至。工坊开办一周,粽子订单已超8000单,成交额超30万元。近年来,黄龙乡坚持“一个目标、多条跑道”的全乡整体规划思路,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坚持“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路径。聚焦传统美食、海产品加工研学、生态庄园建设和陆域海水养殖等特色内容,打造了多个共富工坊。上半年,黄龙乡村级集体总收入217.66万元,经营性收入90.28万元,同比分别增加410%和165%。
黄龙岛上的石屋、石街、石景,构建起了特色海上石文化,也是这座岛有别于其他岛的一大亮点。接下来,黄龙乡将深化渔俗风情体验小岛内容,积极积蓄旅游业提质动能,挖掘“石”文化、“渔”文化,结合非遗开展研学游项目,推进黄龙研学试点,不断提高石文化馆、渔文化馆利用率。结合项目大钳嘴头金钩银钩生产点展示,将海陆养殖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丰富游客观光业态,推进大钳风情海岬(渔俗)体验区建设,落地具有海岛辨识度的旅游新业态,促进渔俗文化与海岛旅游深度融合。
激活力、添福祉、促共富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位于黄龙岛东南侧的南港村东咀头,曾是捕捞业兴旺的小渔村。随着渔业资源衰退,村里人渐渐搬离了这片区域,外出谋求发展,大量房屋空置。
2021年,全市首个“渔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改革试点落在东咀头,72幢农房所有权全部自愿有偿退还给村集体,共计退还宅基地11040平方米,村民获得相应的补偿金额。这一举措在有效盘活渔农村闲置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另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岛上旅游业的迭代升级。目前,东咀头文化艺术民宿集群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2家国内知名民宿企业已陆续进场开展土建工程。
增进民生福祉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黄龙乡以扩中提低促共富为导向,聚焦聚力强村富民,鼓实劲、出实招、施实策,在健全民生兜底保障机制、帮促低收入群体增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铺实群众幸福生活共富路。
特别在养老领域,黄龙乡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管理,提升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在居住舒适度、送餐温暖度等多环节实现全面提升,不断深化海岛支老服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提升小岛养老品质。
下一步,黄龙乡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推行“银龄互助”和“以房养老”,探索多种养老新模式,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引入市场化运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集成式上门服务,不断提升岛上老年群体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