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教师王丹:担起“造血”边疆教育重任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11日 第 04 版 )

王丹给阿克苏新聘教师上作文教学课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陈斌娜

  教师节之际,王丹接收到了来自新疆阿克苏和舟山两地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慰问。昨天,她在电话中激动地对记者说:“我真的有些受宠若惊。”

  王丹是我市定海五中的一名语文老师。今年2月,她远赴阿克苏地区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教育工作。  

  不远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西域大漠,推动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让当地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王丹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这个边陲城市书写她的“造血”故事。

  家人的支持,让援疆之行充满信心与激情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王丹就有过到新疆支教的想法。今年初,她告诉家人想报名援疆时,除了9岁的儿子,其他人都十分支持。远在北方、退休在家的姨妈听说后,立即打来电话:“没事,你去吧。我来舟山和你妈妈一起看孩子。” 

  “姨妈和我妈妈都当过教师,所以特别支持我。”对于儿子的反对,王丹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她丈夫是军人,常年不在家,儿子由她一手带大。如果她去援疆,意味着母子俩要分别一年半之久。

  在海上执行任务的丈夫,为此给儿子打了个电话。不久后,儿子主动找上王丹:“妈妈,听说那边的小朋友缺少老师对吗?那你去吧!”可能是想到了同龄人的“难处”,儿子最终同意了。但母子俩相约,有空就视频,每周末远程指导学习。

  “我能在这边安心工作,与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很感谢他们。”提及儿子,王丹言语间满是不舍,说到母亲时更感愧疚。

  在她援疆后的一天,突然接到家里来电,母亲称其身上出现了带状疱疹病症,当时家里只有她一人。王丹一听急了,便赶紧联系同为部队家属的邻居,送她母亲去医院就诊。

  家人的支持、孩子的良善、邻居的热心,让王丹对援疆之行充满了信心与激情。

  面对同行学生,她从忐忑不安到倾囊相授

  援疆,对王丹来说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到阿克苏报到后才得知,我的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大多是从阿克苏各地学校抽调来的年轻教师。”王丹作为阿克苏教育学院的老师,要为这些新聘教师做专业培训,两个月一期。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教初中生没问题,但面对讲台下三四十名同行,王丹心中忐忑,压力倍增。因为时差和教学模式不同,王丹在这里上一节课就要两个半小时。最考验她的是,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如何教这些同行学生。

  “我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想要哪方面的提升。”王丹通过“摸底考”,在学生中做了个“调研”。她发现,当地教师由于教学教研经验不足、交流提升渠道不畅,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些落后。

  这一刻,她明白了自己的任务:在一年半时间里,担起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担子。

  王丹说,阿克苏推广的教学模式偏向于基础教学,而浙江的教育更注重应用教学。向学生们传播先进理念虽是她的“任务”,但她觉得也不能一味地“输出”,而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两地教学模式中“提炼”出最合适阿克苏教育发展的方法。

  熬夜备课、整理资料、搜集资源、求助“后援团”……即使尚未完全适应阿克苏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但王丹已经朝着目标,动了起来。

  “我们援疆教师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王丹暗下决心,要把最合适的“教学版本”留给她的学生,留在阿克苏。 

  东海“后援团”携手担起“造血”重担

  除去暑假休息,王丹在阿克苏工作已有近半年时间,至今她已接收了三批学生。认真、好学,是她在每一批学生身上看到的共同特性。未来,他们将以骨干教师的身份,引领推动边疆教育进步,让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我的任务,是要把最好的资源分享给他们,把最好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担起‘传帮带’的重任。”王丹坦言,与她共同承担这份重任的还有她远在舟山的强大“后援团”。

  “我不是一个人在援疆,而是一个团队。”王丹的授课内容中,有一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课程。这门课,对她自身而言也是项挑战。担心自己讲不好,解读不到位,王丹就求助“后援团”——定海五中语文教研组,甚至借用学校的名师资源,为这门课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破解难题。

  预计明年7月,王丹将返舟。她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为阿克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尽自己之力为提升当地教学水平、育人管理能力增添动力和新鲜“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