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沈家门,从渔民码头到文旅新地标的蜕变
陈静 翁盈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8日 第 03 版 )
□记者 陈静 摄影 通讯员 翁盈昌
老城蝶变正当时,千年渔港绘新卷。
沈家门,从600余年前“建立沈家门水寨”,到“茅屋绕白沙”的小渔村,再到近代“万条渔船一港收”的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到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现代船舶修造、远洋运输、世界水产品集散的全国性重要港口。同时,又通过各个国际化的重大赛事、活动,宣传了舟山独特的海岛资源,擦亮了海岛旅游名片,也向外展示舟山群岛沈家门渔港别样的风土人情。
随着城镇化战略布局的持续推进,当下的沈家门,又开始华丽转身,尤其是半升洞片区,以宝龙城市广场、中央山体公园、海底隧道和半升洞客运站场为主,以滨港路、半升洞、晨晖街视觉通廊为辅,如浴火涅槃,集购物、美食、娱乐、文化、休闲、住宅、酒店、交通于一体,成为沈家门率先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的新时代表达
沈家门,因海得名,凭渔而兴。
据北宋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兢等人奉宋徽宗命出使高丽,五月二十五日到达沈家门,称此地为“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并记有“门”的解释:“大抵海中有山对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谓之门。”由此可见,沈家门地名由姓氏与海域地理特征结合构成。当地沈氏居民之缘来现尚无确考,仅据清道光及近现代有关文献记述,皆谓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于此。
数百年来,这里常年渔船穿梭、停泊。港内桅樯林立,鱼山虾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入夜,渔灯齐放,繁星如织,美不胜收。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这里浓郁的海洋文化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得以释放,那如何让充满海味的地域文化再大放光彩?如今,普陀区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不断用文化丰富旅游的内涵、用旅游带动文化的发展。
“青龙,白虎两山,镇守威严的港门,朱家尖、鲁家峙双桥,高架瑰丽的长虹。”沈家门渔港诗会上,总能听到人们用诗歌描绘渔港之美,用文字鼓舞人心。普陀区文化馆的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忻怡说,沈家门渔港诗会吸引着众多旅行者,正成为普陀的文化品牌,而每一次文旅结合的活动都会带动一拨消费热潮,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的确,除了渔港诗会,举办数届的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让游客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你既能看到人们喜闻乐见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民俗文化,还能欣赏优雅的钢琴演奏会、交响音乐会等高雅艺术。”沈家门市民倪海燕说,那时整个滨港路是人山人海,有游客、摄影师、市民……“像我们个子矮的只能踮着脚看。”
今年,沈家门将重点谋划第八届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策划海稻音乐节、城市音乐会、小岛音乐会等“海上音乐之城”系列主题节庆,用音乐律动展现城市品位,以文化软实力赋能现代海洋城市硬发展。这些极具海洋特色、海岛风情的活动,把节庆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再现十里渔港繁华。
百年的历史变迁,渔、港、景早已深深融为一体,沈家门渔港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职责,其海洋文化底蕴在挖掘过程中再度“热闹”起来。
顺势而为
从群众码头到文化景区的变迁
油锅溅出的嗞啦声、锅碗瓢盆的碰击声、猜拳行令的喧嚣声……在沈家门夜排档,市民、游客可天南地北地闲话家常,演绎着十里渔港的活色生香。
沈家门的夜排档,正是这座百年渔港顺应时代变迁、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清朝中叶以来,沈家门便享有“活水码头”之美誉,每逢鱼汛,沿海十几个省份的数十万渔民逐鱼而来,捕捞交易渔获物、修理船只等,这里便形成了热闹的集市,“市肆骈列,海物错杂”,成就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名下岗工人迫于生计,依托码头海产新鲜、渔民交易便利的优势,在沈家门轮渡码头旁,开起了海鲜排档。“最早的海鲜夜排档非常简陋,晚上搭早上撤,一桶水洗鱼,一桶水洗碗,卫生条件相当差。”36号摊主吴波波回忆,那时一张桌子、几条凳子、一只煤气瓶,一辆手推车,就是排档的全部家当,有时还拆块门板当长桌,照明的灯从街边店铺接电,做的也是几道最平常不过的渔家家常菜。
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这里的海鲜排档也渐成规模。傍晚之后,滨港路上的路灯如点点星光亮起,数十家大排档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排档间人头攒动,炒菜声、嬉笑声混成一片,好一番沈家门十里“不夜港”的盛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沈家门也在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简陋的大排档跟周边环境的差距越来越大。
夜排档顺势而为,不断推陈出新。
“我小时候就住在滨港路附近,后来去外地读书、工作,每一次回来,都能看到沈家门夜排档有新的变化。”在宁波工作的舟山人郑磊说,今年春节,他和家人、朋友特地来沈家门,看到大排档又有了新变化,一排黄色红色橙色的钢结构小屋,屋顶和墙面还装饰着各种卡通式海洋生物,“这次改造后的夜排档,海味更加浓郁,铺面更加高大上,周边还配有4个星级厕所。上次来,还看到有中央广场、音乐喷泉、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得不说,大排档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我想游客的体验感肯定会更好。”
从简单的摊位一点点升级,演变成舟山的美食网红打卡点,再成为沈家门标志型景区,夜排档成为沈家门从群众型码头转为文化景区的缩影。
如今,沈家门不仅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涌现出一众美食评论家、美食博主打卡点赞的“网红名店”,还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美食IP。此外,一系列美食文化节、美食嘉年华、东海蟹宴、冬至带鱼节、梭子蟹交易大会等海鲜主题节庆活动,游客慕名而来,观海景、吃海鲜、购海产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必备清单。
不仅是旅游文化,沈家门渔港的功能,也没有没落,以十里渔港为中心,包容四周岛屿的大沈家门渔港建设步伐也在加快,正从群众性渔港逐步向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发展。以现代渔业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以水产品加工贸易流通为支撑的物流产业,以旅游度假观光为重点的休闲产业,以渔港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正在集聚,以渔业补给、休闲度假、商贸购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正在形成。
思维创新
渔港小镇焕发新的生机
以“鱼”为魂,以“港”为心,沈家门正积极在海洋渔业转型中求新求进,华丽转身。
开埠六百多年,这里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最大天然渔港、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2016年初,沈家门渔港小镇正式入围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2020年,普陀沈家门渔港小镇为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
乘自贸区东风,凭借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显山露水的自然景观,被定位为“海上花园城市会客厅”的沈家门渔港特色小镇全新打造,生机勃勃。
“目前,沈家门渔港特色小镇主要围绕‘一港五区’空间格局进行打造。‘一港’即依托沈家门渔港,打造东西向城海交融的绿色景观轴,拓展多元化衍生功能,由传统渔港向多功能休闲港提升。‘五区’除了渔港度假区、渔都生活区、渔文化体验区、渔贸休闲区和渔业科创区。”沈家门渔港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
围绕旅游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沈家门渔港小镇如今已建成集海洋渔业、水产贸易、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成为普陀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幸福普陀”宜居宜业宜游的最佳实践。
去年,沈家门成功举办2022中国(舟山)水产品品牌发展大会、“共富舟山年年有鱼”2022线上东海开渔节启动仪式……“沈家门”这一地名一度成为了热门搜索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沈家门渔港特色小镇自创建以来,上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今年5月底,小镇累计投资84.14亿元,特色产业总投资70.69亿元,累计接待旅游人数(次)突破3000万。去年,沈家门渔港特色小镇实际到位市外资金累计12412.5万元,引进企业191家,景区接待旅游人数473.44万人次,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07亿元,税收2.93亿元,总产出43.43亿元。
沈家门曾因十里渔港闻名遐迩,在百业兴旺、城市焕新的新时代,通过打造文旅品牌、激活绿水青山,重塑了“十里繁华”。今日的沈家门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山海风光更加优美,以渔港特色集聚人气,以旺盛人气带动商气,从昔日的渔民码头到今天的文旅新地标,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新业态、标志性文旅项目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游客,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十里渔港今犹在,更加时尚,更具魅力,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