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然禀赋养老产业在舟山大有可为

对话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沈翠珍

陈静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7日 第 03 版 )

长峙岛禾仁庭闱乐颐养院 (资料照)

  □记者 陈静 黄燕玲

  近日,美国护理科学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名单,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教授沈翠珍入选。

  当选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被认为是美国护理领域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全球护理界久负盛名的荣誉之一。近日,沈翠珍回到家乡舟山,接受了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的专访,并对舟山海岛养老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

  人物

  名片

  沈翠珍:

  沈翠珍,舟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副主任、副所长。香港都会大学荣誉教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特约编委,浙江省护理学会社区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社区护理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及教改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国家健康委员会及行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十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课程5门、省部级等各类教学科研奖项10余项。

  从事护理工作40年,从海岛走向国际化舞台

  对话舟山:沈教授,非常荣幸能够在您回到家乡的间隙,与您有一次深入的对话。首先祝贺您当选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请问,您从事护理工作有多少年了?

  沈翠珍:到目前为止,我从事了40年的护理工作。可以说,我和护理学打了近半辈子的交道。

  1983年,我从舟山卫校毕业,先后在舟山医院小儿科、内科担任护士工作,后来又调到舟山卫校,曾任护理学老师、护理教研室主任。随着舟山卫校和浙江海洋学院合并,我担任了学校医学院首届护理系主任。

  对话舟山:您是如何从海岛走向国际化舞台?

  沈翠珍:这与我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舟山卫校毕业后,1988年我进入浙江医科大学首届护理系,后来又在浙江大学攻读了本科、硕士。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2002年,杭州发展护理本科,急需护理人才时,我才有了尝试一下的想法。我的大专、本科、硕士都是在杭州读的,对杭州比较了解,很荣幸,通过招考,我以高分成绩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

  对话舟山:护理工作又忙又累,无论在从事护士工作还是教育工作时,您能抽出时间不断学习,也是一件难事。

  沈翠珍:是的,这个工作比较忙,要学习,更多靠自律,抓紧一切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我还记得,我把英语单词做成一张张单词卡放在口袋里,下课了就拿出来看一下,家里的英语单词纸片足足有半人高。

  在舟山卫校教书期间,我也将这个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他们至今都认为十分受用。

  这个方法也让我有机会顺利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我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面对全英文的教学,也能游刃有余。

  对话舟山:从您的经历看舟山的发展,舟山护理团队应该是一支有底蕴的队伍。

  沈翠珍:曾经,浙江医科大学首届护理系向全省招生,每个地市仅两个名额。我和另一名护士代表舟山参加。我们两个人以并列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在班级中崭露头角。

  对话舟山:这是否意味着舟山卫校的护理教学质量在当时是比较突出的?

  沈翠珍:是的,从舟山卫校毕业,与我一起就读浙江医科大学首届护理系的共有5个。我们5个人都是班干部,分别当学生会主席、班长、学习委员等。当时的班长是现任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舟山卫校当时的教育质量是比较好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都能发光发热。

  对话舟山:在与您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您对护理行业的热爱。当年,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将护理作为自己的职业呢?

  沈翠珍:护理是一个可以给人带去温暖的职业,它有温度、态度,也有深度。

  作为护理人,不仅要有专业素养与内涵,还要有情怀与格局。在工作中,无论是对待患者、护理团队还是学生,我一直用心、用情,努力地付出。

  养老护理将成为无限广阔的朝阳产业

  对话舟山:护理工作有很多种,除了医院的护士等医务人员,还有不少是和老年护理相关的护理工作。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近2.5亿老年人,包括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万,缺口巨大,从而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那老年护理这一行业是不是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沈翠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需要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大部分老人是有老年病的,据相关统计,在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病的患病率约80%。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满足他们生活需求,还要关注心理、疾病方面的需求,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护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要求细等特点,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基础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服务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

  养老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护理作为其中的一环,也应跟上步伐,壮大队伍,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对话舟山:您在护理行业浸润多年,有没有一些优秀的护理经验可以分享?

  沈翠珍:养老护理做得比较好的有日本、中国香港,他们在人才培养结构上更为全面。

  在日本有个专有名词:介护。介护有高、中、低三个级别,有对应的标准化课程。从业人员可以按照自身能力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可以拿到证书。

  在杭州,好的护理院将院区划分为生活自理区、半自理区、无法自理区等,各设一栋楼,不同区域配备也不一样。护理院内设置有康复医院、老年大学,老年食堂可以点菜,也可以选择自己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有的地区,还开设有日间照顾服务,就像老年人的托班。白天家人将老年人送到机构,晚上下班接回,机构日间照料活动丰富,让老年人不会感到寂寞。

  对话舟山:的确,设备完善的护理院将会是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优秀的护理院也需要优秀的护理人员去支撑。随着行业的发展,大众对护理人才的重视度是不是也随之提升呢?现在的年轻人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如何?

  沈翠珍:对护理人才的重视度肯定是提升的。护理学在2011年变成一级学科。我们学校也开设了研究生课程,接收的研究生从一开始每年招收个位数,到现在每年招收60名。

  数字的提升足以看到年轻人对护理行业的认可。如今报考护理研究生的人数很多,竞争很激烈。相信我们在养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当下,护理行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如何让海岛老年人享受更专业的护理?

  对话舟山:从外地的优秀经验看舟山,您觉得舟山的养老氛围如何?

  沈翠珍:每年回家,只要有时间,我总会去舟山的各护理院看看,发现舟山的养老条件在近些年有了明显的提升。

  舟山以其清新的空气、干净美丽的环境而闻名。目前舟山拥有完善的医疗、教育和生活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它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岛上的环境相对幽静、清新。我自己的父母也住在舟山。如果要我选择将来养老的城市,舟山将会是我的第一选择。

  对话舟山:舟山由于独特的群岛地理位置原因,导致岛上专业护理人才不足。特别是偏远岛屿的养老,基本以“小老养老老”的模式,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提升海岛老人的养老幸福感?

  沈翠珍:改变偏远海岛的养老结构,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专业护理人员回到舟山。如何吸引人才,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首先,要提升养老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护理行业工作苦、累、脏,收入又低,难以体现劳动价值,甚至少部分人对养老护理行业还存在职业歧视。在护理人员短缺的当下,我们要扭转这种观念。在国外,专业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就是一个职业,社会通过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来进行人才培养。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挖掘,既需要培养高端护理人才,也需要挖掘扩大基础护理服务人员队伍。

  其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人才梯队。在人才储备方面,我们可以像培养教师一样,定向培养一些海岛的专业护理人才,也可以加强继续教育的投入,以此来扩大我们的专业护理团队。

  当然,还需提升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打造完善的晋升平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我们也要走出去引进来,去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医疗、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其他医疗、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来做相关的交流,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来提升我们海岛的护理质量和水平。

  对话舟山:确实,在养老方面人才是软支撑。目前,舟山打造了不少设施比较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硬件设施等比较完善,成为了许多老年人平常休闲的好去处。作为老年人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利用率,您认为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沈翠珍: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讲,一家养老服务机构,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居家服务中心,硬件重要,软件也很重要。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利用率,让老年人更方便地融入家门口的养老氛围,除了要提升硬件设施,还得加强护理人员配备。

  在每个中心,既要配备熟练掌握医学知识的护理员,也需要会策划丰富活动,带动老年人精神世界的护理员。当幼儿的托班有多精彩,老年人的托班也有多精彩时,老年人自动就会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舟山,有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海岛养老产业大有可为。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