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小变化”筑就“大幸福”
东沙:“微改造、精提升”细描共富古渔镇
陈瑶 李浩杰 姚一民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6日 第 05 版 )
本版图片由岱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东沙镇人民政府提供
□驻岱山记者 陈瑶 通讯员 李浩杰 姚一民
一个转身,所见皆美。
岱山西北部自西向东有个半圆形海湾,古渔镇坐落在海湾东角的沙滩上,称“东沙角”,东沙古渔镇因此得名。刘梦兰的诗《横街鱼市》云:“丁沽港口海船回,小市横街趁晚开,狂脱蓑衣寻野店,挈鱼换酒醉翁来。”由此而见,昔日这里连夜市也是热闹繁华。
走在一垛垛挂着红灯笼的青石板路上,昔日的繁华早已淹没于宁静之中,浸润了历史长河,也滋养了东沙古渔镇一地风味。
古时荣祥布庄旧址变身民国风味欢喜书店、废弃搬运社仓库改造为业态长街、闲置民居盘活成为“品质民宿”……在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的妙笔下,一个个“微改造、精提升”示范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东沙古渔镇打造“微风景”,带来“微体验”,激发“微经济”,提升“微幸福”,实现了“小切口、大成效”。
细致 微场景带来新体验
“微改造、精提升”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做提升、做加法,东沙古渔镇尤其关注游客和居民的体验感,这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新厕所用起来也很不错,甚至厕所里都有冷气……”近日,东沙居民童女士对家门口的变化啧啧赞叹。
记者在她的手指指引下看到,一处带有笼式篮球场、彩色儿童运动沙包、休闲器材等设施的区块,“这里原本是一个老旧的停车场,马路另一侧盘活两块面积约5350平方米的荒地,改成新的生态停车场后,将这里打造成了海岛休闲公园。”东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在古渔镇居民眼里却又处处变了样。东沙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渔村风貌,坚持“留”与“改”,留下基础功能、改变使用功能,让原有的空间功能重置,焕发新生机。
而改造又立于“以人为尺度”的基础上,让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有了更为具象的抓手,集聚起融合景观精美、设施精良、体验精致、服务精心等要素的小场景打造,提升了东沙古渔镇全域的旅游品质。
走进古渔镇,偌大的门楼和配套景观已经焕然一新。门楼内的广场上,数块新安装的彩色户外电子屏放映着多变的画面,欢迎每个路过的游客。一座按照4A级景区标准创建的智慧公厕飞檐翘角藏于游客服务中心之后,“无缝”融入了景区,而原本进门处因地理位置饱受争议的公厕正在准备拆除,“微改造”成新的小景观。
见微知著。近年来,东沙古渔镇内共改建、新建4A级标准的公厕2处,2类标准公厕3座。“阿拉房子老,经常去上公厕,现在改了太干净。”居民金女士路过藏在居民区内的一座小公厕时,向记者感慨。
往里走,原本荒废许久、长满野草的搬运社旧址和老旧仓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古渔镇新的业态集聚点,并引进了酒吧、甜品店等新业态。一杯奶茶、一份炸物,在檐廊下的桌椅上一坐就是一下午,店家散养的虎斑猫不时从脚下蹭过……一派祥和又宁静的画面。“以前店后门走出都是沙石地面,杂草也很多,游客买了东西不爱久坐,现在石板、青砖打造的大广场干净整洁,像后花园一样,我们也把饮食区扩大到这里。”一家店铺的店主乐女士说道。
自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东沙古渔镇里已经升级游客服务中心、门楼停车场、东渡路停车场、厕所、标识标牌等设施,实施美食广场改造提升工程、核心区块彩化亮化工程、古渔镇门楼绿化等景观提升工程。
“我们还借县内交通格局打造的东风,改建古渔镇入口通廊,加快景区与526国道结网联动,一条新的通往景区的交通干道正在建设。构建统一有序的车辆进出系统,打造人车分流的集散体系。”该负责人表示,紧扣数字化改革趋势,镇内不断优化智慧景区综合管控系统,高效保障游客安全。
景致 微创意重塑新空间
昔日的东沙,居民三四千,大小商铺林立。渔镇中心有一条人民路,在路的转角处,竖着一块“横街鱼市”指示牌,穿过蓝白的灯笼装点的小路,就能抵达。
“我小辰光这条街上人最多。”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横街鱼市”长约300米,占地面积约1470平方米,为“蓬莱十景”之一,包括横街及和平路、人民路的一段。
横街尽头,仿欧式建筑的“聚泰祥”是古渔镇昔日繁盛的象征,原是一家有相当规模的布坊。如今,“聚泰祥”整饬一新,迎来四方宾客。一楼是布袋木偶戏非遗展示馆。一声梆子响,木偶戏《薛仁贵征东》登场,惟妙惟肖的木偶人物,精彩的地方说唱,让人沉浸于对繁华盛世的想象当中。建筑外立面新增了五色的灯光布景,一到晚上熠熠生辉……
用微创意和微改造“拯救老屋”,时常在横街上演。东沙在不破坏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内部设施,优先利用存量资源。“古渔镇旅游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丰富的海岛‘渔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古渔镇风貌上,‘海、岛、古、俗’是东沙旅游文化的特色,我们要用微巧思使其焕发更大的生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走进这里就是一个古民居、四合大院、滩涂、青山组成的渔村博物馆。
在这里,巷口、巷道、街口街道,悠悠石板路,平直方正石板路的“踢踏”之声,回响着挑担、买货的渔市情景和古色古香的渔区、渔民生活场景。
沿着石板路,从聚泰祥走不足百米,门牌号写着“交通路1号”的地方就是原荣祥布庄旧址,连接着交通路2号、3号的民居。“这里原本已经出租打造了青年旅社,随着这一业态的闲置,我们将其重新租下盘活。”该镇负责人指着这处崭新的民国风建筑告诉记者,镇内投资约150万元,引入了“欢喜书店”,“我们提供场地,双方约定,每年由欢喜书店联动开展图书分享会、引进游客、管理店铺。”
今年古渔镇引进欢喜书店后,既为横街引流,也丰富了旅游业态和人文内涵。而原本横街上的10家非遗常态化展演店铺也在逐渐“改头换面”。
“侬又来了,我‘搬家’了,侬发现了吗?”记者偶遇了采访数次的渔绳结传承人王国定,他带着记者来到新店铺,“敞亮哦!”一进店,王国定就乐呵呵赞叹现在店铺环境好足了,隔壁的鱼骨塑画馆还在加紧装修,而他是第二个搬进“新家”的非遗店铺。
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共生共荣;非遗潮味,让海岛古渔镇焕发现代新活力。
“‘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具有多重链接功能,我们找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转化的发力点,从文旅产业全链条入手,挖掘文化内涵,做美做精旅游的游客微观感受。”东沙镇相关负责人说。
精致 微助力撬动新发展
一业带兴百业旺,东沙镇正把“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与乡村振兴、美丽城镇、4A级景区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
记者走在横街上路过一处连片装有铝合金大门的民居时还没注意,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进了其中一户,发现这一间可谓别有洞天——十余平方米的店铺有序又紧凑地摆满了绘本,记者才注意门头上用小小的字写着“慢时光·书店”。这还是家民宿,只有3间房的小民宿。
今年5月,“慢时光·书店”第一次把房间挂上了美团。“这个夏天供不应求,我这主打亲子,店里都是我到处搜集来的高品质绘本和儿童玩具,光这些绘本就花了近20万。”店主高海燕从上海退休后又回到岱山老家,凭着爱好和热情,经营起这家小店。
“经历了古渔镇的弄堂节,也有顾客跟我说现在来店里交通好方便哦……”高海燕打开了话匣子,如今她虽不是东沙人却成功融入古渔镇,还自发联动古渔镇内商户开展儿童读书分享会,吸引到不少带着孩子的家庭远道而来。
东沙古渔镇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搭建了全域旅游的新框架,铺垫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东沙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焕新景区,内挖潜力,释放“景区+”的带动效应。
进渔镇、住渔舍、探渔俗、享渔乐,让每一个来此的人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渔镇风情,以文化润泽旅游体验、丰富旅游内涵,构建起资源向产品转化、流量向留量转化的良性循环。
去年年底,东沙制定东沙古渔镇4A级景区创建规划。对照问题找准改进方向,根据创建要求倒排时间节点,该镇拟定77项工作任务,并制订《东沙古渔镇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任务分解及推进计划表》理清工作任务、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
同时,该镇将基于景区现状条件,结合东沙古渔镇的景区特质、资源特点和发展特色,以精提升海洋古韵氛围,新引入时尚休闲服务作为发展思路,形成“一带一环三组团”的空间布局,最终将东沙古渔镇打造成为东海海洋非遗艺创生活博览园、浙江省海洋非遗文创综合示范区、全国海洋非遗美居、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
接下来,东沙古渔镇片区将继续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夯实文旅产业基础,丰富文旅业态,以旅游推动打造共同富裕“东沙样板”,并将“以精促美、以美提精、精美相融”的理念贯穿其中,重新勾画全域美丽大图景,续写文旅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