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生路上的“杠杆” 一路相伴的呵护
——记舟山“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十年进程
李伊娜 张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5日 第 05 版 )
□记者 李伊娜 通讯员 张远
彩虹有“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颜色,它的丰富多彩总是被拿来诠释青少年的快乐无忧,然而,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七彩生活。为了让更大范围的青少年群体感受温暖、体味多彩,自2013年起,在共青团舟山市委(以下简称团市委)的主导带动下,在市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启动开展了“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10年来,该项目累计走访慰问重点青少年2000余人次;发放资金50余万元;累计帮助青少年实现就业540余人、重返校园30余人、行为干预160余人、技能培训600余人。
目前,“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已经发展为集人生导师培训、重点青少年走访慰问、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重点青少年课题研究为一体的公益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工作成效还得到了市委、团省委领导的认可。下步,团市委将继续围绕慈善工作要求,深化“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积极推动关爱、服务走向专业化,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等专业社会力量,搭建专业心理医生、资深心理教师等专业团队,进一步对青少年开展帮扶服务。
帮助闲散青少年融入社会 促进就学、就业
每个城市都有一群被学习、工作“剩下”的青少年:本该上学,他们没有上;本该工作,他们闲在家。被“剩下”,有复杂的原因,但他们大多弱势,需要社会的关注。舟山也有这样一群被“剩下”的青少年,自2013年开始,我市开启了“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让很多被“剩下”的青少年得到了关注和帮助。
普陀的小曹大专毕业后,因无合适工作始终闲在家,沉迷于网络游戏。之后,“彩虹行动”服务团队人员与小曹保持了长期沟通交流,甚至“一对一”帮扶小曹,并通过街道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为他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小曹最终被一个港务公司录用,而后因工作表现良好得到提拔晋升的机会。
岱山的小徐因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一直待在家。父亲左眼残疾,母亲则在家照顾他。人生有时就会祸不单行。几年前,母亲带他就医途中发生车祸,之后又因受伤在家休养,小徐病情也不断加重。服务团队一方面积极为小徐申请帮扶救助资金,争取到各类帮扶救助资金近万元,并由镇政府额外报销医疗费用1万余元;另一方面还想方设法安排小徐去市二院接受了专业精神治疗,之后小徐病症状况得到了好转。
这仅仅是两个经过“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帮扶的例子,其实远不止如此。10年来,该项目以“坚持以青少年为本,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切实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指导思想,为众多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了“生活帮扶、能力提升、观念转变、行为干预”等切实可行的服务。
追溯“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的缘起,其实更早。2011年,舟山被选为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城市,试点内容就是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服务、引导。之后,团市委牵头成立了13家市属职能部门以及4个县(区)、2个管委会为成员单位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舟山取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之后便开启了“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并实施至今。
“要尊重每一位这样的青少年,相信他们都有独特的个性,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展“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的10年来,他感觉帮助这些青少年的渠道还是太少,资源、资金也都相对短缺,希望全社会能集结力量多给他们一点机会和一些关爱。相关组织也应持续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帮扶,助其融入现实社会。
帮助困境儿童打开心结 好好学习、生活
被“剩下”,有很多的无奈。根据调查,这些被“剩下”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的家庭也大多贫困,一半以上的家庭父亲或母亲退休甚至无业。即使父母在职,也多以工人、个体劳动者、农业劳动者为主。因此,为了让“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走得更深入更全面,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将受助人范围从青少年扩大到了“困境儿童”。
来自六横的子焓就是一位困境儿童,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三四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019年子焓8岁时,他的爷爷又因意外摔倒,导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次又一次的变故让子焓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当学校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先通过有关渠道将子焓的奶奶列入“家计划”项目困境母亲帮扶对象,后来村里又多次与社保部门联系,帮助他们一家成功通过低保救助申请。
“‘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的实施就是为了帮助‘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对象,自然也包括像子焓这样的困境儿童。”团市委组宣部副部长张远介绍说,当他们了解到子焓一家的情况后,就委托当地的社工组织通过心理疏导、链接微心愿等形式持续为子焓一家开展结对帮扶,让子焓树立生活信心。
2020年3月的一天,一直与子焓对接的刘社工接到他奶奶的求助电话,说子焓上网课存在困难。了解到子焓需要一台电脑时,刘社工便通过朋友圈和相关微信群发布了一条“借用闲置电脑”的信息,发出没多久,回复消息的人就一个接着一个。
“真的是爱心爆棚,让人感动。”刘社工说,经过筛选,第二天他就带着笔记本电脑和一位愿意为子焓结对辅导家庭作业的志愿者上门,并对接移动公司上门安装了网线。那之后,社工组织还主动联系一些课外培训机构的老师或是大学生志愿者,接续为子焓提供作业辅导服务。
2020年5月,社区组织通过对接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将子焓列入“圆梦助学””服务对象,享受每年的助学金救助。同年,刘社工还通过对接舟山市普陀区计生协会将子焓一家列入计生特殊家庭慈善关怀服务对象。
对子焓来说,一次次的帮扶让他倍感温暖,尤其一些社区组织邀请他参加的有意义的活动,更让他记忆犹新。两年前,他参加了一次“小小红童从军记”主题活动,通过模拟战争年代的场景事件,感受不一样的成长。子焓说,那三天的活动让他学会了相互合作,懂得了解决困难需要大家一起齐心协力。
今年5月子焓的爷爷因病去世,之后,就剩他和奶奶共同生活了。接下来,“关爱青年少年彩虹行动”的志愿者还将持续对子焓开展青春期心理疏导和其他帮扶,希望能让他不仅好好学习,还能永远保持开朗、自信。
对于“困境儿童”的帮扶,“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涉及的还有很多,像共青团岱山县委就推出“岱你改造梦想小屋”关爱计划,按照有关建设标准,依托现有的居住房进行规划设计装修并配备必要的家具和学习生活用品建成梦想小屋,旨在改善困境儿童的成长环境,精准服务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据了解,“梦想小屋”改造完成后,还会进一步为困境儿童配套提供爱心志愿者结对跟踪服务,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心愿达成等志愿服务。
设立人生导师 给受助对象“一根杠杆”
不管是被“剩下”的青少年还是困境儿童,都需要人们去关注、也需要社会去帮扶。阿基米德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人生路上,这些被“剩下”的青少年和困境儿童,都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根让他们振作起来的“杠杆”。
人生导师或许就是他们的杠杆。在2013年我市启动“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之初,相应的人生导师培训班也开班成立。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直以来,团市委都在积极实施人生导师项目。该项目是深化“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它以“1+1+N”的模式(即1个受助重点青少年、1个人生导师、多个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为受助青少年提供思想引领、困难帮扶、技能提升和行为干预等专业帮扶。至目前,人生导师项目共受益重点青少年850余人,累计帮助实现就业270余人,重返校园12人,行为干预80余人,技能培训300余人,长期为200余名智残青少年提供家庭困难帮扶。
“爱心奶奶”郭玲娣就是“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的优秀人生导师。她是一名辛勤耕耘37年的老教师。尽管退休二十年了,但她却坚持退而不休,不仅组建爱心服务组为闲散青少年、残疾儿童等提供爱心服务,还筹建校外辅导员团队,为农民工子女开展针对性帮扶。今年元宵佳节,她还在市志愿文化基地组织20名新居民小学生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兔年闹元宵活动,让新居民子女感受第二故乡的亲情,在体验传统文化乐趣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融入感和获得感。
青年志愿者孙再名也是这样一位人生导师,她之前关怀过的一个对象叫小达。小达是一位因为缺氧导致脑瘫的早产儿。这导致他和人交流有障碍且行动不便,一般都窝在家里,性格较为孤僻。通过一次次的接触,小达和孙再名以及其他志愿者慢慢熟悉了起来。那时,手指不灵活的小达一直坚持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和自己的“人生导师”孙再名讲述自己的进步。之后,小达还在妈妈和志愿者的鼓励下,前往学校念书,慢慢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我们要求每一位人生导师全面详实地掌握受助青少年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人际交往、特长、家庭状况、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了解他们当前面临的最大困扰、困惑和困难,多方整合资源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导航和帮助。”张远告诉记者,他们还筹建了350余人的“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项目”人生导师数据库,目的就在于根据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选配人生导师,为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选择最适合他的人生导师。
好的人生导师或许不能让受助青少年撬动“地球”,但在人生导师的引导下,将来有一天,他们应该会有自己的一番成就。如今,“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在舟山已走过十年,它以帮扶受助青少年实现就业、就学、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团市委将再接再厉,继续“密切联系——真诚服务——有效引导”三步走工作路径,帮助更多闲散青少年和困境儿童融入社会,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