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桥村:文化敲响“共富门”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5日 第 01 版 )

“三毛”在故乡的花海中骑行 小沙街道供图

  □记者 陈逸麟

  盛夏时节,三山环抱的定海小沙庙桥村,作家三毛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的脚下,3.7公顷花海,花开正烂漫。

  走近这座村庄,处处皆是“文艺范”。漫步胡同小巷,目之所及皆是白墙黑瓦上的巨幅墙画;在三毛书屋点上一杯冰咖,手捧《撒哈拉的故事》,任时光从指间流逝;到“小沙女共富工坊”,还能体验多种非遗工艺……

  无处不在的文艺气息来自一个浪漫的名字“三毛”。1989年4月,三毛回乡省亲,特地来到小沙庙桥村陈家60号祖居,并上山扫墓。这段往事,为小沙释放乡村魅力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人文资源。

  近年来,庙桥村深入挖掘三毛文化元素,围绕“三毛故里 人文小沙”的主题规划,持续精耕三毛文化IP。20多年时光沉淀,“人文庙桥”的名气越来越响,走出了“千万工程”舟山实践的一个独特样本。

  存故立新,在庙桥留住美丽乡愁

  “三毛天性浪漫,游历了大半个地球的她,一生都在寻找梦与远方……”暑期来临,三毛祖居陈列馆里,讲解员王荣正在向游客介绍三毛的传奇一生。除了手稿、照片外,现场还有她浪迹天涯的旅行袋、旅游鞋等。

  王荣是河南商丘人,2005年嫁到小沙后,婆家恰好和三毛祖居是“邻居”。

  “三毛祖居2000年开馆,真正火起来是从2015年前后开始。”王荣记得刚到小沙时,三毛祖居周边的业态设施还不够完善,来访的游客也并不多。

  2015年,三毛祖居提升改造工程完工,充分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大量三毛遗物、手稿、录像影音等资料一并展出。为三毛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一方朝圣之地。

  老物件修旧如旧,留住曾经的乡愁;新农村日新月异,踏上蝶变之路。

  陈家路从庙桥村中央穿过,见证着每个庙桥村人的喜怒哀乐。“以前这是条石子路,两边都是放养的鸡鸭,路中间是鸡鸭的粪便。”说起曾经的陈家路,今年77岁的庙桥村人陈茂意的评价是“乱”“破”。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前些年,借着“千村整治,万村示范”的东风,村里将陈家路升级为了水泥路,这条主路旁立起了当时村里唯一一个公交站牌;近几年,随着村里的建设的不断推进,陈家路再度升级为了双车道沥青路。

  陈家路之变是庙桥村蝶变的一个缩影。20年来,污水、厕所、生活垃圾三大农村人居环境革命在这里持续推进,不断谱写“千万工程”实践的新篇章。

  庙桥村率先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实现村内污水全范围管控;97个昔日的露天粪缸变花缸,装点美丽乡村;村里各处配置2000余个分类垃圾桶,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

  近年来,庙桥村全面整治“空中蜘蛛网”,完成线路“上改下”2.35千米;打造美丽庭院150余户、一米菜园50处,小家之美彰显村庄之美;推进村美丽村道建设,优化村道10余千米,绿化美化4万余平方米,2022年,庙桥村入选省级第二批未来乡村。

  厚植文脉,三毛文化IP走向世界

  落叶归根,芳馨永留。庙桥村,这个让三毛魂牵梦绕的故乡,乡亲们除了纪念她,想得更长远:

  2016年,经过多年精心酝酿,首届三毛散文奖评选征集在定海启动。开幕当天,三毛的姐姐陈田心来了、她的“叔叔”倪竹青来了,她的粉丝来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千里赴约。

  以这场盛会为起点,庙桥三毛文化村的影响力开始冲出浙江,走向世界。今年4月份结束的第四届三毛散文奖评选,吸引了全球562位作家参与,影响力横跨亚欧美澳非五大洲。

  近年来,借势独特的三毛文化IP厚植文脉,浸润在文化氛围中的庙桥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更有“文艺范”。

  在三毛祖居,到访者可以用三毛专属印章在书本、明信片以及衣服等私人物件上留下三毛印记。通过专业的视听设备,你可以坐下来带上耳机倾听三毛音乐和她的声音,穿越时空完成与三毛的一次心灵对话。

  沿着窄窄的村道漫步,在拐角处邂逅三毛书屋。2021年5月底,这座由岛上书店经营者刘晓娜主理的三毛主题书屋,赶在了第三届“三毛散文奖”颁奖典礼之前营业。

  “1989年三毛返乡祭祖的时候,给我的第一家书店取名为‘热门书店’,因为她一直想在台湾开一家‘冷门书店’。”说起自己与三毛的渊源,刘晓娜说,自己可能是舟山所有书店经营者里对三毛感情最深的一位。如今,这间仅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小书屋,已成了三毛迷们的又一打卡点。

  三毛书屋、三毛散文奖展陈馆,一座座文化园地在村中拔地而起;美丽乡村周、“人文小沙”艺术节等本土文化活动持续举办;庙桥村还持续搭建文学论坛、作品交流、摄影展等平台,吸引大批海内外三毛粉丝、农文旅游客、文学爱好者。

  如今,庙桥村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毛祖居为核心的“三毛”名人文化阵地集聚区,实现了多形式、多维度的三毛文化展示,实现年均游客量近7万人次。

  共富风起,串珠成连向未来

  以文化为墨,庙桥村串起了村内诸多商业业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如今,一张共富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柔软的铜丝掐成花纹,用胶粘在托盘上……走进庙桥村里的“小沙女”共富工坊,几位体验者正围坐在桌边,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一幅幅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舟山渔民画渐渐成型。

  去年,“小沙女”文创手作共富工坊落户庙桥村陈家路旁,主打非遗手作,文创体验,吸纳周边30余个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村民年收入人均5万元以上。

  共富工坊西侧不到30米处,台爸王餐厅小沙店的店长、台湾人叶俊维正坐在店门口的遮阳伞下,笑着和陈家路上来往的游客打招呼。“小沙的大米很有名,口感也好,正好用在我们主推的台式卤肉饭上。”他告诉记者,选择到庙桥村发展,看中的正是当地浓浓的三毛元素。

  依托独特的三毛文化,庙桥村造就两岸交流高地,承载台胞乡愁记忆和投资热情,已累计接待台胞台商1000余人次,商业洽谈16批次,项目落地2个。

  沿着陈家路继续向西,4辆时尚餐车背靠花海,盐烤土豆、油煎年糕等老底子小吃琳琅满目。

  去年年底,村民王慧娟从定海城区回到了老家庙桥,承包了其中一个餐车。“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一天能收入四五百元,以前哪能想到,在自己老家门口就能挣钱。”她笑着说道。

  如今,两条新线路从村中穿过,串起了美丽乡村的未来画卷。

  东海文廊百里蜿蜒,庙桥村整合了“三毛人文赏析+祈福观光+果品采摘+农耕体验+古村漫步”等诸多业态,静待客来。

  “文廊给我们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在沿线谋划了一条台湾美食街,已经开始招商。”在庙桥村党委书记乐科龙的脑海中,村子未来的发展蓝图分外清晰。围绕东海百里文廊,庙桥村还将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户外露营基地……不远的未来,甬舟铁路也将在庙桥村不远处的山丘上穿过,为这座小村庄带来更多客商和更广阔的发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