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经信局
勇立潮头风劲帆满 工业经济乘风跨越
刘一乐 方泓懿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29日 第 05 版 )



□记者 刘一乐 实习生 方泓懿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年来,全市工业战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举全市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奋力赶超、再到快速崛起的华丽蝶变,成为全市海洋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和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增长极。
潮头踏浪风劲帆满,舟山工业经济意气风发。今年1-7月,我市工业经济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其中,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229.8亿元,同比增长9.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增速连续17个月保持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总量的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7%,占比全省第一。工业充分发挥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
新成就
击鼓催征,驭舟楫行。
这20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20年。
20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产值从不足200亿元到突破3000亿元大关,实现量级的跃升。
20年来,舟山工业从“靠海吃海”的海岛小工业,发展成以“一桶油”“一艘船”“一条鱼”为标志的临港大工业。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基地蔚然成型,船舶与海工装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重塑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粮油精深加工、螺杆制造等产业基地全国领先,海洋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及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我市产业结构实现大跨越。
20年来,我市千亿级“雄鹰企业”从无到有,产值上亿元企业从23家增加到16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00家。全市累计建成高新技术企业26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8家。规上工业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新目标
沧海横流,首在掌舵。善于把舵远洋的舟山人,将乘风破浪驶向更远。根据新出台的《舟山市“155”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未来五年,全市工业发展将围绕打造“海洋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加快构建“155”制造业产业体系,持之以恒抓平台、优空间,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扩投资,抓企业、育主体,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进程中打头阵、当先锋。力争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7000亿元。
立足国内,走向世界。舟山的这艘临港独具海洋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大船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蓝海上,劈波前行。
做大做强 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近日,长宏国际又传来好消息——与世界著名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签署了10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10300箱集装箱船大单。这是继去年12月双方签署10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11500箱集装箱船后的再次携手合作。
从拆船起家,到逐步发展形成覆盖造船、修船、拆船全产业链,长宏国际通过招引央企战略投资,与韩国三星等行业巨头合作,大手笔整合市内优质产能,建立了定海本部、岱山中集长宏、普陀长宏三大基地,产品从原先的以干散货船为主,快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提升,研发制造了全球最大LNG运输加注船,LNG、甲醇等绿色环保燃料船型等全球领先船型。今年以来,长宏国际已接获订单16+4艘,位列克拉克松新接订单排行榜全球第21名。截至目前,该公司手持订单48艘,订单生产计划已排至2027年。
在长宏国际等主力船企强势带动下,今年1-7月,舟山船舶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4%,造船新接订单同比增长123%,手持订单创5年来新高。
船舶工业历经十余年的长期调整实现涅槃重生,正是我市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全面融入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部署,我市全力打造“155”制造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按照“高大上、链群配”要求,“一群一策”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万亿级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的现代船舶与海工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汽车零配件、粮油精深加工、机械螺杆等特色集群,培育清洁能源及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现代航空装备、高端船配、石化装备等更多先进制造业。
预计今年全市“155”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将在3500亿元以上。
项目为王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舟山高新区,润海新能源的组件车间,机械手臂起起落落,忙着生产新型高效光伏组件及异质结电池;六横岛上,两大百亿级LNG项目自去年年底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后,正在全面加速推进;定海工业园区,万马(舟山)海洋装备智造园项目,迎来施工高峰……放眼舟山这片蓝土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的场面随处可见。
项目落地,非一时之功,项目推进,需大干快上。
坚持项目为王,市经信局等部门聚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船舶和临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以及等九大产业链,谋划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实施上门招商、精准招商,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干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世界单体规模领先的绿色石化基地建成投产,高端新材料、高端船舶与海工基地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建成,技术全国领先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高强高模碳纤维等先进制造项目纷纷落户舟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
就在7月初,我市又有浙江聚泰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国恩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光学、光伏膜片一体化项目等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代海洋城市再添强劲动力。
数字赋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实融合,赋能制造业提速换挡。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市经信局着力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三年专项行动。目前,第一批示范项目已建成运行,总计投入3100余万元,减少用工400余人,平均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正“由点带面”带动一大批水产加工企业投资流程自动化和装备化改造。
尝到了技术改造升级带来的甜头,企业进行技改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目前,定海螺杆行业率先列入全省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骨干螺杆企业的关键工序上产设备数控化率在70%以上,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达到75%,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低端用工人数下降20%。今年1-7月,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入达63.1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居全省第二。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市经信局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引领,实施“5428”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组织开展助企专员、项目经理、营商作风监测等助企行动,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产销对接、院企对接和人才对接。
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亩均论英雄”改革,是牵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的“牛鼻子”,也是我市推动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攻坚行动和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支持“机器上楼”“工业上楼”,不断提升容积率。如今,我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突破28万元,全省排名由末位跃升至前5。
打好组合拳,放大“滚雪球”效应。我市工业经济正在高质量发展和“深耕海洋”的跑道上阔步前行。
本版图片由市经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