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擘画蓝图 勇当新发展格局先锋

李伊娜 苗晨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25日 第 05 版 )

  □记者 李伊娜   通讯员  苗晨颖

  20年不长,舟山这座海岛之城却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冲破土地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弱”等一系列发展天花板,散发出宜居、宜业、宜游海上花园城的迷人魅力。这其中,资源规划部门的作用不容小觑。

  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排头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历机构重组,蜕变升华,既保证重点项目要落地、产业振兴要用地的刚需,又兼顾生态环境要保护、百姓生活要保障的要求,高效统筹、有序承接,并始终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真正让自然资源成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生态之要、财富之源。同时,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积极投身“海洋强省”建设,逐步推动舟山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新成就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克难攻坚、主动作为,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及任务的落地落实,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直至目前,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造林2.1万亩,森林抚育5.6万亩,创建森林城镇14个。

  ——3个海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创建名单,入选数量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推进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高质量划定“三区三线”。

  ——积极服务“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以首批20个小岛规划带动152个项目建设,持续推动海岛地区高质量发展。

  ——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甬舟铁路从组件报批到国务院批准,仅用时三个半月,比常规报批流程时间缩短40%以上,六横大桥项目现行用地通过容缺受理,8个工作日完成自然资源部审批程序。

  ——加快“智慧鸟岛”建设,五峙山鸟类保护区宣传片亮相联合国全球性大会,成功举办定海五峙山列岛海鸟保护论坛。

  ——实施了舟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岱山火箭盐场复垦造地工程,新增耕地5223.3亩,其中水田2464.9亩。

  ——整治修复海岸线102.6千米。“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投入资金12.5亿元,实施海岛整治修复项目10个。

  新目标

  时代巨笔绘就壮美画卷,唯有奋斗成就不朽华章。未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持续谱写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新篇章。

  扎实开展“两保两提两争先”行动,进一步衔接各类“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优化空间蓝图,通盘考虑全业态布局,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

  持续推进垦造耕地三年行动,实施、验收一批垦造项目,重点做好六横小郭巨等项目的实施和报备入库工作;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推进绿色矿山质量再提升三年行动,构建“数字化”矿山建设“142”体系。

  紧盯省两大标杆工程,全力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启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9个,整治面积44.5万亩,其中实施跨乡镇整治工程2个。

  以全要素为基 大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我市5个项目入选全省“百大”项目,其中4个项目已完成用地报批,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领域,项目的落成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予以重要支撑。

  土地始终是招引项目的“硬核”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市全力保障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精准落地,落实国家追加我市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12万亩; 六横公路大桥先行用地在8个工作日完成报自然资源部审批,甬舟铁路项目报省审批提前完成。除此之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将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区域平衡”机制,完善差别化供地政策。

  对舟山来说,要素一直是稀缺资源,必须将有限指标用在好的项目上,确保各类重点急需项目资源要素应保尽保,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发展。

  “打造海洋经济强省,舟山要打头阵”。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紧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统筹协调涉林地矿海等资源要素,锻造海洋经济发展增长极。全省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绿色石化基地围填海工程全面通过自然资源部竣工验收,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项目用岛用海、小洋山北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用海获国务院批准,浙能六横LNG项目已报国务院审批,中石化六横LNG项目已取得自然资源部用海预审意见。

  海岛舟山想要更好发展,就必须放在更高层面去全盘考虑。基于这样的高瞻远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服务群岛新区、自贸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一流强港的国家战略,编制完成沿海地区一体化行动方案,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如今,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我市以“一岛一功能、多岛强功能、岛群聚功能”统筹功能布局,坚持连沪接甬,优先保障海洋强国战略空间需求。未来,舟山还将通过接续的耕海牧洋,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番,努力打造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

  以保护为责 高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日,浙江卫视播出的《思想的伟力·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系列特稿中,出现了我市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身影。数以万计的鸟儿在头顶盘旋,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它们的身影与远山、海水构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直在注重发展的同时保护绿水青山,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舟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盐场复垦造地工程,历年来累计垦造耕地1.14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海岸线整治修复、废弃矿山治理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国家级“蓝色海湾”一期项目,累计造林1.4万亩……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十四五”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继续走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上。整合海洋公园、湿地等保护区,划定以海洋生态红线为核心的海洋生态空间10987.54平方千米,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普陀、嵊泗2个国家级“蓝湾整治”项目成功验收,定海、嵊泗2个项目入选2023年省级“蓝色海湾”项目;3个海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创建名单,入选数量全省第一;完成各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75个区块,处置总面积132800平方千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土绿化行动,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成为海岛一张靓丽的名片。

  以数字化为引擎 助力城市高效能治理

  恪守正道,也要敢于探索新方向。

  近年来,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主导推动下,全市持续推进“不动产智治”改革,满足了不动产登记办理更便捷、交易更安全、监管更到位、治理更有效的需求。目前,“不动产智治”已完成一期建设,贯通应用“国有土地及商品住宅产权全链智治”和“不动产信息集成应用”2个子场景;建立不动产登记网办中心,实现“跨省通办”“跨市通办”等高频事项24小时全天候申请,1小时内办结。

  扭住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守正出新的另一个抓手。《自然资源多维感知——“天巡地查”子场景》和《舟山市“用图查验”》2个场景分别获评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最优场景”和“最强工具”;“线上全景镜头+线下人员巡查”监管模式也被有效利用,目前布设视频探头475个,累计开展全景监控近3000次、动态巡查近2000次;“地灾智防”数字场景应用实现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更精准、灾险情通报更迅速、应急指挥更有序、队伍布防更合理。

  去年以来,我市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以首批20个小岛规划带动152个项目建设,谋划“小岛你好”特色空间数字应用,集成特色项目108个,打造小岛发展全画像空间场景,持续推动海岛地区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推进“智慧海洋”应用场景建设。依托省域空间2.0平台,搭建海域海岛资源智管模块,通过数据互联共享、业务协同,加强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科学高效利用海洋大数据,实现用海用岛项目数字化监管,提升海洋智治能力。

  本版图片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