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舟山籍赛艇运动员张少云曾在北京亚运会上摘金。在杭州亚运会迎来倒计时30天前夕,记者与他视频连线——
重温33年前的亚运高光时刻
陈颖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25日 第 01 版 )

张少云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现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陈颖丹
1990年9月26日,北京平谷县金海湖水上运动场,男子赛艇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2000米决赛现场,23岁的舟山籍运动员张少云和另三名队友如愿摘得金牌。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他们脸上的笑容跟手上的鲜花一样灿烂。
当年的这一幕,至今牢牢印在张少云的脑海中:“当时我站在领奖台上,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情非常激动。直到现在,我看到那些年轻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拿到金牌,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也总会想起自己当年领奖的场景。”
张少云是土生土长的定海人,1984年进入浙江省赛艇队,4年后入选中国赛艇队,全力备战第11届亚运会。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他和队友一举夺得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2000米项目的冠军,为中国队夺得了珍贵的第30枚金牌,成为闪闪发光的“舟山骄傲”。
8月23日,记者视频连线身在杭州的张少云,重温33年前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我们中国的赛艇项目处于比较领先的一个位置,在很多世界级大赛上都取得过瞩目成绩。但当时日本队、韩国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张少云说,抱着夺冠的信念,中国队提前两年就开始积极备战亚运会,“夏天在北京,冬天在广东,我们两边跑。”
张少云记得,当时国家队的训练器械、食宿等各方面条件并不佳,运动员们不仅要克服水土问题和技术难题,还要与临时组队的队友们磨合,培养默契,“我们四个人是一个团队,只要有一个人出现问题,另外三个人就算水平再好也没用。”
越临近比赛,要求越高,压力越大,毕竟主场作战,谁都不希望失掉金牌。这种压力一直持续到9月26日比赛当天。
比赛那天,一艘艘赛艇在水面“疾驰”,张少云和队友们拼尽全力冲向终点,最终以6分30秒的成绩赢得了胜利。
“其实在最后500米的时候,我们节奏有点乱了。” 张少云说,好在大家平时训练充分,加上多年磨合,很快就调整过来,最后碾压日韩“劲旅”,保持住了领先优势,“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那时我们再放松一点,可能成绩还会更好一点。”
北京摘金3年后,张少云退役。如今他在省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工作。对于家门口的杭州亚运会,张少云尤为关注,“开幕式那天,我们单位会安排人员参与,我也会去现场。”张少云说,自己特别关注包括赛艇在内的水上项目,“我没去抢现场票,但肯定会看电视直播,这样可以更清晰直观地看到一些专业性动作。”
故乡云水地,处处皆怀情。张少云如今每来舟山,总会去母校定海一中附近逛一逛,也会隔着车窗望一望已搬至新城的市少体校,回忆曾在少体校训练的日子。听闻同是舟山老乡的饶欣雨,此次入选亚运会国家队名单,即将参加今年杭州亚运会女子800米项目,他非常高兴。
“800米是比较难跑的一个项目,中国运动员在田径比赛,特别是中长跑项目上很难拿奖牌,希望饶欣雨能够在这次亚运会上有一个突破。”张少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