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溯源”:厚植文化底蕴 赋能乡村振兴

陈静 王静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21日 第 02 版 )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王静飞

  “这是阿拉皋泄的第一本村志,我要给孙子好好看看,让他也知道我们皋泄出了这么多厉害人物。”

  不久前,在白泉皋泄村的文化礼堂里,村民们一边翻阅着火热出炉的村志,一边讨论着皋泄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等通了高铁,阿拉的日子还要好。”

  村民们翻阅的这本村志,正是《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最近几年,皋泄村抓住文旅融合新契机,打好乡愁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张牌。通过建档纂志留住乡愁文化,进一步坚定群众的乡土文化自信,把乡愁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固根基、聚人心、谋发展。

  留住乡村记忆

  延续村史村貌

  村志是一个地方自有文明史以来的全方位记录,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后世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

  《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中提到,皋泄是舟山地区一个非常特殊的村落,与其他渔农村有着天然的区别,历代以种菜为业,同时又有晚稻杨梅、香柚等林间产出,虽然人均占地面积极少,但仍通过一代代坚持不懈的耕作得以安居乐业。皋泄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从现有的文字和传说来看,至少在明代成化年间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皋泄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克勤克俭建设家园,涌现了“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全国三八红旗手”张杏梅以及“共青团十八大代表”优秀大学生村官苏明英等先进典型。  

  路世修志,功在当代;读史览志,温故知新。《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以皋泄村的人、事、物为对象,全面记述该村的历史和现状,将史与志融为一体,还原了皋泄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时代变迁的历史规律,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皋泄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

  作为村志的编撰者之一,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夏志刚告诉记者,《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一部分是有文字记载留存的史籍文献,包括家族宗谱、各类文章传记、各种数据统计等,如《皋岭王氏宗谱》《五凤堂朱氏宗谱》《东皋岭下小记》等。这些资料是皋泄村的根,非常珍贵,虽有文字记载留存,但散见各处,容易缺失。为此,《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专门开辟一个章节——谱牒选辑,全面系统地介绍和保存这些典籍资源,很多对皋泄历史的记载也以此为依据。另一部分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仅依靠村里老人回忆口述流传,如风物古迹、传说、谚语、歌谣等。村志编写者通过多次深入调查采访,把容易遗忘和消失的口头资料整理成文字内容,记入村史,及时保存了这些即将消逝的历史传统文化。修编这本村志,可以说是做了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意义深远。

  挖掘本土特色

  推进果蔬产业发展

  村志所蕴含的,大部分是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清光绪《定海厅志·物产》记载“杨梅以皋泄庄为上”,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好吃杨梅皋泄岙”的说法。每年6月,走进皋泄村的杨梅林,放眼望去,满山的舟山晚稻杨梅如宝石千颗,如灯笼万盏,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果实压弯了枝条,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杨梅清香。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鲜美醇香的滋味在舌尖漫溢,瞬间挑动味蕾。

  近几年,皋泄的杨梅种植户们在提高杨梅口感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请教农林专家,对杨梅树进行矮化技术处理,还使用防虫网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自2020年开始,皋泄晚稻杨梅通过一场山地里的直播,成功卖出700多公斤,销售额超4.5万元。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如今的皋泄晚稻杨梅供不应求。

  除了杨梅,皋泄香柚也是舟山的名优农产品之一。据《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皋泄村村民庄功银在外国货轮上当水手,回乡探亲时曾从暹罗(泰国旧称)带回几只柚子,食后将核抛在胞弟庄宝川院中,没想到次年长出了文旦树。结出的文旦香味浓郁、果肉脆嫩、酸甜适中、汁多味佳,比当地的一些文旦好吃,许多人食后都难以忘怀。“宝川文旦”因此渐渐名扬四方。后来,“宝川文旦”改名为“宫宝文旦”,直到现在以地名命名为“皋泄文旦”。

  近年来,白泉镇皋泄村因地制宜发展香柚产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户增收。针对皋泄香柚的良好市场前景,皋泄村增设了销售摊位,为农户创造售卖条件,并相继出台了多种扶持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香柚产业。“我们还积极扶持年轻人发展香柚产业,以‘家庭农场+电商’的模式,拓展产业发展之路。”皋泄村相关工作人员说,村里计划全面推广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香柚产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新鲜农产品“出村进城”,除了确保一路畅通外,仓储保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今年夏天,皋泄的“柚香梅林”共富工坊,新增了一座可移动电场恒温冷库,以此来保证皋泄香柚、晚稻杨梅的新鲜度。下一步,皋泄村还将根据电场恒温冷库使用情况引入更多保鲜设备,研发杨梅啤酒等新产品,突破销售瓶颈期,延伸果蔬产业链。

  如今的皋泄村,山坡青、香柚黄、杨梅红,好似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凝聚民心民情

  传承使命助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村志所传递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中提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她用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塑造了皋泄村民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神品质,引领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不断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朱缀绒事迹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干部传承着为民初心,一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皋泄村妇联秉承初心,慎终如始,在妇女创业创新、文明创建、品牌打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们依托各类平台,积极组织辖区内待就业妇女参加面点师、美容师、茶艺师等就业技能培训,惠及妇女300余名。同时,她们带领本村创业女性走进直播间,推介皋泄香柚、晚稻杨梅等本地农产品,为本地农产品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辖区创业妇女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她们的努力下,皋泄“炫亮”文宣队、“东海渔嫂”志愿队、“掸尘掸心”小分队等相继成立,开展助老帮扶、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各类志愿活动,努力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

  2009年,“80后”小伙苏明英,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梦想,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如今,担任皋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他始终以朱缀绒为榜样,为皋泄的各项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缀绒书记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打响了皋泄香柚的品牌,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在新时代,我更要带领大家创业创新,实现共同富裕。”采访中,苏明英如是说。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要像朱缀绒书记一样,同群众打成一片、干在一起、想在一处,才能更好地知村情、通民意。”白泉镇团委负责人舒华栋说,在新征程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是时代赋予乡镇基层干部的使命。身为基层干部,要常思乡村发展之路,为地方百姓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延续文化根脉

  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日出东方丽海山:皋泄村志》三百余页,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生动再现了皋泄村优良的文化传统,如乡风家规、革命精神、先进榜样,让村民从内心生出文化自信,孕育出无穷的精神力量,积极投入到文化建设中,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无独有偶,在《中共舟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决定》中,同样提道,要深化海洋文明探源、文化基因解码、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体服务“四大工程”,培育海洋文化新标识,打造海洋文化长廊。这些要求,为乡村志编纂提供了根本遵循。

  皋泄村志的编撰,正是我们推动海洋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组建舟山特色海岛文化基因库,开展舟山特色海岛文化元素普查,系统推进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最佳实践。如今,全市上下正聚力打造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保护传承海洋历史文脉,强化城市文化的有形表达、广泛传播和交流互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化外沿的不断扩大,村志承载了更大、更厚重的历史责任,延续文化根脉,成为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家园。夏志刚说:“修编乡村志不仅是为未来存史,更重要在于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乡村的传承创新。”在他看来,村志是反映广大农村自然、文化、教育、社会风俗、 村庄人物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地方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村志是村人了解、热爱家乡的凭借和依据,也是教育今人、启迪后代的鲜活教材,它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的教育意义。修撰村志,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留住文化根脉,铸造精神灵魂,优化社会治理,实现村史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更对助力传统村落振兴,传承乡村文化,服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版图片由皋泄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