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建立起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
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中国空间站未来有望获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大批创新科技成果
李国利 黄一宸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19日 第 04 版 )
综合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 李国利 黄一宸)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目前已正式运行,并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8日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发布的内容。
2022年底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是我国覆盖空间科学相关学科领域最全、在轨支撑能力最强、兼备有人参与和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具备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前,国家太空实验室已正式运行。”林西强表示,建立起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建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学科覆盖全面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平台。中国空间站舱内25个科学实验机柜与一系列舱外设施接口,能够支持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等诸多学科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每一个实验柜或舱外设施都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验室。空间站平台为应用载荷提供强大的机、电、热、信息、排气以及机械臂、货物进出舱等基础支持条件,还优化提升了货船、人船天地往返运输能力,为科学实验持续滚动开展、实验载荷升级换代及维修维护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瞄准前沿战略系统谋划,构建了空间站应用专家体系,从顶层把握世界空间科技发展大势,合理规划领域布局,敏锐抓住空间科技发展新方向,酝酿形成高水平项目群。
三是面向应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了应用项目征集、遴选、培育、立项和择优机制,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一流科学与应用团队,持续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应用。
四是形成了完善的载荷研制能力和入站准入机制。建立起载荷研制保障、总装集成、软件评测、工效学与医学评价、系统联试等研制支持条件,形成载荷分级分类研制流程,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手段,持续提升载荷工程化研制能力。通过对载荷各类接口和在轨飞行流程全面测试,协同完成应用载荷入站确认,形成应用载荷规范化入站准入机制,为在轨科学实验顺利实施提供坚实基础。
五是形成了强大的在轨实验支持能力。充分发挥在轨航天员特别是载荷专家的作用,开展载荷舱内组装与更换、升级与维护、实验过程监控、实验样品更换和处置等。
“在空间站规划和建造期,中国载人航天研制部署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设施,持续滚动开展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林西强说,“目前,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
林西强在会上表示:“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我们将长期高效运行体系完善、水平领先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展望未来,中国空间站有望获取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一大批创新科技成果。”
中国空间站2022年底全面建成后,正式进入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据林西强介绍,其间有望获取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预期在宇宙学、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紧邻星系、恒星形成与演化、系外行星等问题上取得丰硕的开创性科学成果”。
“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宇宙起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人类太空长期生存等重大前沿问题,持续产出新认知、新理论,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发现和科学突破,为提升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贡献中国力量。”林西强表示,已布局的世界领先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调试进展顺利,有望制备地面无法实现的、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量子气体,获得物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超低温量子物态、量子相变等方面预期取得新的重大发现。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未来有望突破和掌握医药、材料、能源、信息等领域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林西强举例说明:“通过开展空间材料制备研究,可为国家战略急需材料的制备与工艺改进作出实质贡献。通过空间干细胞与增殖分化、器官芯片与类器官、蛋白质结晶、合成生物制造等方面研究,可为面向大众健康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新药开发等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
在实验室能力提升方面,按照工程任务规划,未来将结合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空间站维护升级策略,持续提升国家太空实验室规模与水平。
“空间站拟布局哺乳动物培育、脑科学研究等仪器设备,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面向深空探测需求,建设受控生命生态系统验证相关技术;还将结合基础物理发展态势,面向复杂等离子体研究布局新型科学实验机柜。”林西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