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院老年康复科主任王追琴:

以人为本 让老年人的晚年更舒心

岑瑜 萧晨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18日 第 05 版 )

  □记者 岑瑜 通讯员 萧晨燕

  8月15日,走进市二院老年康复科,53岁的王追琴正忙着写病历。作为一名老年康复科的医生,她将细心、爱心和耐心献给了病区里住着的56个老年人。“我们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80岁,大多数是患有慢性病、痴呆、帕金森、肿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阳后心肺受损的老人。”

  2003年12月30日,市二院设立了老年病区,收治了第一位老人。

  2007年舟山市老年康复医院在市二院挂牌成立,至此老年康复病区正式运营。

  2019年6月30日,市二院搬迁至临城,老年病区也扩增到2个病区92张床位。

  让老人感觉有人在乎他们

  “我们对这里收治的老人,实行‘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在给其治疗病情时,会考虑到许多因素:如老人的心情、睡眠、饮食,还有与家里人的互动等等,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老人的身体。”王追琴说,与年轻人治疗不同,老年人治疗需要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其症状。“老年人的活动力不多,所以很多病症可以立即表现出来的,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观察,发现其细微的变化。”同时,医护人员也会让老年人体会到他们想帮助的真心。“有时候我们医护人员会帮老人网上代购一些物品,有的还会从家里带些老人想吃的食物,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在乎他们。”

  三年前,有一位71岁的傅老师住在市二院老年康复科。因为患上帕金森初期疾病,来医院时治疗已有3个多月的时间了。老人刚来的时候,因为有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会出现头晕难受的情况。因为动不了,这也导致她常常会心情不好,自己闷闷地坐在病床上。后来医护人员常常会过来照看老人,“一旦发现老人心情不好了,我们就会给她进行开导耐心劝慰,有时还会找一些有趣的话题跟她聊,让她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

  渐渐地,老人头晕的毛病也好了不少,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后来在病房“混熟”后,老人就成为了“病房义工”,常常在医院内做义工去给病患们唱歌。“进医院的三个月她就胖了3斤,我们这里曾经住过的一位老人出院时都胖了10斤了。”王追琴说,“其实老年病诊治除了病情专科治疗外,还需从老人的整体上来进行治疗,如老人的心理上让他们放松、愉悦后,只要他们开心了也会让病情在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月,老年康复科的医护人员还会给同个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生日宴,给老人们买了一个大蛋糕,点上了蜡烛,唱起了生日歌,给老人们开心地过生日。

  帮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

  一些入住老年康复科的孤寡老人们,常常会很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于是老年康复科的医护人员常常会帮老人联系好社区、民政部门,完善其身后事的准备工作,让他们可以安心。“去年我们科里来了一个肿瘤晚期的老人,老人临走前想去看一眼拆迁后分配的新房子,我们为了满足老人的最后愿望,最后给他戴着呼吸机去了他新房子楼下,让他看了一眼后就立即送回到了医院。老人走的时候很安心也很满足。”

  92岁的林姓阿婆,去年因为骨折导致长期卧床,身体状况也逐渐下降。后来家人将老人送到了老年康复科。“我们在了解老人相关情况时,得知老人是在舟山解放的那年入党的,党龄与舟山解放同龄,她又有缘在舟山定居,所以她也很爱舟山。作为一名老党员,她一直希望临走时可以放着国歌。前段时间,老人在夜里突然病危了,我得知消息后,立即让值班的护士在老人的耳边播放国歌,人过世的时候,听力是最后才消失的。所以我们要完成她的这个心愿,让她走得安心。”王追琴说,老年康复科并不仅仅是单纯对老人躯体的康复,还要从精神上让老人减轻痛苦,让其晚年生活过得更舒心。

  团队支持才是成功的主因

  她带头开展“康复在线‘家’倍温馨”,以线上、线下服务为模式构建一支志愿医疗服务队,让老年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这里很感谢院里领导和科室团队的支持。”

  目前,她所在的病区有5名医生13名护士,其中最年轻的仅有22岁。但他们对于老人的需求总会尽量满足。每当老人走后,老人的家人都会给科室送来锦旗,感谢他们对老人的用心和照顾。

  工作30余年来,王追琴先后担任了浙江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省市级健康讲师,并负责及参与市局级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课题5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先后获得过省级“五一”巾帼标兵、市“三八”红旗手、首届新区健康卫士、市级“十佳”医生、舟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文明服务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