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

美丽舟山一路向海 高唱蓝-绿协奏曲

周杭琪 王曈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15日 第 04 版 )

本版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记者 周杭琪 通讯员 王曈

  青山苍翠、海天一色、金沙白浪、渔舟唱晚……

  岛、港、渔、景、海、礁……2085个岛屿星罗棋布,散落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中。

  耕海牧渔,迈向深蓝。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市建设,一以贯之、层层递进,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从“生态立市”方针、“生态优先”战略,到“五大会战”和“四个舟山”建设,再到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舟山又将“打响‘绿色发展看舟山’品牌”写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报告。

  牢记嘱托逐绿前行,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美丽舟山,正高唱新时代蓝-绿协奏曲,用绿色理念引领蓝色经济发展,朝着现代海洋城市的美好蓝图砥砺奋进。

  新成就

  这20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幅提升的20年。坚持牵头抓总,深入实施治水治污大会战、美丽舟山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15年,舟山获浙江省首批生态市称号;2017年,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发布的《生态城市绿皮书》,舟山列全国生态城市综合排名第三;2022年,舟山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全覆盖,生动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舟山实践。

  这20年,是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提升的20年。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率先剿灭劣V类水体,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优良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2年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获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绿水青山成为舟山最亮丽的金名片。

  这20年,是生态环境制度体系系统提升的20年。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实现河长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公检法机关驻环保联络机构等全覆盖,立法《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绿色修船、海上环卫、净零碳乡村等典型经验获国家复制推广,打造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舟山样本。

  这20年,是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的20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动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全面形成陆海统筹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全力服务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提高环境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探索构建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拓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新目标

  展望未来,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绿色发展看舟山”的目标定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积极探索具有海洋特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海洋生态文明高地,助力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护绿:“值”此青绿 海上花园焕光彩

  青山黛瓦、溪水潺潺、斑斓壁画、蒸汽火车……步入藏在山岙里的新建村,古朴与时尚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调研期间,作出了“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的重要论断。如今,这里不仅有美丽生态,还有乡村民宿、美术馆、书店等美丽经济,更有在全国率先提出“零碳村”的美丽底气。

  但谁又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闭塞又脏乱差的小山村!

  生态与发展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乘上“八八战略”东风,也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建村村民自发参与到清理垃圾、迁移露天粪缸等人居环境改造中,发起了一场场“护绿”的生态革命,也吃到了延续不断的“生态红利”:2022年新建村接待游客达43万人次,人均年纯收入达4.6万元,相比20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

  人不负青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千岛大地如春潮涌动,指引和推动舟山人建设更美好的海上花园——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海洋海岛生态,舟山一路向海,向海而生……从“一打三整治”“五水共治”等美丽海岛创建,先后打造了“露营岛”东岠、“钓岛”白沙、“泥岛”秀山、艺术岛“花鸟”等一批美丽示范小岛;到如今大声喊出“小岛你好”,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30个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活、小而富、生态优美、令人向往的中国“海岛版”诗与远方;再到“星辰大海”华丽登场,努力将295公里蜿蜒的海岸线,打造成可“观星、揽月、望海”的海岛理想生活风情海岸带。

  二十年来,舟山以“绿”为笔,生态优先的生动实践定格在海上花园城的蓝天白云间,“值”此青绿。

  守蓝:生态养海 释放“蓝碳经济”

  群鸥滑翔,群鱼竞渡,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海面波光粼粼。“轰”的一声,单体为27.6空立方米的巨大人工鱼礁入水,海面水花四溅。

  投放人工鱼礁,是修复海洋特别保护区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技术。从最初的旧船和钢筋混凝土礁,到现在精心设计的新型钢架礁,以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为核心区域,舟山市陆续投放了近50万立方米规模人工鱼礁,赋能“蓝色粮仓”。

  耕海牧渔,还万物生灵一方宜居之海。每年的莲花洋上,大黄鱼、鮸鱼、条石鲷、黑鲷等一批苗种经过船载式增殖放流通道欢跃入海,这是舟山全力修复海洋生物资源的一个生动注脚,跟踪调研发现曾经濒临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和大黄鱼等重回东海。

  牢记嘱托,舟山市高度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养海护渔,耕海牧渔,依法治海……如今,舟山渔场,碧浪高歌竞自由,而一曲雄浑壮阔的深蓝序章也即将奏响。

  二十年后的今天,深知蓝碳资源禀赋突出,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舟山聚焦海洋碳汇能力提升创新发展蓝碳经济,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目前已梳理蓝碳经济重点项目72项。今年7月,舟山完成了首笔海洋碳汇交易意向签约,作为“买家”之一的浙能舟山煤电将对未来嵊泗贻贝养殖项目碳减排量开展认购,将海洋生态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为了“海洋经济”。

  高质量发展:澎湃“绿”动能 绘就新“蓝”图

  走进“万邦”的一线工作场地,没有传统船厂特有的嘈杂,没有刺鼻的气味和轰鸣的喷砂噪声,也不见漫天的扬砂、粉尘。自2013年起开始,“万邦”研发超高压水真空射流技术装备,在2017年就实现了坞修船舶超高压水真空射流除锈的全覆盖,每年烟雾粉尘预计减排达10万吨,相当于每修一艘船减少700吨烟雾粉尘。这为中国,乃至全球国际修船企业的绿色发展打开了通路。

  这股来自产业内绿色革命的强大动能,也赋能舟山持续抓好环境整治,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高效清洁安全转变,走节能降耗、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在一座孤悬东海之上的偏远小岛上,成功崛起了一座体量巨大的“世界级工厂”——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化工厂不同,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基地建设运行未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舟山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二十年来,舟山海洋经济已从以粗放型的捕捞、海水养殖、海岛旅游为主,到现在依托“四大千亿”和“若干百亿”产业,形成以临港制造、绿色石化、港贸物流、海洋旅游等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澎湃“绿”动能,绘就新“蓝图”,舟山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朝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扩大对外开放,在大力发展外向型海洋经济的航程上接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