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鱼“全雌1号”历时20年培育成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12日 第 03 版 )

□记者 陈斌娜 文/摄
8月10日上午,普陀西闪岛海域,养殖户陈优存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养殖室副主任徐冬冬顶着烈日,蹲在养殖渔排上的网箱边,指挥工人更换渔网,受了惊的黄姑鱼纷纷跃出水面(见图)……
“这可不是普通的黄姑鱼,它的生长速度要比普通品种的黄姑鱼快28%以上。”徐冬冬指着跃出海面的黄姑鱼说,这是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历时20年,领衔培育的新品种——黄姑鱼“全雌1号”。“前年夏天的鱼苗,都在1斤半以上了,而且规格整齐。”身为黄姑鱼“全雌1号”项目负责人,徐冬冬很是骄傲。
黄姑鱼“全雌1号”,是今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7个水产新品种之一。在农业农村部日前公布的名单上,它是今年我省唯一通过审定的水产新品种,也是舟山获批的首个水产新品种。
“黄姑鱼是近海中下层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它外观与大黄鱼相似,肉嫩少刺,营养丰富,其鳔还是名贵的中药补品。”徐冬冬说,黄姑鱼“全雌1号”今后将作为海水鱼类优质新苗种之一,有效带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提质增效。
黄姑鱼“全雌1号”的诞生,缘于一次偶然。
20年前,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开展黄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项目中,发现同龄鱼群出现生长差异大、规格不齐的问题。经研究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因是,雌鱼生长速度要比雄鱼快20%左右。
如果只养雌黄姑鱼,是否能让养殖户降本增效? 一个培育优质良种的想法,在该科研团队朦胧成形。
拥有优秀基因的“鱼爸鱼妈”,是培育研究优良苗种的第一步。2003年至2006年间,科研团队一直在舟山海域捕捞、收集野生黄姑鱼亲本群体。之后,以这些亲本为基础群体,该团队开始采用群体选育、雌核发育和性逆转等技术,来培育一个“基因优化版”的黄姑鱼新品种。
“整个培育过程,选育最费时间,历经4代,费时近10年,才培育出一批最优质的母本。”徐冬冬说,但最大难点是对鱼进行“性别控制”。
为了让“鱼妈”只产“女宝宝”,团队开始攻关伪雄鱼配套系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先将一群优秀的“鱼妈”通过技术诱导,对其进行人工“改性”,培育成为能产精子的伪“雄鱼”。然后将伪“雄鱼”与精选的雌鱼混合交配,最后受精卵孵化的全是“女宝宝”。
科研成果讲起来用不了几分钟,但事实上,为达到“同性鱼”只产“女宝宝”的目标,整个团队花了近20年时间。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新品种“诞生”后,科研团队又连续几年在网箱、池塘、车间工厂化等养殖模式中进行试养。令团队欣慰的是,黄姑鱼“全雌1号”受到了各地试养单位的欢迎,几乎每年都有人“追单”。
“普通黄姑鱼1年只能长到3两。但全雌鱼养个1年半就有1斤左右重了,至少能提前半年上市。”今年是陈优存网箱试养黄姑鱼“全雌1号”的第4年,至今已养殖了近30万尾。
通过前3年的试养,陈优存还发现黄姑鱼“全雌1号”的越冬和度夏能力也有提高。他首批养殖的黄姑鱼“全雌1号”上市时恰逢春节,“1斤左右一条,整鱼上桌挺受酒店、饭馆喜欢的。市场行情相当好。”陈优存说道。
如今,该科研团队已建立黄姑鱼“全雌1号”的“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建起苗种规模化繁育基地3家,年产全雌苗种500万尾以上。
目前,黄姑鱼“全雌1号”还“游”出了舟山,宁波象山、台州大陈岛、温州洞头、福建宁德、山东日照等地的20余家养殖企业(户)也在试养黄姑鱼“全雌1号”。
徐冬冬给出一组数据,经中试养殖表明,新品种养殖产量提高40%以上,养殖效益提升50%左右。初步测算,近三年来,该新品种共创产值5250万元,利润1575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更大规模地推广养殖黄姑鱼‘全雌1号’,同时加大在耐低温、抗病害等方面的研究。”站在渔排上,看着不停跃出水面的鱼儿,徐冬冬笑着说,黄姑鱼“全雌1号”只是起点,舟山还有好几个水产新品种正在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