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逐梦深蓝 强链提能谱新篇

吴建波 于奉月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02日 第 03 版 )

  □驻定海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于奉月

  2015年4月,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翻开了舟山远洋渔业新篇章。

  逐潮踏浪,迈向深蓝。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以振兴远洋渔业、建设海洋强国为己任,以“八八战略”为根本遵循,锚定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做大做强海洋渔业产业,积极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完成从“先行先试”向“先行示范”转型,创造了舟山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汇聚磅礴动力,造就跨越发展。基地正朝着“中国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区、中国现代渔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中国渔业对外开放重要的海上门户”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新成就

  中国渔业看浙江,浙江渔业看舟山。地处“东海鱼仓”的舟山群岛,曾以四大经济鱼类名声远扬。上世纪70年代末起,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舟山捕鱼产业岌岌可危。

  老产业如何再续辉煌?舟山将目光投向太平洋、大西洋等深蓝海域,跨出国门,做大做强远洋渔业,走出创新发展新道路。

  从“先行先试”向“先行示范”高质量发展转型,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成为全国领先的远洋渔业基地“舟山样板”和展示舟山现代渔业重要窗口的标志性亮点。

  八年栉风沐雨,八年春华秋实。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助力渔农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2015~2022年,基地集聚远洋渔船数655艘,远洋渔船规模和捕捞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25%和全省的90%以上,其中远洋鱿钓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被誉为“远洋鱿钓渔业第一市”。

  2022年远洋渔业报关产量70.17万吨,较2016年增加超50万吨,2016~2022年累计进关量超310万吨。

  2015~2022年,远洋渔业经济指标保持年均增长25%,实现到2022年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出达379.6亿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建成至今,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特色小镇等20余项国家、省级称号,促进了本岛北部渔港经济区建设成型,创造了舟山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目标

  “八八战略”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铭刻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和时代担当。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将按照舟山远洋强链补链提能升级部署要求,为推动我市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聚焦优化提速,加快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做强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保障重大加工项目落地投产,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打造现代海洋食品产业园。

  聚焦服务保障,促进基地营商环境优化——

  推进补给码头和中心渔港建设,加快建设惠群1、2号码头拓宽工程;推进远洋渔船保税油直供业务、公海船用燃料油加油服务项目;推动远洋渔业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开展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聚焦招商引商,激发招商引资强动力——

  按照“抓大的、上优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着引进对接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四高一强”产业项目入驻基地,在品牌打造、扩大影响方面抢占排头。

  聚焦数改赋能,释放产业平台新动能——

  依托平台运营新模式,持续推动鱿鱼和金枪鱼捕捞、冷链转载、冷库仓储、冷链物流、加工、贸易等环节相关数据上链,丰富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业变革、效率变革和经济模式变革。

  强链提能 快速展现集聚效应

  2020年底,大洋世家(浙江)舟山优品园项目投资近12亿元,在基地打造金枪鱼产业园。这里有国内处理能力最大的金枪鱼鱼柳罐头车间,也有全球最大规模、全程可追溯的超低温金枪鱼精深加工生产线。

  一条鱼“游”出一条全产业链。聚焦精细化加工,丰富产品线,延伸产业链,从大洋深处“游”来的金枪鱼发挥出最大效益。

  “投产后,有效增强全球供应链中游建设,助力舟山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枪鱼加工与交易中心之一。”企业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021年12月,中国农发明珠工业园开园,作为中国农发集团首个现代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将进一步耕耘远洋板块精深产品。

  中水金枪鱼研发加工中心开工建设,可实现运输车辆智能调度、货物智能存储、货温全程监控、加工危险源AI识别等功能,成为国内远洋水产冷链的标杆型园区,并为远洋水产全程可追溯打下基础。  

  浙江盛达海洋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新诺佳公司在海洋生物提取物、鱼油保健品等海洋生物制品加工技术上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扩大产能,计划投资1.1亿元实施海洋生物制品扩建项目,预计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新增2亿元。

  按照现代海洋食品加工园理念,基地还推进小微企业园、精深加工园建设,引导远洋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转型。

  建成以来,基地落地投资额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0个,累计产业投资达百亿元以上,实现核心区税收贡献达12亿元。

  目前基地核心区已入驻包含国家、省级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远洋渔业关联企业150家以上,其中拥有年产值亿元级企业20余家,5000万元级企业10余家。

  成立至今,基地新建冷藏库15座,核心区总库容达50万吨,加快推进舟山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全省冷库密度最高的区域。建成3座万吨级远洋渔业专用码头,建立基地母港码头装卸、鱼货分级、综合补给和“一关三检”联动服务机制。

  科学擘画 “比”出舟山样板

  2021年,中国鱿鱼馆开馆,这是中国首家以鱿鱼科普为主题的场馆,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舟山本岛北部一网红打卡地标和研学基地。

  特色小镇,助力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域内独有的“渔、港、景”特色,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积极打造远洋渔业小镇。

  随着全国沿海各地纷纷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相关地市都出台了扶持政策,着力打造自己的远洋渔业发展核心集聚区。舟山远洋渔业如何保持第一梯队地位?

  以引进、新建、更新购置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远洋捕捞船队规模。基地在鱿鱼、金枪鱼、秋刀鱼大洋性捕捞生产基础上,大力推进基里巴斯、阿根廷等海外生产基地过洋性项目,持续运营“浙普远98”远洋渔业综合保障船,保障关键原料供应。

  “发挥码头优势资源,去年首次实行24小时作业模式,为企业让利约1700万元,实现了生产效能提升。”舟山惠群远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创新实践,勇立潮头,合作示范“超”出来。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舟山分中心在基地设立。2020年~2022年运营期间,完成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数据采集20次,承接科研项目2项,开展远洋渔业智能立体可视化监管系统应用示范等相关技术成果转化3项。

  2019年,我国首个“中国远洋鱿鱼指数”在舟山正式发布,基地“承接”进行常态化发布,形成“世界鱿钓看中国,中国鱿钓看舟山”的市场影响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2022年,基地自主研发的水产品现货在线交易服务平台——“远洋云+”正式投运,已实现线上贸易量129.22万吨,贸易额124.25亿元;市外远洋渔业企业平台注册率已超过20%;整合全国近300家冷库数据,打造冷链数字化大宗商品仓单登记确权中心——“浙农云仓”,推动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本版图片由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提供